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星急救 生根太和

2019-01-03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22期
关键词:太和罗杰小分队

湖北汽车城十堰,位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带。这一区域群山林立,山峦叠嶂。洞天福地武当山,正好就坐落在这一带。

车近十堰市,“问道武当”的广告标牌就不断映入眼帘。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这正是十堰市太和医院(以下简称“太和医院”)得名的来源。

太和医院始建于1965年,如今已然成长为四省(市)交界地综合实力最强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服务能力辐射周边40多个县市区。

这一区域人口规模多达2600万,太和医院的外来患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门急诊大厅设有外埠患者接待中心,承接这部分患者。为了服务患者,太和医院医生和管理层还有颇多创意,其中就包括2013年成立的“星星急救科普小分队”。

星星急救成形

2008年,汶川地震,死亡人员数量为6.9万人左右。2010年,玉树地震,死亡人数也达0.26万左右。自然灾害、大型事故等仍然对人类具有潜在威胁。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如果具备一些自救、互救技能,或许能使更多生命得到救治,将致残致死率降至最低。

另外一个方面,急诊科医护人员经常会看到一些悲剧,突发急症患者缺乏现场急救技能,等专业人士到场,已经错过救治黄金期。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表示,突发心跳骤停的患者,如果身边恰好有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民众,在等待专业人士到来时,及时给予一些基本急救,生存几率会大大提高。

不过,社会上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数太少。中国接受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培训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不足1%,普通百姓也缺乏急救知识。

太和医院急诊科临床一线的医师、护士,自发在2008年成立“星星急救科普志愿服务队”。他们利用各种时间,走街串巷宣讲,希望将医疗急救专业知识向公众普及,从而提高民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一旦接受培训的民众达到一定规模,将会为送医不及时的特殊患者争取急救时间,这也是发挥医院救死扶伤社会功能的一种有益途径。

护理部主任李龙倜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补充道:“‘星星急救’旨在为广大群众培训常见意外情况的处理,以及自救、互救等知识技能,希望通过规范专业的培训,不断提升民众自救和互救技能,达到人人参与急救、人人精于急救、人人能够挽救患者生命。”

急救科普工作,因为是急诊科医护人员自发组织的,医院管理层并不了解。罗杰2008年升任院长一段时间以后,他了解到科普小分队的存在,鼓励医院上下多多支持。

据他介绍,医护人员最初到外面宣讲时,当地群众并不太愿意接受,开始也遭受到一些阻力。科普服务队不断探索改进,以健康教育形式推广,组织“星星急救”成员开展健康、急救知识讲座等活动,逐渐站稳脚跟。经过数年坚持,他们在当地逐渐建立起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3年,太和医院从急诊科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中,选拔出40名技术精湛、沟通良好、乐于奉献的医护人员,组建“星星急救科普小分队”,并将其正式命名。同时,医院下发小分队成立的文件,确定工作职责任务,设计制作队旗。罗杰还亲自为该小分队授予队旗。

医院进一步科普规范化,对队员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突发事件、突发疾病时的紧急救护技术等统一培训,定期考核,确保培训水平同质化。

罗杰 十堰市太和医院院长

唐以军 十堰市太和医院副院长

李龙倜 十堰市太和医院护理部主任

而且,政府部门也对健康教育和医学科普提出新要求,《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中提出,通过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科普乡土情

太和医院在规模、技术、人才队伍等综合实力方面,当属鄂西北地区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而且,经过多年经营,医院也是周边地区急危重症患者就医的首选医院。

太和医院副院长唐以军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介绍:“2017年,医院门诊量达180余万人次。其中,急诊患者总量约30万人次。”

医院急危重症患者较多,急救队伍面临的压力也相对较大。急救时间和措施也关系着患者被救治成功率及愈后生活质量。医院对于急诊科,从人员配备、设备配置、技术人员培养、职工绩效等方面,都给予了政策上一定程度的倾斜。

四省(市)交界区属于山地,患者就医本来就不便。即使是十堰下辖的丹江口市、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等地,一些距离较远的县城,开车到十堰市区就需要2~3小时以上的时间。一些偏远村庄到本县县城,本来就存在诸多不便。唐以军表示,这些区域急救转移患者存在一定困难,比如心肌梗塞、脑卒中患者可能因此错过最佳救治时间;抢救不及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劳动能力丧失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星星急救”最初主要在城区开展,包括进入社区、学校、老年机构、市直机关等单位。医院请各单位安排科普培训时间、地点进行科普讲座,同时开展急救演练。

随着“星星急救”在本地区知名度的提高,平均每月达5到6家单位主动邀请该小分队进行急救演练。唐以军补充,截至目前,小分队所到区域已覆盖十堰市的四县、一市、三区,甚至还延伸至临近省(市)的农村开展科普活动。其中包括陕西省白河县、旬阳县,河南省淅川县等。医院也积极为其配备相应设备,比如购置急救人体模型等。

截至目前,接受“星星急救”培训人员达10万余人次,培训单位达200余家,培训对象既有高等院校师生,也有幼儿园小朋友。河南、陕西等毗邻地区医院纷纷就“星星急救”,派职工前来太和医院学习。

公众通过急救知识宣传,掌握了必要的急救技能,其中100余人已成为医院志愿者或社会志愿者,服务于科普志愿岗位。

星星急救科普小分队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2017年2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星星小分队,并陆续获得一系列荣誉:湖北省公民素质教育先进案例、湖北省科普先进活动集体、湖北省青年文明号、十堰市青年文明号、《感动十堰》集体荣誉称号。组委会给予太和医院星星急救科普小分队的评价是:“几点星光,守护着苍穹下的安宁;几粒火种,升腾起可燎原的生命。弘敷仁爱普医术,泽被群生播丹心。”这无非是对太和医院星星急救科普小分队服务社会最好的诠释。

传播技术更新

“星星急救”成员,年轻人较多,思想比较活跃。罗杰表示,小分队在传授急救知识方式方面,善于创新,开展了情景剧培训方式。比如,成员模仿在人员密集的商场里,突然有人晕厥、心跳骤停,为群众现场展示急救方式。这种方式更容易促进群众加深印象。

“星星急救”培训实施前,主要负责人与培训单位反复沟通培训内容,设计情景剧和急救故事。道具、用品,环境考察皆提前落实。

十堰市太和医院案例团队

“星星急救”教学方式多样化,采用情景再现、模拟演示、应急演练、健康讲座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培训服务。太和医院提供的资料显示,小分队以情景剧开展急救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医护人员以PPT展示的方式,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同时辅以情景再现模式,为受训人员展现急救过程。并且,使用高仿真急救人体模型,供受训公众演练心肺复苏等技术,鼓励其积极参与。

2009年,十堰市区一位家庭妇女在阳台晾衣服时突然晕厥。当时,她9岁的儿子就在边上,曾经在学校接受过急救小分队的宣教,竟然想起学习过的心肺复苏技术来急救自己的妈妈。几分钟以后,妈妈竟然苏醒过来,小男孩儿随后立刻拨打120,成功“救母”。罗杰认为:这无非是对小分队的培训最好的检验。

十堰市艳湖公园夏季时,每天有近千人前来游泳。公园为加强安全管理,要求工作人员人人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预防意外事件发生。星星小分队根据该公园工作性质为其培训。现场演练“溺水患者”水中急救,上岸后立即进行地面急救的情景剧,以此加深公众对溺水急救的理解和掌握。

唐以军告诉记者,2018年3月,一名尼泊尔留学生旅游时,在丹江口水库溺水,当地群众及其同伴边报警,边通过急救人员电话指导,对其进行救治。同伴在专业急救人员到现场前,争取到挽救时机,最后患者成功复苏。他表示,急救科普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与公众急救意识的提升,科普传播及开展条件也得到相应改善。罗杰透露,目前,医院与爱心组织在十堰人民商场中,安置了两台心脏除颤仪,更方便科普活动开展。他指出,按中国传统习惯,如果前些年在商场放置急救设备,会被公众认为不吉利,甚至遭到排斥。

在科普方面,医院还编写《太和急救志愿手册》,印制3000册,在周年庆典上正式向群众免费发放。并且,录制视频光盘“急救知识一点通”在每次培训现场免费发放,使急救知识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拓展。

医护人员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做科普,从来不计报酬。有的医护人员被一些单位邀请去做科普,哪怕冒雨也会准时前往。罗杰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表示,服务于社会的事应当鼓励,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医院可以安排接送。同时给宣教队伍补充人力,使他们能适当休息。

目前,医院对于积极参加科普公益活动的医护人员,会在诊疗业务量稍低时期,为其安排补休。外出学习、进修等方面,也会给予一定倾斜。唐以军指出,医护人员为太和医院,甚至十堰市人民身体健康付出了劳动,医院为其提供一些照顾,也是合情合理的。

医院管理层提出,太和人的作风要“自豪不自大”“昂扬不张扬”“务实不浮躁”。“星星急救”为公众服务,得到良好声誉,拉近了公众与医院的关系。这样为医院树立良好形象,使医院在公众面前留下优良口碑,非常有意义。罗杰更希望,社会整体安全意识继续提升。急救知识科普到位,但用到的频率越低越好。

猜你喜欢

太和罗杰小分队
山那边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穿越火线之排雷小分队
消防员的一天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穿越火线之布雷小分队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赶潮小分队——潮汐能
烤红薯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