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临床观察
2019-01-03黄晓超
黄晓超
(上海市崇明区三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 202152)
湿疹是由于遗传、内分泌失调、日晒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瘙痒、水泡、糜烂等[1-3]。本研究用中药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取得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40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各20例。中医治疗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7~74岁,平均(51.2±2.4)岁;病程4~37个月,平均(14.2±1.6)个月。西医治疗组男1 1例,女9例;年龄2 0~7 5岁,平均(53.1±1.9)岁;病程3~38个月,平均(15.3±2.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发作反复性,斑块、结痂界限清楚,色素沉着和肥厚浸润,触摸时存在粗糙感,经常急性复发。
排除标准:对药物过敏,其他原因导致的皮肤病。
2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组:苦参10g,白芷15g,黄芪8g,马齿笕14 g,鱼腥草9g,三七15g,野菊花20g,甘草10g,苍耳子15 g,黄连10g,以及黄柏8g。血虚症状显著加当归,气虚症状显著加人参,血瘀症状显著加红花每日1剂温水煎服,1日2次。
西医治疗组:患处涂抹夫西地酸乳膏、氟芬那酸丁酯软膏,1天2次。
两组避免抓挠患病部位,饮食和生活习惯合理,治疗15天。
3 疗效标准[4-5]
痊愈:瘙痒、水泡、糜烂消失,停药后未复发。显效:瘙痒、水泡、糜烂显著缓解,损伤面缩小60%以上。有效:瘙痒、水泡、糜烂有所减轻,皮肤损伤面缩小30%~59%。无效:瘙痒、水泡、糜烂未减轻或者加重。
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中医治疗组中出现复发2例,占28.58%。西医治疗组复发3例,占75.0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40,P=0.0181)。
中医治疗组中有1例恶心,2例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15%。西医治疗组有3例恶心,1例胃肠道反应,4例皮肤萎缩,不良反应发生率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7,P=0.0384)。
5 讨 论
中药方中苦参清热燥湿,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马齿笕清热解毒,鱼腥草、三七、野菊花、甘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黄连、黄柏祛湿止痒。
中药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治疗效果较好,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