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双导师制”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2019-01-04吴丽娜杜凤霞李超君杨秀静
张 浩,吴丽娜,杜凤霞,李超君,陈 影,杨秀静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毕业论文是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1]。我国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并未要求撰写毕业论文,但是仍有一些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设了毕业论文的环节[2-4]。2012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调整,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2018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其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本要求中提及毕业生应具备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发展潜能,而在教学计划中亦明确提出了院校要逐步完善科研资源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得到必要的科研训练,具备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2011年我院借鉴部分兄弟院校的经验,首先在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毕业论文环节,2013年制订的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也保留下来。根据实际情况,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我们尝试采用“双导师制”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双导师制”想法的由来
为加强专业教育内涵式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我院在2011年修订的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的目标。2016年在五年制学生中最早开展毕业论文写作,采取的是单一导师的指导形式,但在实行过程中发现一些具体问题:一些在非附属医院实习的学生,通常由学院指派基础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选题上存在盲目性,指导上师生沟通不便,也难以保证论文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双导师制”的设想:由院本部和实习医院各出1名导师,即由2名导师指导1名学生,临床导师负责选题、协助收集资料,而基础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环节。2012级和2013级同为2017年毕业,开始在外地实习学生中开展“双导师制”,2014级四年制本科生中也实行“双导师制”。
2 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结构的分析
总计412篇论文,其中医学检验专业206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6篇。论文选题可分为三大类,包括各种疾病临床检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区间范围以及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的相互关系;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技术的相关课题;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类课题。统计近3年的选题情况,见表1。
表1 某高校近3年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分布情况[n(%)]
由表1可见,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和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选题比例并无明显区别。临床类型(临床研究和技术方法)的题目占绝大多数,所占比例可达90%以上,而基础类研究却不足9%。
导师资格严格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评审、聘任,总计292人次。指导教师主要分为基础教师、临床教师和企业导师三类,三者的分布见表2。
表2 某高校近3年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布情况[n(%)]
从表2可以看出,五年制和四年制指导教师的结构有一些变化:临床导师比例增加近10%,基础导师虽然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结构比例却下降近10%。说明临床导师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难以满足带教需要。结合表1和表2的数据发现,五年制实行单一导师的形式,基础教师占导师总数的39.1%,而基础性课题的比例却只有9%左右,这提示很大一部分基础教师在指导临床课题。四年制虽然也存在结构上的不均衡现象,但是“双导师制”的实行弥补了这个不足。
3 “双导师制”实行效果分析
根据规定,我院论文写作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提交、形式审查、初审、外审、答辩等。对比实行“单导师制”的2011级和实行“双导师制”的2014级毕业论文各个环节,可以发现二者的一些区别(见表3)。
实行“双导师制”的2014级学生选题、开题通过率,论文初审通过率略高于实行“单导师制”的2011级,论文形式审查通过率2011级与2014级接近,外审及答辩通过率2011级与2014级均为100.0%。
表3 “单导师制”与“双导师制”的毕业论文各环节对比
由于“双导师制”可以在知识结构上互补,临床导师指导的选题方向更贴近临床实际,可以根据实习医院的优势和特色进行选题,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选题、开题通过率稍高于“单导师制”。
4 讨论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学术成就的最高体现,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也是学生学术精神养成的关键环节。
4.1 “双导师制”的优势
第一,基础教师与临床教师的结合弥补了其知识结构上的不足,使选题更精准、数据更真实,而论文写作、分析更规范、科学。第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今后从事临床检验及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解决了外地实习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问题,提高了论文质量。
4.2 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教师的能动性并未充分调动,形式上的把关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论文质量;第二,指导过程中出现师生在网上的隔空互动,很难实现面对面的交流;第三,基础与临床还有待于更深度的融合。今后为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任,弥补其专业的不足,可以采取“主辅导师制”进行过渡,而且选题范围也要进一步放宽。
4.3 改进措施
我们发现,基础性研究论文完成质量相对较高,而这些论文的主要实验工作早在临床实习之前即已完成。这些课题均来自基础导师的研究项目,学生在二、三年级就已经参与了教师的研究,实习阶段便选择了该题目,实验基本已经完成。这一现象给我们的提示是:今后我们将在培养模式上做进一步调整:创造条件,逐步增加学生基础研究课题的比例;早期接触科研,早期进入指导教师的实验室,提前完成论文的实验,余下时间进行论文整理;利用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使学生学习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其项目可作为毕业论文使用。
综上所述,“双导师制”适合在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院校使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双导师各取所长,可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研究,缺点是课题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