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三连击
2019-01-03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占地面积仅为30亩,位于杭州老城区西湖边上,周边地区人口稠密,没有医院扩展空间。
作为一家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医院日均门诊量过万人次。医院儿科实力强,儿科患者占相当大比例,“1个孩子可能有3个家长陪”,加剧了医院的拥挤。
2012年前后,“转运急救患者的小推车,偶尔会因为很难从人群中穿过,不得不从外面绕行”。
面对“看病难、看病繁”问题,管理者不仅需要增加医生和床位数量,更需要引入流程变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马胜林和医院就进行持续了多年的探索。
信息化创变
2002年前后,国内医院信息化主题还是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尚未渗透到医院的核心医疗业务中。
当时,医院有大量挂号窗口、收费窗口,每个窗口都人头攒动,也总是排着大长队,信息技术技术主要是辅助财务人员收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是如此。
事情在2010年前后开始起变化,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的概念开始落地,很多城市都有一些不错的初体验,包括杭州市。这一时期,医院信息化系统中的业务模块越来越多,涉及医疗、科研、决策等不同业务领域。医院内部以及跨医院的信息交换越来越复杂,平台集成则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焦点。
这也为医院服务流程梳理创造了很多机会。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主任钮罗涌指出。
而且,在有“互联网创业之城”美称的杭州,从医院到卫生部门,都开始酝酿借助信息技术改变就医环境。
在杭州市卫生计生委部署之下,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较早就引入电话预约、网络预约等挂号方式。不过,当时的预约更像是把线下排队挂号搬到网上,拿到一个排队码,并没有把预约精准化。患者拿到预约号之后,尽管不用起大早来医院排队,但是还要在开诊前后赶到医院拿号,依然还要在诊室门口排队等候,等着叫号。
医院场地比较小,院方总是希望患者在医院逗留的时间越少越好,于是就推出分时段挂号。医院经过对患者就诊数据分析,计算出每位患者就诊、检查的平均时间;以半小时为一个时段,把患者预约时间限定在相对精准的时段;让患者在更为精准时间段来就医,没有必要提早来医院。
同时,一部分患者挂号分流到网络和自助设备之后,医院便顺势取消了部分挂号窗口,让窗口服务人员去指导患者使用自助设备,引导患者转变过去的就诊习惯。同时,医院2012年开始建立自己的志愿者队伍,让志愿者帮助医院来服务患者。
不过,即使在分时段预约引入之后,患者在医院后续检查、取药、缴费,依然需要持续排队。这种局面也需要继续打破。当时,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医院推出分层付费,把财务人员派到不同楼层,患者不用为了付费楼上楼下往返。但收费窗口的人还是一样多,患者等待时间依然比较长。
当时,很多医院也在努力改变过去的局面,与银行合作给患者发放就诊卡,作为接入医院信息系统的“钥匙”。而且,依托就诊卡,医院逐步面向患者开放自助服务,希望减少排队和等候时间,让患者享受到许多便利。
不过,因为很多医院都在开发自己的就诊卡,患者每到一家医院就诊,就要办一张医院专属就诊卡,不能跨院使用。以杭州为例,市区之内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区县医院、社区医院、企业医院等不同区分,医院之间缺乏协调,区隔太多。这就是信息化领域人人皆知的“孤岛现象”之一。
黄进宇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钮罗涌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主任
事实上,为了提升本地患者的就医体验,区域内的医院也确实需要适当协调。经过一番国内外调查研究,医院管理层认为,这其实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的顶层设计”,“最好是有一个公共载体,人人都使用,也可以跨院使用”,才能节约社会资源。
智慧医疗落地
2012年前后,杭州市政府大力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迅速,希望实现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达成“智慧医疗”概念。最终,市民卡成为患者进入杭州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公共载体”。这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医院一系列后续流程变革创造了条件。
“我们认真梳理患者就诊的流程,分析排队的原因,觉得可以从诊间这个环节寻找突破。比如,如果诊间能够有一个收费窗口,就可以减少大量排队的时间和麻烦。医院有很多诊室,当然不可能给每个诊室安排一个财务人员和一套收费专用设备。当时,医院管理层就提出来,医生看病能不能同时收费,实现诊间结算,让患者不用多次付费排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进宇指出。
多年以来,患者在医院就诊,习惯先挂号付费再见医生;医生问诊结束,患者拿着医嘱去排队缴费,然后凭收据做检查、取药。因此,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即使“30多个收费窗口全部开足”,患者仍然需要耐心排队。”
如果医院管理层的设想落地,将会大大颠覆医院沿袭几十年的传统就医流程,挑战很大。“一部分医生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给患者看病,不包括收费”,推行并不容易。
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和试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底才正式推出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功能。患者开通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功能,在医院收费窗口、自助机上完成充值,就可以凭卡享受到智慧医疗的便捷。
患者在网上预约后,按时到诊室就诊,刷卡就可以支付医生医事服务费。如果患者需要后续检查,医生在诊间就可以为其预约,同时完成扣费,患者前往检查即可。如果患者需要取药,医生也可以在诊间为其扣费,并把取药信息传送到药房,患者前往取药即可,这样就省去了患者反复排队的麻烦。
而且,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额外增加的收费工作,其实并没有增加医生太多工作量。医生的顾虑也逐渐打消了。
另外,市民卡还跟医保打通,在医生收费的同时,医保结算也同步完成。而且,市民卡还可以当银行卡、信用卡使用。
智慧服务还从门诊扩张到住院,“出入院的工作分解到各个病区”,财务人员甚至推着移动推车到患者床边收费。住院结算的方式包括人工柜台、病区护士站、病区自助机、移动结算车,患者支付便捷。黄进宇指出,医院收费窗口也进行了调整,“财务人员更多的是走出窗口,到一线去,到床边去,为出院患者服务”。
很快,市民卡结算在2014年已经延伸至医技科室、停车、院内购物、院内就餐等所有收费环节,实现“全院通结算”。
黄进宇补充,因为杭州外地患者较多,当地卫生部门则为他们开通与市民卡类似的健康卡。外地患者持有的健康卡,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能“全院通”,与市民卡功能几乎一样。
钮罗涌则补充,2013年以后,医院的智慧医疗服务功能逐渐扩展,持续完善,尤其是在杭州市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检查报告逐渐实现在不同医院间互相调用。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案例团队
“最多跑一次”
医院门诊大厅有一块区域是门诊服务中心,有大量自助服务设备,提供建档、预约、挂号、查询、充值等自助服务,涵盖患者就诊全流程。这只是医院自助机总量的一部分,钮罗涌介绍,全院不同角落分布着150多台自助服务机。
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2015年前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智慧医疗水平不断升级,患者自助服务也越来越倾向于移动端。
目前,患者在医院预约挂号的方式也不断扩展,现在可以通过诊间、电话、自助机、网站、手机端五种方式预约挂号。
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杭州市民卡2016年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打通,允许患者通过移动支付给市民卡充值,充值付费进一步便利化。
在2016年10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还率先开通市民卡的“医信付”功能,让患者“先看病,后付费”。患者在医院看病时,如果市民卡余额不足时,可以先透支1000元,以后按期还款即可,“跟支付宝花呗信用消费概念一样”。医院公布的数据显示,运行半个月,就有将近200人开通上述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医疗带来医疗服务流程的变革,患者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受到了更多的便捷。另外一个方面,随着社会需求变化,政府也对公立医院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也在持续改进中。
2016年底以来,浙江省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对政府窗口服务部门办事效率提出新要求。
“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努力实现院内流程‘最多跑一次’,看病就医少跑一次。”马胜林这样理解公立医院的“最多跑一次”。
首先,患者预约服务管理进一步精细化。如今,患者可以在诊间预约复诊、预约检查。目前,医院已经实现超声检查现场出报告;检查结果无需打印,患者直接在网络、APP上查询。
而且,患者支付进一步便捷化。过去看病还要带着实体市民卡,刷卡付费。2017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推出“电子社保卡”服务,患者将自己的支付宝或者市民卡绑定电子社保卡,不用带卡,用手机扫码就可以支付。目前,医院无卡就医率已达10%。
2018年上半年,医院还整合了原先的床位协调中心、日间手术准备中心、双向转诊中心和入院办理中心,设立住院服务中心,为住院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为了提高床位周转率,医院开设日间病房,针对日间择期手术推出预支付结算,简化管理流程。
钮罗涌提供的数据显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患者,“高峰期排队时间少于5分钟”。而且,经过多年运行,患者选择诊间结算的比例2017年达到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