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欧洲认同研究综述

2019-01-03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欧洲民族政治

近年来,欧洲一体化的建设进程逐步放缓,既有当前现实因素的冲击,也有此前建设过程中局限性的进一步凸显。鉴于此,我们对2009—2017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提炼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期能对当前欧洲一体化的建设和欧洲认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欧洲认同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主要机构

(一)发展趋势

人们常常会把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某些原始观念和概念看作欧洲认同的滥觞。的确,它们为当代的欧洲认同提供了某种基础和古老的联系。两次世界大战无疑是形成建设欧洲意识的关键阶段。欧洲人原有的优越感在战争的摧残下发生了严重动摇,不过,同时也给学术政治界带来了重要的启发,尤其在1945年最为激烈。欧洲建设最早的10年里,这种激烈程度明显减弱。此后,认同性建设虽然伴随着一体化的进程开展,但是过于强调功能性道路,因此基本属于欧洲认同的起步阶段。迨至9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转变,国际政治建构主义也加入欧洲一体化研究后,欧洲认同的问题才正式进入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议程,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提出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近年来,在实践过程中过于强调功能性的一体化理论的局限性逐渐凸显。欧洲德、法等国政府、民间积极展开的跨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信息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运用,致使欧洲乃至全球在经济体系、政治框架和社会文化等众多方面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的进程对欧洲认同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近年来的移民潮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激发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思考。基于上述原因,关于认同问题的研讨会、政治宣言和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得学术界对欧洲认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主要研究机构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欧洲认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期限为2009—2017年。在检索并筛选后,最终得到论文287篇(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9—2013年欧洲认同研究论文每年均在20篇以上,最多时达到45篇;2014年以来,相关论文均在20篇以下,最少时仅仅8篇。

图1 2009—2017年欧洲认同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国内欧洲认同研究机构众多,2009—2017年期间,一些研究机构在“欧洲认同”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发文居于前列的主要有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分别是12篇、11篇、9篇、8篇、7篇、7篇(见图2)。

图2 2009—2017年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发文数量

二、主要研究内容

近十年欧洲认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涉及的范围也较为广泛。总体而言,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

(一)欧洲政治认同

在筛选获得的287篇论文中,涉及欧洲政治认同的约占28.92%。政治是对一个团体进行统治的基础手段,欧洲政治认同问题主要集中于欧盟,它牵动着欧洲全体成员的利益并影响欧洲各国的行为动态。

张生祥认为,以往欧洲的政治认同过于狭义,更趋向于一种简单的欧洲意识,在新的世界潮流的席卷之下,欧洲迫切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兼容并蓄和具有亲切感的政治认同。[注]张生祥:《欧洲的新认同政治与欧洲认同的形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4期,第38页。

邹宜临则表明,欧洲的政治文化逐步走向认同和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妥协和协商能有效化解欧洲的内部矛盾和冲突。[注]邹宜临:《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吴立文注意到欧盟的治理与欧洲认同之间的联系,他指出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欧盟政治呈现出的“多层治理”,使国家间的政治界限逐渐模糊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政治认同。[注]吴立文:《欧洲治理与欧洲认同》,《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78页。

曹敏强调了欧盟公民权的重要性,从政治一体化的角度论证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必然联系,公民权的给予使更多欧洲人认同了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氛围。[注]曹敏:《欧洲一体化中的欧盟公民权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4页。

范勇鹏提到,整个欧洲在政治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正在逐步丧失对利益和制度的重视,而两者恰恰是欧洲认同的根基,如果欧洲想在政治一体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必然要重新审视两者的重要性。[注]范勇鹏:《欧洲研究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2期,第104页。

田德文从政治历史发展的层面上,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在美国的庇护下形成了“共同体”的政治概念,政治观点也日益趋同,为战后欧洲认同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注]田德文:《论社会层面上的欧洲认同建构》,《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第 83页。

王宏禹和宋雄伟从超国家主体、国家行为体和公民三个不同层面的主体与欧洲一体化结构之间关系进行深入剖析,认为三者在欧洲一体化的进行过程中,应相互协作、确立正确的共同目标、发挥各自职能,进一步达成欧洲政治认同,以构建良好的欧洲宪政秩序,促进欧洲的整体稳定与繁荣。[注]王宏禹、宋雄伟:《构建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长白学刊》2009年第3期,第157页。

伍京京对于欧洲认同的深入将对欧洲范围内民族国家构成威胁的论调提出质疑,提出欧洲政治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层次性的,并不一定要普遍地强加于欧洲各民族国家。[注]伍京京:《欧洲政治认同与社会历史条件》,《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14页。

古明明研究欧盟高等教育合作的问题,他认为通过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欧洲公民树立欧洲政治认同的观念不失为一种创举。[注]古明明:《欧洲联盟政治认同的塑造:以高等教育合作为例》,《当代社会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4期,第120页。

(二)欧洲经济认同

在筛选获得的287篇论文中,涉及欧洲经济认同的约占32.06%。

徐玉宝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若想防止内部的再次分裂抗争,必须走经济联合的道路,只有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找到制衡点,达成欧洲经济的逐步认同才能快速地促进欧洲的复兴。[注]徐玉宝:《欧洲一体化和欧洲认同论析》,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田德文认为,欧洲经济认同是欧洲政治认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经济层面给予欧洲公民保障性和安全感,他们才会进一步去开展其他层面的认同。[注]田德文:《论社会层面上的欧洲认同建构》,《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第 71页。

郑腊香通过透析欧洲货币联盟机制的缺陷,指出欧盟成员国既想通过欧元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又不愿放弃自己的财政主权,致使欧盟内部的货币运行机制与各成员国自身的货币经济问题难以调和,使欧元在国际货币流通市场上逐渐失去其信誉,欧洲内部对经济的认同与信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注]郑腊香:《希腊债务危机对欧洲认同的影响分析》,《战略决策研究》2010年第3期,第17页。

侯汉君指出经济问题与欧洲认同问题相互影响、彼此制约,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直是考验欧洲经济认同契合度的重大难题,也是检验欧洲经济认同发展程度的度量衡,只有欧盟各国拥有共同解决问题的强烈意向,才能达到有效化解危机的效果。[注]侯汉君:《欧债危机冲击下的欧洲认同:现实与展望》,《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2页。

沈贤元强调,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可能已经进入瓶颈期,完善、成熟的共同市场、货币制度已经建立,虽有小修小补,但整体上经济层面已难以发展新的联合,这表示经济上欧洲认同必将走过一段艰难的探索路程。[注]沈贤元:《为什么欧洲认同很重要》,《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1期,第183页。

鲁比卡·塞维诺娃认为,欧债危机后,欧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将慌乱离散的欧洲各国重新联结起来,使欧盟各成员国看到了欧洲未来的可能性,将现实的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展示给欧洲民众,不得不承认,统一货币的发行拯救了欧洲的集体认同意识。[注]鲁比卡·塞维诺娃著,张大川译:《经济危机对斯洛伐克人欧洲认同感知的影响》,《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6年第2期,第73页。

孙利斌从历史沿革中全面分析了英国“脱欧”的原因,指出欧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区域组织,但在经济利益的认同上仍存在着制约。要想欧洲一体化更好地发展,必须调和好国家间区域性的认同。[注]孙利斌:《国家认同视角下英国脱欧的反思》,《决策与信息》2016年第27期,第117页。

(三)欧洲文化认同

在筛选获得的287篇论文中,涉及欧洲文化认同的约占39.02%。从具体内容来看,这些论文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宗教调和与否;构建与原生的争论;民族国家之障碍;单一与多元。

1.宗教调和与否

宗教属于一种特殊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欧洲移民浪潮所激发的宗教矛盾日益显著,尤以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最为尖锐,引发了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当然,这也成为当今学者研究欧洲文化认同不可回避的一面。

中外学者对由宗教所引发的矛盾不太乐观,甚至认为其是不可自我调和的。正如亨廷顿所言,欧洲穆斯林与原居民不仅有着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他们“对上帝与人、个体与群体、公民与国家、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的种种关系也有不同的观点,对权利与责任、自由与权威、平等与阶级的相对重要性亦有迥异的看法”。[注]Samuel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zilations?,Foreign Affairs,Summer,1993:22-49.

马戎从民族国家范畴阐述:早期西方殖民主义统治者通过划定的国界把非洲一些原属于同一族群的人口分别划归到不同的国家。由于处在不同政府的统治之下,国界两边的族群社区会按照不同的社会制度、政府所主导的族群政策而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被国境分开的两部分也就逐步演变成为两个不同的族群。[注]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储殷认为,伊斯兰教文化并不局限于宗教领域的信念和崇拜,它还包括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相对独立的一元化生活方式,甚至涉及法律和经济领域,并已被当地民众认同为民族文明。[注]储殷等:《欧洲穆斯林问题的三个维度:阶级、身份与宗教》,《欧洲研究》2015年第1期,第20页。可见,欧洲穆斯林在社会文化领域与欧洲原居民存在根本不同。对于此类矛盾,不少学者也提出相应的理论加以调和,如罗尔斯认为,社会层面需要注重弱势群体及处在不利社会地位的弱势文化,为其提供较为平等的机会,提倡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注]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正因为如此,创新多元文化模式已成为欧洲国家政府的必然选择。宋全成也持类似的看法,即通过合理构建穆斯林族群的欧洲国家身份认同观念,使穆斯林族群更好地融入欧洲国家的主流社会,从而真正实现欧洲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繁荣。[注]宋全成:《穆斯林移民在欧洲:身份认同及其冲突》,《西亚非洲》2016年第1期,第36页。

2.构建与原生的争论

根据李明明的观点,在欧洲文化认同领域,我们可以借用集体认同形成的不同假设,将其分为原生性和构建性两个派别。这种假定构成了他们的理论基础,而且这种理论基础上的分歧导致他们在欧洲认同形成问题上产生了相互冲突的观点。

关于原生主义观点,不能不提到其代表人物安东尼·史密斯。史密斯的研究主要在于民族认同和欧洲统一进程关系中的文化和价值领域。他明确地表示,应当把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相关措施暂且搁置,而优先重视文化领域和政治的联系。[注]Anthony D.Smith: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Idea of European Unity,International Affairs,68:I(1992),p.57.由此可见他对于文化原生性的认同。路易斯·威斯女士认为:欧洲选举的不充分性向我们证明了一体化的认同问题应该是一种深层次关于自我感知的认同,而不只是在同一性意义上的认同,这种需要亟待被重视和解决。[注]Louise Weiss:Open Speech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t Strasbourg,19.

当代大多数学者在欧洲认同观点上持一种构建性的观点。哈斯认为在一体化进程中,政治行为体会渐渐被说服,从而将他们的效忠和认同转向一个新的中心。[注]Ernst Haas:The Uniting of Europe:Political,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Stanford University,1957,pp.12-13.菲利普·斯彻米特尔指出政治精英通过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多元化政治活动能够跨越阶级和社会群体扩散新的认同和身份。[注]Phillipe Schmitter:A Revised The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in L.N.Lindberg and S.A.Scheingold(eds.),Regional Integration:Theory and Researc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李明明对原生主义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如果从本质主义的角度研究欧洲认同,由于欧洲文化认同的原生性内容有限而且难以界定,其一定会对欧洲认同的形成造成巨大的阻力和障碍。[注]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6页。

3.民族国家之阻碍

能否超越民族国家范畴,以构建性原则为依据,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成为关于欧洲文化认同的争论焦点之一。

本尼迪克特和温特等现代主义者认为:国家和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构建的结果,并非客观的、先验的。马克斯·韦伯(1997)从政治领域强调了“信仰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任何统治都需要唤起民众对它‘合法性’的信仰,而不仅仅止步于以物质、情绪的动机,或者仅仅以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注]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部分学者从当前欧洲实际考量,“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越来越凸显超国家主义治理特征,主权让渡等要求使各个成员国产生了对自身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的不安”。[注]陈玉刚:《超国家治理——国际关系转型研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欧洲共同体发展到欧盟的发展历程中,主权让渡相关的条约和政策的制定过程,常常会遇到极大的阻碍”。吴志成、薛晓源表明:“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被吞没,或者被其他民族同化导致本民族国家的民族特性与特征消亡是重要原因。”[注]吴志成、薛晓源:《欧洲研巧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当前,部分欧洲国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这是否会对欧洲认同的构建起到负面作用还不得而知。胡绒花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只要民族国家存在,民族主义就有其发展的空间,所以民族主义在现阶段并不会消失。[注]胡绒花主编:《欧洲未来:挑战与前景》,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8页。

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综合体,明显对欧洲认同的构建形成一定的阻力。如何调和二者矛盾,无疑成为当代学者和政治家们探讨并试图解决的现实课题。

4.单一与多元

欧洲之父让·莫内说过:“如果能重新做起的话,我将从文化入手。”[注]转引自法莫里斯·阿莱:《欧洲面对未来怎么办》,巴黎罗贝尔·拉封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欧洲文化认同的建立必然要面临多元文化的冲突、利益的冲突、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冲突等诸多社会问题。不过,强调多元共存的理念或者普世的价值观,能否构建起稳定、具有持久性的欧洲文化认同,学者对此意见不一。

雅克·德洛尔说过:“欧共体是早已存在的思想结晶外化的产物,不仅仅诞生于冷战期间,也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土崩瓦解。”[注]转引自计秋枫:《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与思想渊源》,《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第20页。这表明德洛尔强调已有的“同一性”观点。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道森追溯得更为久远,他将基督教精神与欧洲意识的产生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否成为基督教世界,是衡量欧洲是否拥有自我意识的标准,紧接着才能认识到自身是一个有着共同道德价值和精神目标的统一体”[注]张旭鹏:《文化认同与欧洲一体化》,《欧洲研究》2004年第4期,第73页。。他从基督教世界这一宗教范畴阐述了“欧洲自性”的起源乃至当前的合理性。贾庆军指出:“《欧洲基本权宪章》已经被写进《欧盟宪法》,使之具有宪法法律的约束力,这样,欧盟基本权构成欧盟宪法的法律基石,使上述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成为欧盟公民恪守的价值标准,由此使欧盟由政治、经济联盟发展成为价值联盟。”[注]贾庆军:《当代欧洲文化认同及其建构——认识欧洲一体化的一个视角》,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页。马风书、任娜从民族主义角度分析民族和主权观念的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民族自性”一直是欧洲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主导因素,当前部分欧洲民族国家所表明的相关态度就证明了其合理性。[注]马风书、任娜:《欧洲一体化:一种文化的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3期,第30~31页。如英国脱欧,法国在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同时,也强调从法语、历史等角度推广本民族的特性和历史文化。贾庆军在研究德国相关政策时发现:德国主张全面推进欧洲一体化,并希望按照类似德国的联邦模式塑造欧盟体制,强化欧盟超国家机构的权力,使其拥有核心主权,借此德国可以在未来的欧洲建设中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注]贾庆军:《当代欧洲文化认同及其建构——认识欧洲一体化的一个视角》,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这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展现了在欧洲多元文化下构建欧洲认同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三、结 语

欧洲作为旧的世界霸主,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对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欧洲萧条没落了一段时间,却以十分迅猛之势得到复兴,其中欧盟的成立是其逐渐走向复兴的关键力量。而欧盟作为目前全球最成功的超国家联合体,它的成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以欧洲认同作为强大后盾的。欧洲认同的发展和突出贡献引起了全球学者对区域性认同联合方式的热烈关注。随着欧洲认同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对于欧洲认同的研究重心逐步由政治、经济认同转向宗教、文化认同等方面,在这四个主要方面都颇有建树。在政治认同方面,学者们广泛认同了欧盟公民权与多层治理的成熟和完善;在经济认同方面,着重研究了欧元运行机制带给欧洲的区域性优势,但不否认其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文化认同方面,则将矛头直指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间的冲突,并集中反映了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问题。由上可知,专家学者们已从整体上把握了欧洲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但目前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随着信息网络的日益发展,全球化悄然加速,如果对于欧洲认同的研究仅局限于欧洲内部或者所谓的欧美范围圈,那未免太过狭隘。因此,今后的欧洲认同研究,应更加关注欧洲如何应对世界范围内新兴的势力或者威胁;欧洲各国之间如何协调利益,把握机遇等。

猜你喜欢

欧洲民族政治
欧洲“芦笋季”
我们的民族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