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文化强国*
——典籍文献的魅力与力量

2019-01-03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

文化是城市文明的记忆和载体,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软实力。说起武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代伟人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文人的诗词名句为黄鹤楼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黄鹤楼的文化精神又世代影响着武汉。黄鹤楼成为承载武汉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的象征,成为武汉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世界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古代的四大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这是为什么呢?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字没有中断、我们的文化没有中断,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赋予每个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自豪感;我们的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而这种精神文化通过典籍文献传承千年,使每个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炎黄子孙都具有天然强大的底气,这就是今天我们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滋养着华夏民族,也孕育着华夏子民最深沉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进步的精神标识,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底气和自信来源。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热情洋溢地说:“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一、精神文化传承最主要的载体是文字与典籍

(一)甲骨文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至今,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甲骨收藏最多的机构,为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字之源、历史之根,特别策划了“甲骨文记忆”展,从3万多件甲骨馆藏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珍品,通过实物展示、场景还原、科技互动等生动方式,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

(二)造纸术、印刷术和中华典籍

我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国,自古以来习用文字记载历史,创造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中华民族有“易代修史”和整理典籍的优良传统,用文字记载历史,通过不断整理著述来传承文化,维系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于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历史的记载,注重“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碑铭石经,到书写在简帛、纸张上的书籍,历经三千多年,历史悠久,数量浩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整合地方文献,寻找文化的DNA,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如湖南湖湘文化、湖北的荆楚文献汇集等。据我们正在进行的古籍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国2000余家公藏单位收藏的汉文古籍文献就有20万个品种,超过5000万册件。文字与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是破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文化强国的动力与源泉。只有了解历史上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革命文化,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明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如各类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是一种更重要的传播方式,要看书学习后才能传播)。中华典籍文献的独特魅力与优势在于:一是历史悠久记载时间长;二是现存数量大,种类丰富;三是中华典籍中所使用的文字和我们现在的文字系统一脉相承。

二、中华民族的文化辉煌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华民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典籍独特的魅力和力量用三个视角看文化: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辉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以及世界历史视角的文化强国。

其实文化魅力的各个角度密不可分,但为了叙述清楚,可以从思想的闪电、智慧的光芒以及文化的滋养三个方面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思想的闪电

有人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最具力量的是科学技术,但其实科学技术更主要的力量来源于思想。提出“轴心时代”理论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上相同纬度的地方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创造了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宗教……在这一时期,各家学说在社会变革中不断锤炼,创造出中国思想学术文化的高峰,形成了文化灿烂辉煌的“轴心时代”。其他文明也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思想家,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古印度的释迦牟尼等。

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思想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比如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我们经常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所著《道德经》,上篇《道经》37篇,下篇《德经》44篇。《道德经》中蕴含深刻哲理,其研究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今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像“自然”“无为”的自然观和“道”论,含有丰富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方法;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小国寡民”等社会政治学说,蕴含养生、修身、处世的人生哲学,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的国外译本有一百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典籍。国家图书馆有馆藏1894年英译本《道德经》(TheBookofthePathofVirtue)、馆藏1934年英译本《道及其威力:〈道德经〉以及它在中国思想中地位的研究》。

破解当今世界发展之难题,需要历史经验和智慧。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探讨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出振聋发聩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自由。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奠定了世界在人权方面规章制度的基础,其中就引用了《论语》,如:“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列已成为一条黄金定律的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来自“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清代,湖湘学派曾国藩创造性地将“实事求是”由考据学命题转变为哲学认识论命题。毛泽东也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赋予“实事求是”新的哲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即去研究、探索,“是”是事务内在的规定性和规律,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指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3)小康。我们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其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典籍中第一次出现。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现在成为我们国家发展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4)大同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引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最早出自2000多年前的《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在“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现实条件下,提出“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注]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_3.htm.

(二)智慧的光芒

1.治国理政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书林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经验与教训,既是当时的智慧,又给当代人给予巨大的启示。如毛泽东将宋代端平本《楚辞集注》影印本赠给当时的日本总理田中角荣,源于田中角荣对于“添麻烦”的误解,毛泽东用《楚辞集注》中对于“添麻烦”的记述,义正辞严地向田中角荣解释日本侵华战争对于中国人的创伤远非“添麻烦”一词能够涵盖和解释的,最后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中,日本表示了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同时将该著作在其国内进行翻印,并多次召开研讨会研习该书,成为中日邦交的一段佳话。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1)爱国思想。千百年来形成的爱国思想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中国古代,爱国思想也是不断传颂的主题,例如馆藏清刻本《日知录八卷》“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责任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馆藏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刻本《孟子十四卷》“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心怀民众和社稷的博大胸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馆藏明刻本《剑南诗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患意识;馆藏文天祥《文山全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馆藏元刻本《剑南诗稿》之《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与经验。中国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仁、以德,其中还包含着深刻的廉政思想内涵。东汉名臣杨震,在任东莱太守时,其门生王密以十金相送,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义正辞严道:天知、神知、我知、予知。何谓无知者?

馆藏宋刻本《纂图互注尚书十三卷》《尚书·吕刑》记载了“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的“五过之疵”。馆藏宋绍熙间福建刻本《周礼十二卷》提出考察官吏的“六廉”标准: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墨子·修身》将“廉、义、爱、哀”视为人的四种基本道德规范。《孟子·离娄下》提出“可以取,可以无取,以伤廉”。

(3)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各民族团结是我们伟大事业胜利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会闭幕式上提出中国的伟大精神之一就是伟大的团结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团结互依、共同发展的历史,如西汉的和亲政策等。典籍完整地记载了各民族融合发展、团结友好的历史。如馆藏《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拓片记载了清廷颁赐土尔扈特部首领的银印。

少数民族文字典籍所记述的材料是中华民族崇尚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的历史见证。新疆和田、吐鲁番等地区发现的唐人临写王羲之《兰亭序》,童蒙写本《千字文》《论语》《孝经解》等汉文古籍,反映了西域各少数民族对中原汉族基本人伦观念的接收与传播情况。西夏仁宗年间,曾专门编制西夏文与汉文双语对照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极力倡导党项族与汉族互相学习,体现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在语言风俗方面彼此理解、互相尊重。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满文《资治通鉴纲目》,展示了清初统治者对汉族经国纬世制度的学习热情。

在政治思想和国家制度上,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进一步发展了“大一统”的思想。如馆藏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春秋繁露》:“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中华民族历来有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坚定信念,表现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愈挫弥坚”的精神气质。如馆藏南宋初刻本《周易》有: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坚强刚毅、奋斗不息的优良传统: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家国天下、修齐治平。中华民族历来有家国天下、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就成为中国古代塑造家风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家训成为古代“齐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伦理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如汉代班昭的《女诫》、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馆藏清刻本满文《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馆藏民国间石印本《分类广注曾文正公家书》。

(5)科技发展。中华民族在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文献典籍可以反映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的卓尔不凡,记载了我国为世界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如馆藏金刻本《黄帝内经素问》、馆藏明宋应星自刻本《天工开物》、馆藏清抄本《营造法式》、馆藏清道光刻本《农政全书》。馆藏明刻本《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记载了青蒿素如何提炼,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获得灵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成功提取了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当然智慧不仅包括治国理政,也包括科学技术、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极其丰富。

(三)文化的滋养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到戏曲戏剧、曲艺杂技,源远流长,高潮迭起,万古长青。一代代文人墨客,唱出盛世元音,描绘华彩乐章,引领百代风骚。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就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经典。

如何定义经典?笔者认为,经典的特点有思想精深、文化深厚、技术精湛、制作精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在当今时代还必须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特别是要经过历史的风雨,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标尺。

国家图书馆的固定展览《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度过的经典》,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典籍,带领大家感受其独特魅力,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如今讲到文化一般有三个概念:第一个是大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和“文明”这一概念相通,如考古上的“仰韶文明”;第二个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的、价值的、制度的等;现在说的文化滋养即第三个文化概念更多的是指文化的本体,包括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宋代和明清都曾经达到一个又一个高峰,见图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复兴即表明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当然现在的复兴要有新的创造。

图1

1.汉——中华文化的宏阔气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文化一统的宏大格局,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西汉五经地位确立,推行“以经取士”制度,东汉时增为七经,经学自此形成,并成为延续至清代的官方哲学。作为汉代一统文化的产物,《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展现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历史线索,蕴含着大一统的政治诉求,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也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文化的宏阔还表现在宗教观上。东汉佛教传入中国,道家学说结合古代巫术与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道教,构成中国宗教儒、道、释三教鼎立格局的雏形,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佛寺。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道家学说结合古代巫术与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道教。

这一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进行了整理与总结,辑成《楚辞》,整理《管子》《晏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批典籍文献,保存了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学说。西汉时建成麒麟、天禄等多处国家藏书,刘向、刘歆父子校雠古籍、撰写《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

2.唐——隆盛的文化气象

经过魏晋南北朝动乱与分裂的时期,唐代改革宰相制度,整顿地方政治,推行贡举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在新的统一盛运下缔造出稳定、清明而盛大的帝国。大批中下层士子在剧烈的社会结构变化中登上历史舞台,怀着对前途的满腔自信和无比热情,形成明朗、高昂、奔放的唐文化基调,创造出卓绝千古的文学艺术作品。

(1)唐诗。唐朝就是诗的时代,《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五万余首。李白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气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万丈豪情;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英气勃发;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博大胸襟等都使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

(2)艺术。唐代艺术更是光耀千古。“颠张狂素”将草书艺术推向高峰,欧、虞、颜、柳的楷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更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唐人张彦远用“灿烂而求备”概括唐代绘画气派,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艺术,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雕刻艺术,融南北技艺、集中外文化于一体的《十部乐》等,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

(3)包容。唐代文化包容开放,广泛吸收域外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的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等,汇聚唐朝,形成“有容乃大”的豪迈气派。

(4)藏书。唐代建立的弘文馆、集贤殿书院和史馆,为五代和北宋时期“三馆”制度奠定了基础,以佛寺、道观藏书为代表的宗教藏书十分兴盛,书院藏书伴随着书院的出现而兴起,形成了官府藏书、寺观藏书、私家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藏书体系。四种藏书方式支撑了中国典籍之所以传承下来的体系。

3.宋——丰富的文化格局

(1)理学。两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北宋中期周敦颐、邵雍、张载提出理学的基本范畴。南宋时期朱熹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建立完整的理学体系。宋代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伦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并在中国民族心理和中国实践理性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张载,北宋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馆藏宋福建漕治刻本《张子语录》有:“立其志”“学贵有用”“经世致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2)宋词。宋词更是成为与唐诗并列的“一代之文学”,如馆藏元刻本《东坡乐府》、馆藏元刻本《稼轩长短句》、馆藏欧阳修著《欧阳文忠公集》。

(3)艺术。载道之古文;勾栏瓦舍的傀儡戏、参军戏;李公麟之人物;米芾父子之山水;生动再现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4)科技。古代科学技术在宋代达到了高潮,出现了成熟、精密的科技。李约瑟就认为:“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均出现在宋代。石刻《天文图》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全天星图。《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史上总结建筑工程技艺成果的第一部著作。宋代制瓷既有定、汝、官、哥之精雅,也有景德镇之繁庶。

(5)典籍研究。宋朝典籍文献整理与研究成就卓著,形成《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四大类书,还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提要体私家藏书目录《郡斋读书志》和最早的版本目录《遂初堂书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开创了通鉴学派,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朱熹再创纲目体,为史学编纂创造了新体裁。

典籍整理和研究有如下优势:对于物质文化而言,典籍可以弥补文物传承受到时间限制和战乱损毁的缺憾,完整记录已经损毁的物质文化;对于非物质文化而言,不同时代会有完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典籍可以记载最完整的思想价值和知识体系,以供后世通过读书学习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4.明清——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期

明清文化具有鲜明的集成、总结色彩,为近现代文化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养料。这一时期对传统学术进行了总结。

(1)考据。清代中期,考据之学兴起,以惠栋为首的吴派,以戴震为首的皖派,清理古籍、校勘古书、考证史料、搜辑佚书,从校订经书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金石、文字、音韵、历算、典章制度等方面,形成《廿二史考异》等一大批古典学术集大成之作。

(2)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经过“魏晋志怪志人—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历程,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不仅出现了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集,还产生了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小说,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代表的剧作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3)科技。明清时期,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影响深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农学著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样式雷图档是清代雷氏家族设计、绘制和写作的建筑图样与文字档册。雷氏家族是众多皇家建筑的总承包商、总设计商,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这些建筑的图样是珍贵的建筑史料,记载了部分被损毁的建筑曾经的式样,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记忆。样式雷图档在图样绘制、模型制作以及建筑位置的科学性与环境的协调性方面,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样式雷图档,共计14936件。

(4)编纂。明清时期组织编纂了许多大型类书与丛书。《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囊括百家,统驭万卷,卷帙之富,为明以前官书所未有”,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百科文献。《四库全书》及其《总目》的编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图书整理活动,代表了中国古代图书校理之术的巅峰,任继愈认为其“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载体”。

此外,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著,在经历过时间和战乱的多重磨砺后仍能流存至今,为我们保存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有着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往往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经济发展,藏富于民;二是政治稳定而清明;三是文化积累并创新,而这其中传统典籍发挥了重要作用。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承载着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恩格斯曾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表明文学艺术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与社会经济是可以成一定比例的,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滞后性和稳定性,所以对独特文化资源的利用可以成为文化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

我们现在所讲的文化主要有三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长期以来,中华文化的古老与丰富、“郁郁乎文哉”的繁荣与气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严重受创的历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上的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与实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道路。国家图书馆馆藏现代文献,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同时对马克思手稿的收藏也让大家充分感受到马恩的魅力。中国共产党先后17次修订党章,每次对党章的修订和完善,都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记录着党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同志、李大钊同志等都谙熟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同时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1942年5月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还特别强调对历史文化既要充分利用,又要采取批判态度。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这些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爱国志士共同抢救藏经,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一代代薪火相传,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蓬勃向前发展;而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展现它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丰厚滋养。

(1)毛泽东同志论文化建设。68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时,毛泽东同志就曾做出这样一个判断:“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既充满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又充满对文化强国的憧憬。

(2)邓小平同志论文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两个高度文明”,“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同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期盼。

(3)江泽民同志论文化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这既是对毛泽东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内涵的延伸,又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新的要求和内容。

(4)胡锦涛同志论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5)习近平同志论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活力、进行文化创造、担负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进步、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工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工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工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中强调:中国人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这样高度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和实践,革命文化也成为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

四、世界历史视角中的文化强国

当前正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一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提出过一个重要的历史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强国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仔细考察这一历史过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常常是开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之门的钥匙,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每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15世纪,在西欧广为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使“黄金梦”成为驱使商人、航海家和探险家远航东方的原始动力,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在西欧广泛出版流传,为航海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许多较为可靠的地理信息,再加上造船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积累、地圆说的传播以及中国罗盘的传入,为世界航海实践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些典籍和文物都为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社会之外的世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载体。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英国的崛起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和独树一帜的科技思想为英国取得长久稳定的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基础,丘吉尔曾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英国人眼里有三台“思想发动机”,分别是:莎士比亚、牛顿、亚当·斯密,成为英国称霸世界的重要动力,有学者撰文指出,英国曾经在世界上称霸达两个世纪。在它走向强盛的过程中,有三个人是不能忘记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把英国的人文精神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家牛顿利用力学定律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大门,亚当·斯密《国富论》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套有别于封建社会的制度设计。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对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哲学等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建立新的国家经济秩序提供了理论准备,莎士比亚、乔叟、弥尔顿、拜伦、雪莱、狄更斯、萧伯纳等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其创作出的丰富作品,在英国的大国之路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从这些大国崛起的历程和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国崛起,不仅要有经济准备、政治准备、军事准备,也要有充分的文化准备。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发展一定会有文化的繁荣兴盛相伴随,且有如下特点:

首先,坚守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是大国崛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根据自己的地域地理、气候环境、生产方式、历史背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坚守本国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国家发展和成长的根基。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经济是全球化的,只有文化是多样化的,全球化对于文化而言是不存在的,越是民族优秀的越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是其内在规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坚守本民族文化,德国是最典型的,德意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产生过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爱因斯坦、巴赫、歌德、海涅等举世闻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这些文化名人的文化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德国民众,成为德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德国大国之路的重要思想源泉。正是由于德国崇尚思辨和理性的文化传统,使得德意志民族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元气,重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其次,增强文化感召力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手段。纵览一部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感召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胜负,大国的崛起绝不只是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更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优势。例如,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在进行殖民统治的同时,十分重视传播欧洲文化,将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带到美洲,对美洲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美国从开放性的移民文化中总结出实用主义思想观念,通过“三片”——好莱坞大片、薯片和芯片使美国文化席卷全球,不断向世界输出“民主”“人权”“自由贸易”“美国拯救世界”等美国价值观;而强大的苏联之所以解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日益僵化,又受到西方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影响,导致思想信仰危机和精神支柱崩塌。

再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开展文化交流互鉴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勇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振兴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近代崛起的大国无一例外都是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收中发展自己,在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精髓中走向繁荣兴盛。例如,当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园地时,欧洲各国的学者纷纷来到意大利,接受它的先进文化;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也深受海外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来自英国的政治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清新空气;日本于明治维新之始,即提出了“求知识于世界”,先后派人赴欧美学习,如饥似渴地用西学来代替传统的儒学,新思想、新科学、新技术为日本的飞速发展插上了翅膀。

最后,丰富而优秀的文化经典是大国崛起的精神动力。一方面,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通过歌颂民族的伟大和宣扬民族的理想,批判愚昧落后和现实社会的黑暗,推动民族的发展。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艺巨人的作品,不仅开启了人们的心灵,更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中发挥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深刻的作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全世界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有经典相伴随,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成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推动了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我们从典籍的视角出发,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看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的DNA,在革命文化中看到了文化自觉,也是文化的DNA,只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最后才能实现文化强国。今天的新时代就是实现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实就是建设文化强国。

毛泽东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值得我们铭记,借此结束本文: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