APP下载

中国式养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

2019-01-04穆光宗朱泓霏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养老院居家养老

穆光宗,朱泓霏

(1.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2.北京九天众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根据国内外对人类养老的探索,可以认为,“在地老化”(Aging at place)是符合养老规律的做法。社区居家养老是最重要的一种模式,不管在荷兰、瑞典等北欧福利国家还是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大多数老年人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所在社区的。“在地老化”也就是养老社区化、养老不离家、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这一方面是出于老年人对家本能的眷恋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老年固化”[注]“老年固化”指的是人到老年往往固守于一些习惯,老年固化导致老年人与生活环境的互动表现出独有的“自我模式”。“老年固化”和环境变化是一对矛盾,应在老年固化和适应之间找平衡点。一方面,老年人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年轻人帮助老人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环境要适应老年的固化,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规律[1],老年人一般喜欢熟悉的环境、人和事,本能抗拒陌生的环境和生活的剧变,当然也有养老成本方面的因素。在中国式养老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为什么普遍看好的社区托老服务会“叫好不叫座”?而“虚拟养老院”养老模式在我国多地取得成功,其经验、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养老社区有什么利与弊?社区服务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问题是本文所要集中探讨的。

一、 社区托老服务缘何“叫好不叫座”?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户籍人口老龄化发端于1979年。截止2011年底,上海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2.51岁(全国73.5岁),上海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4.5%,65岁及以上占比16.6%,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62.29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8.09%,其中独居老人达22.36万。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很少享受到社区助老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的父母将成为人口老龄化的主体,家庭养老支持力的普遍弱化,极大地挑战传统的纯居家养老方式。截至201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0.2%(全市户籍人口为1442.97万人),老年人口已经占到全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且高龄人口占比越来越多(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23.6%)。据预测,到203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40%将是老年人,2040—2050年,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届时将达44.5%。养老问题极为突出。

“十一五”期间,上海确立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分天下的“9073”养老战略。在过去的几年里,具有先见之明的上海市政府将筹建社区日间托老机构作为实事项目来落实,截止2012年3月底,全市有社区养老服务社233个,日间托老服务机构326家,助餐服务点450个,老年活动室5849家,据估计,2011年全年接受服务的老年人人数是26.2万。然而,经对多处日托中心的调查,发现目前日托机构的运营情况并不理想,理论上“叫好”其实并不“叫座”,入托老人少,有的日托机构甚至难以为继,被迫取消服务。

收费低,[注]上海有社区开展日托服务的收费标准是每月400元,餐费另算,10元一顿饭,三菜一汤。不离家,上海老人日托所为什么仍“叫好不叫座”[2]?社区养护院一般为社区老人提供入住、居家上门、日托、助餐等服务。来日托所的老人大多是为了搭伙吃饭,测测血糖,量量血压,看看电视、报纸,偶尔聊聊天,无复多求,而这些服务老年活动室就可以提供。日托的对象要求是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而身体较好的老人对日托服务的需求并不强烈。如果日托人数过少,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问题,经营主体若有逐利倾向,就会遇到利润瓶颈,成本经营必然难以维系。由于日托业务量有限和不经济,社区养护机构助老业务已经向提供入住服务以及菜单式、个性化的上门居家助老服务方向两端发展。市场法则是:市场就是供求,利润就是动力;哪里有市场,哪里就发展。上海的探索告诉我们,从居家养老转型到社区养老的一般路径是:入住社区养护院的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是多数,他们一般是先过来日托一些日子,做个过渡,等适应环境了就住进去。

目前,上海社区养老服务虽然尚在探索阶段,但已经初露端倪,即形成了以活跃老人居家自我照料为主体、以失能老人社区机构照护和依赖性老人社区助老服务为辅助的社区居家养老格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这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是分不开的。

二、 养老不离家: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无论是“9073”还是“9064”的养老布局,都说明了“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将是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依托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也是国际社会推崇的现代养老方式。例如,在素有“养老天堂”之称的瑞典,居家养老就是政府主推的养老形式。瑞典政府主张老年人在退休后尽可能在自己的家里安度晚年,这是因为居家养老比较人性化,也很个性化,而且给人以归属感。居家养老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了一个功能齐全、供求对接、运转良好的社区家政服务网,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全天候服务,包括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照护、送饭、陪同散步等,事无巨细。购买这些服务,除了一部分费用由政府补贴外,老人也须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瑞典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秘诀是:一方面,需要、享受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是大众人口,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成为服务供给的保障;另一方面走的是“社会福利”与“市场机制”结合的道路,有强大的政府补贴,直接到人到服务商,让老年人的现实需求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让服务商提供直接与需求对接的有效供给,从需求-供给两侧同时发力,推动养老服务市场的发育。

在我国,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形成了花开四处的“虚拟养老院”,[注]“虚拟养老院”的概念最早是由苏州市沧浪区于2007年提出的,沧浪区在深化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中积极探索,在原葑门街道“邻里情”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以涵盖各类服务加盟商为支撑的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同年,虚拟养老院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在姑苏区诞生,专门为高龄、空巢、特困老人提供上门居家生活照料服务。该项目一度荣获“民政部科研创新成果三等奖”,还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虚拟养老院”由居家乐服务中心实体运营,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养老效益。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以社会化形式服务居家养老,创造出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模式推广。例如,目前江苏省已建成95个“虚拟养老院”,辐射全省90%以上的养老服务对象,建成农村“老年关爱之家”795所,3万多名农村老年人获得关爱服务。代表了政府、社会、市场三结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方式,通过手段科技化、管理信息化、运作市场化和服务标准化,实现了就地老化、居家养老和智慧养老。[注]天津的虚拟养老院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的基本服务外,还将服务提升到更高层面。例如,将一款高科技芯片佩戴到老人身上,可实现远程定位和医疗监控,防止意外的发生。

在政府主导下,虚拟养老院将家政、餐饮、医疗卫生、代购等社会化服务整合,搭建专业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通过采集信息将分散居住的老年人纳入信息系统,老年人足不出户,一个电话就可以在家享受便捷的养老服务,家就是一个“最小、最适意的养老院”。虚拟养老院的苏州探索是可持续的、模式是成功的,具有推广价值。[注]据报道,苏州姑苏区居家乐服务中心迄今已经接受了500多批来访者的参观学习。截止2017年初,在苏州姑苏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共有419位养老服务员。这座被称为“虚拟养老院”的服务中心,没有一张床位,却为2.6万名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中心创办以来累计提供上门照料、日间照料、粮油配送等养老服务148万多人次[3]。北京、天津、长沙、青岛、兰州等地都依托先进的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团队,开发建设了“虚拟养老院”。“虚拟养老院”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在新的人口和社会形势下,这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旨在探索一条降低养老成本、减少养老风险、减轻养老压力、提高养老品质的养老新路子。“虚拟养老院”的特点和优势是:

(1)虚实结合,在家养老。虚拟养老院形“虚”而内“实”,养老院为虚,养老服务为实。服务的有效性体现在针对性上,细化到不同类别。例如,天津西青区将居家养老服务分解成11大类115项;苏州居家乐服务中心则为居家老人提供了6大类53项服务,其中包括洗衣烧饭等便民家政类17项,修理电器等物业维修类14项,陪同就医等助医保健类13项,还有人文关怀类、文体娱乐类以及应急求助类等服务;上海市静安区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六大服务,等等。

(2)对象明确,需求导向。虚拟养老院的数据平台中不仅要有老人性别、年龄、配偶、籍贯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儿女亲属、居住安排、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疾病史和医疗档案等内容。例如,苏州市姑苏区虚拟养老院将服务对象的重点放在自我料理能力逐步下降的80岁以上老人群体。

(3)电话申请,上门服务。虚拟养老院会设立一个电话服务专线,需要服务的老人只需拨打电话,提出服务申请,服务中心的话务员就会指派合作加盟的养老服务商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这款电话与平常的座机差不多,只不过多了医疗、咨询、配餐、家政、维修等独立按键。需要什么服务直接拨这些独立键即可,申请人的姓名、住址服务台都掌握。呼叫服务操作简单。上门服务即便民服务,特别对难以下楼的高龄老人、脆弱老人、失能老人来说尤为重要。

(4)队伍专业,服务敬业。例如,苏州居家乐服务中心90%以上的员工持有“家政技能专业证”和“养老护理员专业证”双证书,居家乐服务中心2009年通过了ISO管理体系认证。

(5)合理布局,点面结合。养老服务是张网,必须有据点。目前,苏州姑苏区的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拥有17个连锁服务站点,在全区内实现了80周岁以上有需求老人全覆盖,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苏州模式”和养老品牌。

(6)服务链长,没有边界。作为升级版的“社区居家养老”,“虚拟养老院”打破了原有的社区地理和行政边界,可以突破现实社区的局限,辐射到其它地区,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庞大的“虚拟社区”,延长养老服务链,使得更多老人能够享受服务的可及性,因此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7)政府补贴,福利共享。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及低保普惠对象,也有自费服务对象。政府补贴用在了“刀刃”上。例如,作为民间非企业社会组织,苏州居家乐服务中心主要运营模式是政府采购服务,即居家乐向符合政府扶助条件的老人提供服务,费用由政府统一结算。[注]目前,各地政府对新建养老机构一般有床位补贴,苏州的标准是每张床位1万元。虚拟养老院不需要床位,是一种节约土地、人力和机构营运成本的低成本养老模式。据称,“虚拟床位”能否获得政府补贴,还在讨论和酝酿之中。

(8)成本较低,效益较好。以天津西青区虚拟养老院首批“入住”(入服务档案)的8000个老人为例,这相当于40家200张床位的大型养老院的规模,仅硬件投入估计就需要32亿元,而虚拟养老院只需年投入1400万元就可以解决养老服务问题[4]。在我国有些地方,虚拟养老院从老年人最需要的老年饭桌做起,[注]2013年2月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到访兰州一家虚拟养老餐厅。在这里,政府补贴9元、自费交纳6元,老人就能吃到三菜一汤。习近平详细询问了虚拟养老餐厅的运营情况之后,并为一位72岁的杨老先生端饭,请他用餐。在兰州,老人凭“虚拟养老一卡通”,中午即可到加盟的任何一家虚拟养老餐厅享受营养套餐。目前,兰州市城关区已建成虚拟养老餐厅37家,颇受老年人欢迎。抓住了核心需求。

可以说,“虚拟养老院”是花小钱办大事。有了各种养老服务,就像家里又多了几个“保姆”,既专业又放心。例如,理发服务、保健服务、陪护服务等等随叫随到。总之,各地老人们对“虚拟养老院”的服务是普遍欢迎的。

然而,“虚拟养老院”作为一个市场化经营的家政服务商要生存和发展,必然在商言商,有利润诉求,所以如何在政府帮助下进入稳定的盈利模式是关键所在。在微利模式下,员工必然是低工资状况,要求高、收入低导致人心不稳,人员流失,虚拟养老院因此遭遇缺工瓶颈,服务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政府要整合各种养老资源,提高老年人共享社会福利的水平,建立公共财政社会福利长效分配机制,形成“公共财政+社会资本+慈善捐助”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造血机制”的发挥。

第二,在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前提下,政府要培植现代家庭服务业的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扶持众多的家庭服务业小企业,依托旗舰企业走上产业化、集团化和连锁化的发展轨道,实现规模经济和利润成长。像上海万科等社会资本正大举进入养老产业[5]。[注]养老产业是上海万科“城市配套服务商”战略的重要板块,在养老领域首创了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照护机构、长者公寓及康复护理院四大产品线,打造面向大众的全龄段、多层次、多样化的高品质医养服务体系。由上海万科、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的上海申养,一直以来倡导“so young”的养老新理念。迄今,上海申养已开业了7家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智汇坊”。

最后,对高龄独居老人和失能老人而言,由于缺乏自我照料和家庭照顾能力,养老有潜在风险或者实际困难,虚拟养老院未必能够提供有效的24小时服务,那么去实体的老年护理院终老也许是更现实的选择。

第四,没有社区服务依托的居家养老是“中国式养老困境”的痛点和盲区。一种情况是老社区,养老设施不全,条件差,匮乏的社区服务构成了养老的短板,这就要引进社区服务,对接外部输入的服务,延长服务链。另一种情况是农村社区居民居住分散,服务成本太高、规模不经济以至于服务不可及,可能的路径是推动人口集聚,或者利用时机提供集中服务。

三、 专业化养老社区:“品质养老”的梦想之家

如果说虚拟养老院主体仍是居家养老、同时辅之以社区助老,那么养老社区就是社区养老,专业化的高档养老社区堪称是小众老人甚至是精英长者“高品质养老”的理想之家。例如,国内著名的养老社区品牌——泰康之家已经在全国打造了北京燕园、苏州吴园、上海申园、杭州大清谷、三亚海棠湾度假村、广州粤园、武汉楚园和成都蜀园8大养老社区。泰康金融保险机构对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总投资超过200亿,可容纳1.3万户老人入住。其中,北京燕园是中国首家获得LEED金级认证的投资养老社区。泰康养老社区引入美国CCRC持续照护模式,根据居民身体状况,分为“独立生活公寓”和“护理公寓”,美国著名养老社区运营机构ABHOW提供咨询培训。ABHOW是美国颇受欢迎的医养产业服务提供商、卓越的行业领军者。1949年,ABHOW在成立第一个养老社区时提出的“持续关爱”理念已在全球被广泛认可。迄今,ABHOW共成立了43家养老社区。泰康之家借鉴美国经验,打造国际标准医养社区,为居民提供独立生活、协助生活、记忆照护、专业护理四个不同的生活服务区域,实现一站式社区养老解决方案。

位于杭州良渚文化村的随园嘉树养老社区是万科集团在养老领域打造的里程碑式作品,宗旨是为老年人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社群,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家无所事事地等着子女们有时间回家看看。随园嘉树占地近百亩,景观餐厅、阳光阅览室、多功能厅、健身房、棋牌室、茶吧、老年大学“随园书院”等集中式养老配套应有尽有,同时还配有以康复护理为核心的100张床位,满足老人医养结合的需求。

新建的养老社区因其专业化优势明显,应该是今后城市老年人的理想之家,尤其适合有一定经济条件、较好自理能力和较高养老需求(如社会融入)的活力老人、精英老人。养老社区的优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和居家养老相比,入住养老社区的各项生活成本比较起来差别不大,但在生活质量上却明显上了台阶。在专业的养老社区,入住者可以享受全天候、细致入微的贴身管家式服务,健身房、游泳馆、棋牌室、台球室等设施全部免费使用。这部分养老功能尤其适合活力老人。

但养老社区因档次不同、差别很大,其中入住费用是敏感问题。有些高端的养老社区“看起来很美”却是“有钱人的天堂”。这说明养老市场是分层的,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他们的养老需求也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养老社区模式虽然风光无限,其较高的入住门槛让很多大众的普通老人望而却步,同时也为小众的精英老人网开一面。“养老成本”和“养老品质”具有正相关性。

“养老产业”不应该等同于“养老地产”。养老产业是完整的产业链,养老地产是其中一个环节,还包括入住规模、一日三餐、文体活动、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精神呵护和临终关怀等,贯穿以人为本、持续关爱、有效服务的理念。这意味着任何养老产业的投资者必须转变为经营者和服务商,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其次,老年人可以实现近距离的社会融合和社会交往,满足老有所属、老有所乐的需求。同龄人聚在一起,通过话聊,欢声笑语不断,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滋有味。环境好、活动多、朋友多,心情舒畅,安养乐活。

最后,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和在养老社区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满足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学的需求。在养老社区,不需要为生活中的日常琐事烦心,每天都可安享一日三餐。并且,老人们吃得好、被照顾得好,心情愉悦身体就健康。养老社区安排了很多老年课堂,有的养老社区考虑到老年人的宗教需求,专门设置了宗教空间,有利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但举办这样的价格适中、服务优质又能盈利的养老社区需要一些条件:(1)老年人要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起码生活能够自理。(2)理想的养老社区要有全方位、一条龙的服务。老年人异质性强,需求差别化大。老年人的生命历程理论告诉我们,当老年人的生命从活跃期过渡到失能期,再到临终期,需要养老社区不同的功能应对,后期需要对失能照护和临终关怀予以关注。(3)医养结合是必须考虑的基本条件。年老之后,身体衰弱,容易患各种疾病,需要医养和照护。衰老模式从健康老化过渡到病苦老化,养老模式也相应地要从自我照顾过渡到医护养老。养老社区需要有医院的匹配,医养功能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配的。但保险机构在养老社区创办老年康复医院可能资格上存在问题。(4)养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区养老人口达到一定的入住规模,能否进入盈利模式和入住的人口规模、有效服务的价位有关。养老产业一般是长线投资,投资回收慢,回报周期长,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如果没有足够的入住率,运营和盈利将变得遥不可及。像泰康之家较高的养老门槛费让很多老年人望而兴叹,客观上造成了消费群体的局限性和选择性,高档养老社区的盈利模式仍不清晰和成熟。

从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开始试点一种社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长者照护之家,涌现出多种不同的服务模式,解决老人在所居住社区内的就近养老需求。2015年,全市共建“长者照护之家”22家,为老人提供短期照护、临时寄养、日间照料、居家照护、康复训练等服务,其功能介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敬老院、护理院之间。2016年,全市将新建50所“长者照护之家”。

上海面临的挑战是,今后护理型人力资源会呈现日益紧俏的趋势。护理人员年龄偏大,40岁以下中青年护理员人数少,呈现青黄不接甚至出现断层现象。工资待遇和职业声望都不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没有成为文化自觉,甚至毕业于老年护理或者老年康复医学专业的年轻学子也不愿意在“长者照护之家”工作。从根本上说,很多老年护理机构没有形成服务型养老文化,荷兰生命公寓倡导的Yes文化值得借鉴,其灵魂是“以人为本,以老为上,尊重生命,悦纳长者”。

四、 服务细分和市场空间:社区养老助老的发展方向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林林总总,大致可以细分如下:

第一是分群服务。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体现在要了解社区老人的类别和养老需求。可以根据“功能健康”将老年人区分为三个亚群体:(1)活力型老人,生活能够自理,而且有融入社会和参与社会的需求;(2)依赖型老人,生活需要部分依靠别人,需要工具性支持;(3)护理型老人,生命不能自主,生活无法自理。虽然养老公平要求社区服务一视同仁、不能有“老年歧视”,但老年群体的强异质性又要求提供差别化的、无法相提并论的“亚群体服务”。

也可以根据老人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多维度指标来甄别最弱势群体。例如,天津西青区将8000名低保、特困、优抚、残疾、高龄老人的养老服务纳入政府买单的首批服务对象,根据评估后的照料等级,每人每月可以领到100元、150元、200元不等的养老服务券,有了这张券他们可以享受到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家政便民、心理慰藉、法律咨询、文化娱乐等11大类115项服务[4]。再如苏州将服务对象分群A、B、C三类。[注](1)A类人群:包括空巢老人、三无老人等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对这类人群政府部门将每月补贴180元的专项资金作为服务费用,老人在享受服务后,相应的费用将在这笔钱中扣除;(2)B类人群:是指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老人,比如科研工作者等人群,这类人群则享受每月50元的政府补贴;(3)C类人群:是有经济收入或生活条件较好的人群,此类人群将自己购买服务,但在购买服务的同时,服务价格将会比市场价优惠20%左右,而这部分优惠,则由政府部门补贴给提供服务的企业。

第二是分类服务。包括据点服务(如公共养老设施提供的社会交往服务、文体活动服务等)和上门服务,以及公益服务(如志愿者服务、时间银行的交换式服务)和有偿服务(分有政府补贴和无政府补贴),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细分出日间照料、老年饭桌、夕阳茶座、文娱活动、喘息服务、日常照料、家政服务等种类。目前,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总体还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为方针。随着近年“银发红利”的不断释放,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成为政府养老的有力补充。为此,政府要“托好底”“保障重点”和“保护弱势”,比如对空巢、独居、失能、低收入、缺乏家庭养老内部支持力的弱势老人必须做到让他们“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安”。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多模式参与,正确引导、整合资源、互补运作,打造现代社会化的高效养老服务体系。

第三是分层服务。服务要有效,需要考虑老年人所处的阶层和需求所处的层级。一般而言,老年人分层可以分为上层、中上层、中等层、中下层、下层和底层,如权贵阶层、精英阶层、中产阶层、普通人阶层和贫困温饱阶层等。老年人的社会流动性弱,但阶层固化比较突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差别,属于不同阶层的老人养老需求也大不相同,所需要的养老服务对应于不同层级,可以分出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这为养老服务的市场细分提供了依据。

第四是分段服务。也就是说,要结合老年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彼此联系地来开展一条龙服务。老年期的生命历程大概经历了退休适应期、老年活跃期、失能障碍期、重病卧床期和生命临终期五个阶段[4]。衰老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服务模式的改变。

第五是规范服务。规范即标准和专业,例如,《长沙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试行)》于2017年11月29日对外公布,对助老服务小到口腔清洁、修剪指甲,大到陪同户外散步、紧急救助危重老人等,均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提出了标准化要求,适用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老年人助餐点以及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延伸服务的养老机构[5]。[注]以助餐服务为例,助餐服务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一项常态业务。按照长沙市的新规定,膳食制作和代购食品必须合规,而厨师、餐厅服务员应持有健康证,戴口罩工作,厨具应定期消毒处理。在膳食方面,要尊重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做到荤素搭配、干稀搭配、粗细搭配合理,提前一周为老年人制定食谱并存档。老年人餐食每餐每样实行“留样制”,在专用留样冰箱中保留48小时,并建立留样台账。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在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种因地制宜的模式和机制仍在探索中。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培育成熟的市场,打造养老品牌,培植养老服务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需要平衡好养老需求的满足和服务商利润诉求之间的微妙关系,力争实现养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有养老助老需求但支付能力不足的老人和家庭大量存在,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不力的瓶颈因素。社区养老可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但我们不能忘怀“养老事业高于养老产业”“养老福祉高于养老利润”和“养老的社会效益高于养老的经济效益”这三个大前提。

在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时,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中国要探索有本土特色的“低成本—高品质—广福祉”的依托社区、整合资源的现代化养老方式,即通过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实现多数老年人的“在地老化”之梦——安养、乐活和善终。

第一,要发扬光大自理型老人居家养老这一优良传统,但要辅之于社区助老的全方位支持,打造形虚实不虚、不是“养老院”却胜似“养老院”、没有围墙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养老院。“虚拟养老院”式的依托社会服务的居家养老是未来中国的主打方向。预计90%以上的社区老人会选择这种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必须有细致入微的社区助老服务体系。

第二,激励人们彼此照料、互助而助,实现“和谐老龄化”,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福报,这就是大有希望、人际互助、服务交换的“时间银行”做法。

第三,养老服务体系的运作需要协调好服务质量、服务价格和服务可及这三大要素的平衡关系,达到多赢的目标。

第四,社区居家养老的成功,起码要有两个必备要素:一是能够提供有附加值的不断细化的专业化有效服务,否则很难进入稳定、持续的盈利模式;二是能够稳住客户群并使之不断成长。客户即市场,客户群的大小、购买服务需求和愿望以及支付能力是影响市场利润最直接的因素。

五、 结论和思考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中国将于2027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14%;2037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养老事业引领养老福利、养老关系和养老产业,如果说“养老福利化”是养老的社会目标,那么“养老和谐化”就是养老的人文目标,而“养老产业化”则是养老的经济目标。

老年脆弱群体极为庞大的中国如何走出一条低成本——广福祉的“中国式养老之路”,是一个相当复杂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养老的服务职能社会化、服务地点社区化、服务机制市场化和服务联结网络化是打破我国养老困局的基本路向。其一,养老服务职能的社会化是说老年照料从家庭照料模式转向社会照料模式,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社会转型的产物;其二,养老服务地点的社区化就是让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唾手可及,让居家养老的老人可以在熟悉、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安享“在地老化”;其三,养老服务机制的市场化;其四,养老服务联结的网络化。养老服务是两张网,既是信息之网,也是空间之网。细密、高效的养老服务必须走网络联结之路。

政府要自觉认识到作为“第一养老责任主体”的历史使命,积极发挥好养老服务体系的设计者、构建者、经营者、服务者和保障者等多重角色的巨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健康、医疗等领域。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医-养-护”三结合,提高老年人的养老品质。

毋庸讳言,中国总体上正处于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匮乏和供求错位的状况,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提速,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会日趋凸显。因此,中国要加快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步伐,重视能满足长者需求并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服务”的供给。社区养老服务商的性质类似于“社会企业”。[注]“社会企业”强调自身的社会责任,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追求社会和经济的双重价值,以社会进步和客户福祉为企业的伦理目标。例如,英国社会企业联盟的定义是: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初始发展期往往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一方面是通过高龄津贴、低保、老年餐券等形式增进老年福利;另一方面是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来降低企业的经营和服务成本。不得不说,政府是养老服务企业背后不可小觑的一颗“大树”。

实践证明,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是传统家庭养老的变形,即“在家养老+助老服务”,是符合中国文化和人口国情的现代养老方式,值得推广和深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可能遭遇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而没有客户群就没有市场。社区助老要打破行政社区的边界,以网络化大社区为服务对象,才能进入稳定的盈利模式;(2)可能的员工队伍不稳定问题,其背后反映了收入报酬和职业声望的同声诉求,即生计和脸面两个问题;(3)服务价格的定位问题,遵循市场规律和机制,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价格,为避免卖方市场的价格垄断,需要适当的政府调节,实现养老服务中的社会公平;(4)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养老服务没有“市场”?是缺乏市场要素(老年人口、服务偏好和消费能力)还是市场没有被唤醒(既有服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问题,也有老年人的消费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开发。

而且,这种依托社区服务的现代居家养老方式适合于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活力老人,却难以规避空巢老人内部的养老风险、独居老人的“孤独死”风险以及失能老人的老无所依风险。日间照料中心除了解决午餐、晚餐问题外,主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社会交往的平台,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合。

本文细分了养老服务的五大类别,为有针对性的“有效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地,养老服务须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三大需求:失能护理的刚性需求、安养乐活的精神需求和有待发现的沉默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保持适应形势的弹性,不能局限于“9073”或者“9064”这种静态养老格局来规划天然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

猜你喜欢

养老院居家养老
养老生活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In My Next Life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