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文化强国战略
——第二届珞珈智库论坛会议综述
2018-03-07
2018年10月21日,由武汉大学与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第二届珞珈智库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次论坛以“新时代的文化强国战略”为主题,来自学界、政界、传媒界的智库专家们结合各自领域和专长,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深入研讨,广泛交流。会议采用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两种形式。在上午的会议进程中,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发表了关于建设新时代高校智库的致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仲呈祥、湖北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湖北省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主席刘醒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骆郁廷等6人发表了主旨演讲。下午的圆桌对话现场,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韩永进,国家文物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曙光,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等专家围绕“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展开了对话;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澎湃新闻网常务副总编辑李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于运全、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副院长王战等嘉宾针对“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进行了对话交流。
一、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高校智库及智库学者的使命与担当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智库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强调智库建设对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作用。在上午主旨演讲中,专家学者们围绕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高校智库及智库学者的使命担当发表了见解。
沈壮海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武汉大学自2005年明确提出实施珞珈智库锻造战略以来,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高度自觉地服务国家战略。学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服务国家战略、对接部委需求、融入地方发展的珞珈智库建设方略,形成了珞珈智库立足湖北、聚焦中国、放眼世界的鲜明的品牌特质。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武汉大学充分发挥人才聚集、学科实力和科研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组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产出了一批政策咨询报告,参与了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和部分立法工作,围绕文化强国建设问题努力贡献武汉大学学者的力量。他指出,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更加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加强智库建设,学校将继续发挥各项优势,提升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以及公共外交方面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陆先高副总编辑高度肯定了智库论坛的独特作用。他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使得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持续壮大,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聚集了雄厚的物质资源和充盈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在通往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仍有大量问题需要提供建设意见。智库应从研究宏观战略问题、精细研究具体问题、超前研判最新态势与前沿问题、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际传播四个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为文化强国战略做出贡献。
喻立平副部长强调了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作用和关键路径。他认为,文化的兴盛繁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必须面对和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保持中华文化的胸怀、智慧和自信,完成中西文化的融通。同时他还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注、回应时代需求,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孙正聿教授以“学术的使命与学者的担当”为题为智库建设建言。他认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最重要的是明确社会价值理想与个人价值期待,重构人的精神家园。其中,学者的使命与担当至关重要。他通过回顾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学术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认为当前我国的学术具有双重的使命,一方面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思想解放推进了当代中国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同时,孙教授探讨了学者担当的内涵。他认为学者要具备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担当。他号召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中要秉承“真诚”“真实”“真切”“真理”的“四真原则”和“文献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积累”的“三积累”方法论。最后,孙教授强调,学术发展要重视学术的传播,提出了学术传播要打造经典、开展批评、推广普及、强化外译、形成学派的建议。
冯天瑜教授以“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的历史警示与当下启迪”为题,倡导智库建设要重视“实践调查”,通过科学性、持续性的各种调查展开研究。冯教授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介绍了日本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长期社会调查的不同历史阶段,分析了日本人在调查研究中国社会中运用的方法,并结合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阐述了文化调查研究在历史、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最后,他指出调查研究应该避免过于强烈的主观诉求和唯上、唯书、不唯实的态度,注重深入、系统、长期、客观的研究方法,将区域调查和专科调查结合,重视各类、各国、各时期调研材料的利用。
二、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政策路向与实践方略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仲呈祥、雷文洁、刘醒龙、骆郁廷等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强国战略的政策路向和实践方略进行了分享。
仲呈祥教授从文艺政策的两次重要转变展开,阐释了文化强国建设中文艺政策的方向性问题。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文艺政策做出的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第四次文代会上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调整。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服从于临时的、具体的政治任务,也就是说文艺不能从属于政治,文艺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即“二为”方针。第二次政策转变是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关于文艺与经济的关系调整。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发展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但二者发生矛盾时,必须让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让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这两次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对文艺发展方向问题都影响深远。仲教授最后总结指出,中国文艺发展的多年实践证明,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才能促进文艺的繁荣。
雷文洁厅长结合湖北实践,以文化强省建设的使命担当、思想内涵和实践方法为文化强国战略建言。她指出,文化强省建设首先要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强化文化强省使命担当,明确文化强省建设前进方向,坚定建设文化强省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正确认识把握文化强省的内涵,要做到内部协同性和外部竞争性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最后,她结合湖北文化强省建设实践,分享了湖北打造文艺精品促进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文化强省建设经验。
刘醒龙教授以“长角的都不是肉食动物”为题,生动地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正脉在于春秋大义的传承这一观点。他通过讲述随王拒绝卖身求荣、二桃杀三士等中国历史故事和自家老人提及的“贤良方正”的家庭文化传承问题,阐明了“事关国运的春秋大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的观念。他认为,对春秋大义的传承是时代的灵魂所在,一种文化的诠释见证一种规律,明确真正的传统精神,重视真正的优秀传统才能传承中华的文化正脉。
骆郁廷教授分享了文化强国战略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核心内涵和实施策略等问题,认为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在于“铸魂育人”。他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文化强国战略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了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指出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是要以文化人、以文立人,其战略的核心在于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和塑造人的价值和灵魂,确立人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进而凝聚人的思想价值共识,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整合群体和社会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最后,他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突出核心,构建长效机制,拓展途径方法,优化环境氛围,探索必由之路。
三、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傅才武教授主持了“文化发展与文化政策”的圆桌论坛,韩永进、刘曙光、祁述裕、杨华教授就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两大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一)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韩永进教授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要求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他指出,当前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政策的制定,在政策制定中首先要有正确而全面的思想认识,其次要将认识和理念转化为具体规划,再次要将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形成制度设计,最后就是要在实施过程中重视人的作用。
刘曙光教授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关系角度,阐述了当前乡村文物保护存在的三种情况:一是不可抑制的衰败,如空心村、传统村落拆毁等现状;二是依托旅游开发形成旅游胜地,如周庄等;三是整体失去了传统村落的内容和形态,但仍保留了一些传统要素。同时,刘曙光教授分析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面临的两大难题,即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基础逐步丧失,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
祁述裕教授阐述了文化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点与措施。他认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产业振兴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生态振兴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而文化振兴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提升的问题。因此,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是农民的创造力。同时,政府需营造文化振兴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为文化振兴搭建平台,引入新的文化元素。
杨华教授认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文化、经济、产业、生态缺一不可,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工程。他认为,目前中国的乡村正在消失,而乡村经济土壤上滋生的文化也正在消失,这也是现代人怀念乡愁、怀念乡村的一个情结。面对乡村的凋敝和农村生态恶化、农民素质降低等现状,乡村文化振兴需要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乡村农民的素质问题和乡村道德、乡村礼仪、乡村秩序的重建,尤其要强化当前农村青年群体的传统认同。
(二)文化遗产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韩永进教授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近年来的GDP、恩格尔系数均呈良好趋势;从政治角度看,我国政治环境稳定而清明、宽容;同时,诸多具体的政策落实出台,推动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这都证明当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但他指出,文化遗产保护还有很多难题,如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矛盾、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等。
刘曙光教授指出,我国文化遗产从数量上看处于世界第二位,但距离真正的世界遗产大国仍有距离。他举例说明目前国内仍有部分世界遗产地发生各种各样违背中国政府承诺、有损世界遗产价值的破坏事件,甚至还存在严重的安全事故现象。针对现存问题,他认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在国内层面要加强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制定各部门认同的遗产双创计划;在国际层面,要发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作用,要有大国担当,加强国际援助,促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和互动。
祁述裕教授认为,当前文化遗产的作用体现在如何让文化遗产为当代社会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众的生活服务。他以故宫和武侯祠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为例,分析了当前文化遗产利用存在的问题,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机制问题,建议要在政策举措层面加大力度。
杨华教授认为,一方面,当前中国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很多在观念层面、市场层面、产业层面没有转变为社会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又存在盲目和过度开发、转化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他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政府作为之外,主要依靠法律力量,同时也要依靠社会力量。
四、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需要加强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单波教授主持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圆桌论坛上,程曼丽、李嵘、于运全、王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程曼丽教授结合前往巴基斯坦等国调研的经历,说明“一带一路”各个国家舆情的多样性以及官方媒体反映出的舆论和实际的舆论间存在的差别,倡言国际传播要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形成合理体系的传播方法。她认为,各国舆论界、知识界,包括媒体提出的问题值得国内研究者及政策决策者高度关注。作为对外传播的主体之一,应该针对所在国的状态尽可能充分地回复具体问题,加强互动交流,避免问题堆积形成复杂局面。同时,应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将高校、社会媒体、各类企业、普通民众纳入对外传播体系中,加强公民素质建设,共建国际传播。
李嵘副总编辑结合澎湃新闻网对外传播平台——第六声媒体,分享了文化传播的实践经验。他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澎湃新闻网通过结合新媒体创立第六声媒体,讲述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探索普通人生活的报道,让外国更加了解中国。他认为,通过摒弃传统宣传风格,以小切入口抓住人物的写作风格进行宣传,用西方国家熟悉的语言、视角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建立与读者的评论互动,可以使外国人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形成一个对话性的中国形象。
于运全教授从国家形象的概念入手,提出国家形象的建立需要各个层面的主体共同推进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建设在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外溢,即国际受众对一国的认知。一国国民对自身形象的认知和国际受众的认知存在着难以避免的落差。国家形象的内核是文化价值观的引领,外在方面包括中国企业的形象、中国政府的形象、中国公民的形象等。他指出,展示好中国东方大国、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形象,需要与国家建设总体之间共同演进,协调各方面的传播资源,通过各个渠道共同展示。此外,他还强调了时政调研、硬实力与软实力配合的重要性,以数据调研为证说明了中国近年来的国家形象正在稳步提升。
王战教授从三个文化现象入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包容尊重的重要性。针对中国留学生前往法国感到法国人笨,存在效率问题;前往非洲感到非洲人懒惰,缺乏工作热情;而法国人、非洲人则认为中国乱,公共场合存在不遵纪守法的现象,他认为,以上三种评价均是基于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个体行为的评价,是掺杂感性认识的主观评价,而非客观理性的评价。在国际文化传播、树立文化自信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尊重、学习、掌握、包容对方的文化,在交往过程中要重视长处而非缺陷,不轻易指责、评判对方文化,做到取长补短,推进文化融合。
结 语
在论坛总结发言上,傅才武教授认为此次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讨论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学术使命与文化发展、学说方法与智库本质、文化政策与国家文化发展、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五个基本问题,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一是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价值的新发现,二是文化强国战略需要进行新的政策工具的设计,三是国家形象的传播要以中国的文明特质为基础,构建国家形象的基础性资源。通过本次论坛,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作为国家“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撬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杠杆,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智库学者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承担学者的使命和学术担当,积极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