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与前行:开放大学在新时代社会教育发展中何以领军?

2019-01-03崔新有

终身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江苏办学大学

□ 崔新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1]可见,新时代的教育观是一种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教育观,一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体化的育人观。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比较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从当下和未来可预期的教育现代化趋势来看,很显然,发展的最大短板是以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社会教育。可以说,未来教育能否覆盖更多更广泛的社会成员,促进全民享有可持续及适切的终身学习机会,关键在社会教育的发展。而我国的社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历经了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新时代的变迁演进,不同时代的内容、形式、功能既有不同又有传承。基于国家战略需求与自体“基因”底色,新时代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发展中承担了重要的使命与担当。

一、社会教育的历史回望

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社会教化传统。社会教化的功能指向在于“养民”“教民”“化民”,“周公的‘彝教’,儒家的‘教以人伦’,法家的‘教民耕战’,以及《学记》中的‘化民成俗’,宋代的‘乡约’和元代的社学,明清两代的宣讲”,都是古代社会统治者“治国化民”采取的基本方略。[2]固然,我国古代的社会教化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稳定社会秩序之需,作为“化民成俗”的政治工具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其思想渊源是认识到“民”对于政权“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孕育并不断发展出的“重民”思想,为近代面向民众的社会教育顺利进入我国提供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历朝历代统治者为化民而在基层社会所形成的教民的机构(如书院、社学)、制度(如讲学、宣讲)、习俗(如乡约、族训)等,也为近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设施和载体。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宋明时期的“乡约制度”及元、明、清所设的社学、义学和井学都具有社会教育的性质。[3]

近代,随着日本的社会教育进入中国,中西交融的社会教育形成了新的内涵、功能及组织形式。在日本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教育”一词于1902年以前就已经被国内各种教育刊物所使用。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主张设立社会教育司,在法令上第一次接受和使用“社会教育”这个名词,肇始了近代社会教育制度的开端。[4]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教育自此成为我国教育活动和事业的重要部分逐渐走向正轨,从实践、思想、理论、制度等诸方面有了较大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社会教育家,如晏阳初、陶行知等。晏阳初试图医治中国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采用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种教育形式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共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将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把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需要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进行实验,大力推行社会教育。

综合学者们对近代社会教育的研究可知,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以识字教育为起点,以通俗教育、平民教育为中心,注重工农教育与民众教育并起,从中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全面化。近代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校里的青少年,一方面要教育社会大众;一方面要培养人才,一方面要开启民智。民国时期教育部一直秉持着“教育宜普及,文字宜适用于一般人民,不得专为少数才俊计”,并以此推动了国语统一的工作。[5]第二,以“作新民”,提高民众素质为目的。近代社会教育无论是以哪种具体形态(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众教育)出现,民众发展一直是社会教育推进的重中之重。例如,张謇在南通县教育局内创办了通俗教育社,制作通俗易懂、弘扬传统美德的“嘉言懿行”宣传标语,张贴在街道的醒目位置,并每周更换。[6]通过上述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对民众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三,以教育组织为主体推动发展。近代的社会教育历经了由政府推动到教育团体和教育家有组织推动这样的变化历程。例如,平民教育的实践与实验主要是在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章太炎等人1912年发起成立对当时颇具影响的通俗教育研究会,力图通过成立教育组织的形式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逐步完善和改良社会道德风气。[7]苏区的社会教育事业主要包括以工人业余补习学校、夜学校和半日学校及识字班等类型的学校式社会教育。

总的说来,社会教育在我国近代教育、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独特的、不容低估的,近代社会教育思想和诸多教育实验的探索,促使我们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教育的作用,从中国当时基层社会的现实出发、从改变普通民众素质低下的迫切诉求出发,社会教育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全方位的施展。近代社会教育对社会进步和民众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近代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途径和做法,也为当下我们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新时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及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治理以及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需要我们跳出学校教育看教育,更加关注社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强调,“我们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所有的部门——政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都必须参与教育工作”。[8]从我国当下社会发展现实来看,推动社区建设和满足社区居民发展需求需要社会教育参与、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因此,社会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支持和保障社会教育的推展,在实践层面上注重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为抓手。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9]。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明确强调“整合资源,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促进学校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居民”[10]。政策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就社会教育在当下我国的主要形态社区教育而言,目前已经形成了三级社区教育网络,通过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试点项目的施展,社区教育的内部体系更加完善,得到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社区教育形式日益多样化,其对于促进社会成员自身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然而尽管如此,相较于我国教育体系中其他教育类型的发展水平,社会教育依然相对薄弱且定位不准。当前,社会教育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政策宏观目标与微观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从宏观上,以社会教育推进终身教育、全民学习的政策目标要求已经十分明确,但在微观层面尚未细化为具体的政策实施举措。一些地方的社会教育停留在开展“活动”层面上,往往是阶段性的轰轰烈烈,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和保障,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二是多方参与与统筹主体之间的矛盾。社会教育是全要素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系统,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由于意识的欠缺和相关法规的缺位,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往往把社会教育视为弹性的软任务,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责任并未明确,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效益不足。

三是教育载体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上,社会教育有着多元化的载体,但各类组织特别是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都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出发供给“教育服务”,而对于政策目标、公众需求关切不够,社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四是教育分布与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校园区呈现出高密度分布在某一区域的特征,存在教育资源区域的不平衡,特别是对乡镇的辐射力度有限。而有学习需求的公众不仅分布在高校园区,也分布在镇乡。如何让高校走向社会,是社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上海、江苏、北京等几个发达省市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探索推进社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模式和经验。比如在江苏,为了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形成了“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体系”。2012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更名江苏开放大学后,政府明确赋予了江苏开放大学的社会教育办学功能,提出江苏开放大学要在社会教育中发挥领军作用。

三、开放大学在新时代社会教育中何以领军?

那么,开放大学在发展社会教育中何以领军、怎样领军,是我们需要厘清的重要问题。

从2010年开始,江苏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发布了一系列发展社会教育的相关文件,对开放大学的“领军”地位和作用给予明确。2011年9月,江苏省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的“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15年,建立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体系,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11]201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省政府关于筹建江苏开放大学的通知》,强调“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为基础,整合相关教育资源举办江苏开放大学,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12]2016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全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机制完善、功能齐全、优质高效的社区教育办学系统”。这些文件都站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角度,对江苏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领域的龙头作用、全省开放大学系统在社会教育领域的骨干作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3]2013年12月10日,在常州召开的全省社会教育暨开放大学建设推进会上,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曹卫星发表讲话指出:相对于其他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具有体系、机制、资源、技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今后要将加快社会教育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领军责任交给开放大学,紧紧依托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引领和推动全省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14]

综上可知,政府对开放大学的重要定位之一就是在社会教育中发挥龙头、领军作用,而就开放大学的“基因”底色而言,自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到转型为开放大学,始终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办学职能。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1979—1985年的初创阶段,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江苏电大)为因“文革”失去上大学机会的广大待业青年、企业职工、回乡返城知青等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开展学历补偿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以及实用技术培训等。1986—1998年的多元探索阶段,江苏电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开展了“注册视听生”“专升本”、普专班、大学基础班等多形式、多途径探索,为更多求学者提供教育机会和条件。1999年至2011年,发展迈入了开放教育阶段,江苏电大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远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手段深入基层和农村开展各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2012年,江苏开放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开放大学“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引领,树立开放、灵活、优质、便捷的办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15]作为新型大学的开放大学注重系统性,倡导系统办学;强调引领性,重视对全省终身学习的引领;突出整合性,看重对各方主题、各类学习资源的融通。由此可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是江苏开放大学一直以来坚守的根本宗旨。

那么,开放大学何以能在新时代社会教育中发挥领军作用?首先,这是政府赋予的重要职责。“深入探索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国家在新时期交给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也进一步明确了开放大学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无论是“龙头”或是“领军”,虽用词不同,分量上也稍有差别,但基本含义未变,其核心是突显开放大学在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特殊地位,明确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领域“社群领袖”的角色定位,反映了服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大国的客观要求。

其次,这是社会公众的迫切需要。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呼唤高水平的社会教育,呼唤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教育服务供给。目前,各类社会教育办学主体、培训机构数量众多,鱼龙混杂。社会需要正能量,群众需要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属性应得到充分的展现,遴选社会教育的领军者是其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最后,这是开放大学的必然使命。开放大学拥有覆盖区域的完整的办学系统,在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组织实施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他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开放性、系统性、区域性;信息化优势、资源服务平台)。作为一所新型高等学校,有着一般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此外,开放大学还有着长期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实践基础和经验。因此,唯有开放大学方能承担社会教育的领军责任。

四、开放大学在新时代社会教育中如何领军?

作为一所以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需求,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教育模式,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社会教育发展中开放大学如何继续前行,发挥重要的领军作用?笔者的理解是以开放大学的实体为依托、以遍布城乡的办学体系为网络、以切合民众学习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保障,整合区域社会教育资源,引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理念的构想恰好与新时代开放大学发展定位深度契合,体现了开放大学的系统性、引领性和整合性。

1.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网络体系

开放大学实行系统办学,拥有覆盖全省的办学网络,具有体系、机制、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说,系统化运作是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已有的省—市—县开放大学系统所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网眼”仍然过大,要把网织得更密一些,必须在市、县两级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下延伸层级,扩建办学终端,完善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因此,江苏开放大学搭建了“5+N”的社会教育体系,即“省级开大——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五级社区教育构架,“N”即若干社区教育基地,如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养教联动基地、老年学习体验区、游学基地、名师工作室等。同时,建立纵向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办学系统社会教育工作大会,推动全省开放大学体系社会教育大发展。

2.加强对全省社会教育工作的统筹指导

围绕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积极推进社会培训;全面加强体系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深入开展典型示范和品牌建设,积极探索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全面增强开放大学对社会教育的引领能力。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根据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成立了“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协助省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全省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以及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等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推进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服务指导中心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社会教育机构建设标准、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地方政府把社会教育工作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地方政府社会教育协调机制。编撰《江苏社会教育发展报告》《基于政府目标考核的社区教育发展指数研究》,统筹推进地方各市县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

3.着力打造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社会教育品牌项目

开放大学和相关政府机构合作,组织实施“老年教育示范工程”“社区教育示范工程”“社区大讲堂”等社会教育项目,将社会教育直接送进社区。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积极组织实施学习苑、养教联动基地、名师工作室等项目,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公众的欢迎;着力打造“江苏学习在线”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学习共同体建设,站群覆盖全省各市县(区),目前注册用户110余万,总访问量超3 700万人次;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服务特殊社会人群,如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本科学历继续教育,实现了江苏高等教育向所有人群的全覆盖,88岁的张焕国老人成为全国最年长的本科毕业生,被教育部评为“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又如,面向残障人士提供教育服务和学习支持,在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江苏开放大学14名在籍学生参赛获得了15金6银4铜的骄人成绩,学员荣静喜获“2016CCTV体坛风云人物残疾人体育精神奖”。

4.提升社会教育服务能力和内涵

为推动社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江苏开放大学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学院,以社区教育管理学院为依托,面向省内外社会教育从业人员,广泛开展岗位继续教育,整体提高社会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深化社区教育质量建设,努力促进社会教育与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研制全省社区教育和课程质量标准,以及各类评价、督导运行规范,大幅提升资源整合和供给水平,建设了一批具有江苏文化品位和特色的社会教育优质资源。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前行,每年发布江苏省社会教育课题指南,积极组织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专业人员开展社会教育课题研究,对申报的课题项目给予研究资助,推进基层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实践创新,为区域的社会教育发展研制解决方案,努力将江苏开放大学打造成全国社会教育实践的典范、研究的高地。

综上所述,江苏开放大学在新时代社会教育发展的领军作用已然明确,我们要借鉴近代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拓展社会教育对于社会建设、民众发展的作用的认识——这不仅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惠民、建设江苏教育强省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民生改善、提升社会文明、建设和谐江苏的大文章,以这样一种使命自觉和职责担当,砥砺前行,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阶段更好地实现社会教育办学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江苏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数读江苏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数独江苏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数读江苏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