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魂育人: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2019-01-03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铸魂实力育人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形成了铸魂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回顾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发展演进,深刻把握新时代铸魂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坚持以铸魂育人为核心来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文化强国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并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

(一)除旧立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残留影响还较为严重。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立与新中国的新经济、新政治相适应的新文化,批判和消除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不批判和消除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就不可能建立和发展与新中国的新经济、新政治相适应的新文化。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注]宋士昌:《科学社会主义通论(第三卷)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时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8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文化发展的根本方针和战略,即“除旧立新”战略。除旧,就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旧思想;立新,就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正是贯彻这一重要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消除封建买办和资产阶级的旧思想,洗刷历史唯心主义、消除半殖民地半封建旧社会残留下来的娼妓、吸毒、黑恶势力、封建迷信、歧视妇女等各种遗毒,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全社会的精神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坚持“两手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纠正和克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影响的基础上,党和国家的战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社会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被视为“软任务”而有所忽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却不容乐观。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价值观也渗透进来,社会上滋生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甚至出现了吸毒、嫖娼、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

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邓小平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页。,“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会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亚洲‘四小龙’),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刻阐发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两者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既是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因此,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才能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发展先进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议事日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江泽民明确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以增强综合国力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他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

发展先进文化,就要认清文化发展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战略地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注]《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我们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注]《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7页。推进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就要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用这种文化来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发展先进文化,就要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注]《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代表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提高文化软实力。

发展先进文化,就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8页。,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弘扬健康文化,转化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始终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以文化发展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

(四)实现科学发展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重探索、回答和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特别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新世纪新阶段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

2006年,胡锦涛在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注]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注]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这次讲话,首次把文化发展上升到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集中研究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问题,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文化发展成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和力量源泉,“科学发展”成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铸魂育人”则是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集中体现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文化强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形成了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赋予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新的历史使命;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推进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竭力量源泉;推进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以文化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滋养人;以文化人的核心是铸魂育人,铸魂育人的关键是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和塑造人的思想灵魂,确立人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进而凝聚人们的思想价值共识,夯实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整合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中,核心是铸魂育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要做到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定要立足兴国强国的时代需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民的精神世界,熔铸人民的思想灵魂,筑牢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人民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够肩负和完成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铸魂育人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紧紧围绕铸魂育人这一核心,夯实文化建设根基,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朝着建设文化强国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铸魂育人不仅在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是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培育核心价值、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学艺术、创新文化产业,还是发展网络文化、加强文化交流、拓展大众传播,都是围绕铸魂育人来展开的,铸魂育人构成了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只有紧紧抓住铸魂育人这一核心,才能有效推进和实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在2018年五四青年节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注]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 2018年5月3日第2版。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实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铸魂育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基,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增强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中华儿女的华夏之魂。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总的很好,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更加需要坚定自信、鼓舞斗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8年8月23日第1版。要“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8年8月23日第1版。只有聚民心、育新人,铸魂育人,才能带动和推动各项宣传思想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文学艺术的根本任务是以文化人、铸魂育人。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5日第2版。“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5日第2版。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通过典型化艺术方法创作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递真善美,引导人们在强烈的艺术感染和心灵震撼中,获得情感的共鸣、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洗礼,形成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境界。

文化产业是铸魂育人的隐性载体。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8年8月23日第1版。文化产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要求,大力发展创意文化,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创造更多融思想、技术、艺术于一体的优秀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铸魂育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网络文化是铸魂育人的创新形态。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文化交流的新载体,是立德树人的新渠道,是思想互动的新平台。发展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也是要用网络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影响、引导和凝聚人们的思想价值共识。“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5页。网络文化只有真正做到铸魂育人、凝心聚力,才能有效引领和促进社会思想文化乃至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传播与交流,是开阔视野、沟通心灵、加深理解、增进共识的必由之路。“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8年8月23日第1版。广泛深入的国内外文化传播与交流,有助于沟通情感、打动人心、扩大共识、形成共鸣,使人们在持续的文化交流中提升人文素养,在深度的心灵沟通中形成价值共识,在广泛的文化互动中增强文化自信。

可见,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铸魂育人。无论哪一项文化建设,都要坚持以文化人,铸魂育人,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凝聚价值共识,整合主体力量,有力增强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深层动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但要有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而且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9页。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深层动因,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9页。“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1页。

新时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是要加强高度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坚持用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铸魂育人,增强文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坚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深层动因,是要增强文化自信,而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层动因,是要坚持运用这种自觉自信的文化以文化人、铸魂育人。

因此,无论是从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核心内容还是深层动因来看,铸魂育人都构成了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本战略。坚持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是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三、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实施

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实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全面发力,平均用力,但没有把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以文化人上,同铸魂育人紧密联系起来,围绕铸魂育人推进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即没有突出铸魂育人这一核心。因此,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有关论述,坚持以文化人,突出铸魂育人。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突出铸魂育人的核心战略

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根本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的核心是铸魂育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民族振兴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而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坚持以文化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人们自觉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人生航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教育是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基本途径。最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 日第1版。习近平还深刻阐明了教师的责任,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目的,在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即铸魂育人。不仅文化教育,各项文化建设,都要围绕和服务于铸魂育人。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革命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还是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文化产业的拓展,基层文化的建设,网络文化的发展,都要注重以文化人,突出铸魂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推动各项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才能使各项文化建设成为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有效载体,真正通过以文化人、铸魂育人来推动文化软实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通过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二)构建铸魂育人的长效机制

新时代实施铸魂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需要探索和建构一种铸魂育人的长效机制。文化对人的润化、蕴育,对人的灵魂的熔铸、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因此,新时代以文化人,推动铸魂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实施,一定要适应新时代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要及其实际特点,构建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长效机制。这种机制就是需求导向、分众传播、主动适应、协同育人的机制。需求导向,就是坚持从新时代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需要出发,针对现实社会的文化激荡、价值交锋和人们的思想困惑,有的放矢,释疑解惑;分众传播,就是在大众传播的思想引领过程中,注重针对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圈层的实际特点,分类分层分众传播,提高文化传播和价值引领的有效性;主动适应,就是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新的变化,适应时代发展新的要求和文化传播交流新的需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提升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能力;协同育人,就是要整合各种文化的主体、力量和资源,推进文化的协同创新,促进文化同经济、科技的融合,形成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合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发挥好文化“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优势和作用。只有建立这样一种长效机制,才能真正笃行和持续以文化人,把铸魂育人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三)拓展铸魂育人的途径方法

新时代推进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要切实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核心内容,贯穿于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制度化,树立社会先进典型,创作生动艺术形象,开展形象多样的价值引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生活行为,优化铸魂育人的环境氛围,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让人们日用而不觉,进而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砥砺品格,熔铸灵魂,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化为具体价值标准,化为具体行动准则,化解具体利益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还要不断拓展和创新运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铸魂育人的途径方法,寓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教育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载体和教育活动之中,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艺术感染、实践养成、网络育人、制度保障等,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化于境、同化于群,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固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升华为人们的群体共识,在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基础上,推进以文化群,铸牢民族之魂,从而达到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兴国强国的战略目的,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铸魂实力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实力抢镜
立根铸魂 为央企扬帆护航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新疆“铸魂工程”亮点纷呈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