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的诱变育种
2019-01-03尤丽新胡楠楠孙永杰
◎ 尤丽新,胡楠楠,班 硕,孙永杰
(1.长春科技学院生物食品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0;2.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食品在储藏过程中常用化学防腐剂防腐保鲜,但会出现致癌中毒现象,所以人们更倾向于天然防腐剂。目前天然抗菌防腐剂主要有植物源、动物源、微生物源抗菌防腐剂,目前微生物防腐剂主要有溶菌酶、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红曲素及ε-聚赖氨酸。ε-聚赖氨酸是一种广谱抑菌剂,能够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真菌和一些耐热性芽孢杆菌等,安全性能高,可以用于多种食品的保鲜。本试验在确定实验室购买的白色链霉菌具有合成ε-聚赖氨酸能力的基础上,对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育种,以提高产物产量[1-4]。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实验室购买菌种,具有产ε-聚赖氨酸的能力。
1.1.2 试剂
酵母膏、牛肉膏、葡萄糖、蔗糖、琼脂粉、蛋白胨、甲基橙、诱惑红、ε-聚赖氨酸、亚甲基蓝、碘和次硝酸铋等[5]。
1.1.3 溶液
① 0.7 mmol·L-1磷 酸 缓 冲 液(pH=6.9)。②1 mmol·L-1甲基橙试剂。③生理盐水(0.85%)。④改良的碘化铋钾试液。⑤碘化钾-碘试液。
1.1.4 实验仪器
分析天平、电子天平、显微镜、冰箱、培养箱、离心机、净化工作台、鼓风干燥箱、酸度计、振荡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压力蒸汽灭菌器。
1.1.5 培养基
①高氏一号培养基。②贝特纳培养基。③液体发酵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体活化
采用高氏一号斜面培养基进行菌体活化,活化后菌株于4 ℃冰箱保存备用。
1.2.2 分离纯化菌种
取活化后的斜面种子一环,接种于斜面培养基(贝特纳培养基),培养温度30 ℃,培养6~7 d。
1.2.3 诱变育种[6-8]
(1)单孢子菌悬液的制备。待分离纯化斜面菌种孢子成熟铺满斜面,用0.85%的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孢子,调整孢子浓度为108个/mL(显微镜涂片计数法)。
(2)样品的稀释。将单孢子悬液制成10-1、10-2、10-3、10-4、10-5以及 10-6系列稀释菌液,选择 10-3、10-4、10-5稀释度,分别做平板接种培养及诱变处理。
(3)紫外诱变处理。打开紫外灯预热20 min,培养皿里放入转子,分别吸取菌悬液9 mL移入无菌培养皿中,将带有菌悬液的培养皿放置在距15 W紫外灯下30 cm处,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始计时,边搅拌边照射,照射时间分别为15、25、35、45 s以及55 s,照射完毕,关闭紫外灯。所有操作必须在红灯下进行。取稀释度10-3、10-4、10-5(分别经过 15、25、35、45 s以及 55 s诱变处理)各0.1 mL移入贝特纳平板上,用无菌玻璃涂布棒涂布均匀,然后30 ℃、避光条件下培养72 h后进行菌落计数。
(4)计算存活率和致死率。对培养后的平板进行菌落计数。以对照组平板菌落数为基准,计算出经紫外处理15、25、35、45 s以及55 s后每毫升菌液中的活菌数和致死率。
1.2.4 突变菌株初筛
亚甲基蓝是一种碱性染料,而菌体会分泌产生带正电的产物ε-聚赖氨酸,由于静电作用,会排斥亚甲基蓝,进而菌体周围会形成蓝色较浅的透明圈。所形成的透明圈的直径与菌体直径比值(HC值),与对照平板进行比较,一般HC值越大,则说明ε-聚赖氨酸产量越大;HC值越小,则产量越小。可将HC比值作为鉴定高产ε-聚赖氨酸菌株的指标[9]。
1.2.5 突变菌株摇瓶发酵(复筛)
分别将原菌株与经诱变初筛的菌株接入装有40 mL发酵培养液的250 mL三角瓶中,在空气浴震荡器培养72 h,温度 30 ℃,转速 200 r·min-1。
1.2.6 ε-聚赖氨酸含量的测定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ε-聚赖氨酸的含量,参照Itzhak和Shima甲基橙比色法。以磷酸缓冲液为空白样,在465 nm下测定样品吸光度,以A465为纵坐标,ε-聚赖氨酸含量为横坐标,绘制ε-聚赖氨酸标准曲线。
将诱变前后菌株进行摇瓶发酵3 d后,发酵液经过处理,稀释20倍后测定OD425值,最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发酵液中ε-聚赖氨酸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外线诱变剂量的确定
以白色链霉菌作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紫外线诱变致死率曲线如图1。紫外诱变后菌体长势情况如图2。
图1 紫外诱变致死率曲线图
图2 紫外诱变菌体长势情况图
由图1看出,根据遗传育种的经验,70%~80%的致死率最好,因此确定以35 s为最适诱变剂量。
2.2 突变菌株初筛
用含甲基蓝的贝特纳琼脂培养基培养紫外诱变处理35 s后的菌株,其菌落周围出现颜色较浅的透明圈,结果见图3。
图3 菌体产物与亚甲基蓝的静电反应图
由图3可见,菌落周围出现颜色较浅的透明圈,从培养菌株中选择HC比值最大(3.3)的菌株做进一步摇瓶复筛。
2.3 发酵液中ε-聚赖氨酸含量测定
ε-聚赖氨酸标准曲线方程。ε-聚赖氨酸标准曲线方程为y=-1.452x+0.498,R2=0.995 5。
诱变前后发酵液中ε-聚赖氨酸含量如表1。
表1 诱变前后ε-聚赖氨酸含量表
诱变前后发酵液OD值分别为0.427、0.407,代入ε-聚赖氨酸标准曲线方程y=-1.452x+0.498,得出ε-聚赖氨酸含量为 0.049 g·L-1、0.063 g·L-1。进而得出发酵液中 ε-聚赖氨酸含量为 0.98 g·L-1、1.26 g·L-1,诱变后产量提高率为28.57%。
3 结论
本试验对该产ε-聚赖氨酸的白色链霉菌采用紫外线诱变法进行诱变处理,确定最佳诱变时间为35 s,此时突变菌株ε-聚赖氨酸的产量为1.26 g·L-1,与未诱变前比产量提高了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