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华教授运用风药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
2019-01-03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 杭州 310007
张永华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张教授长期从事不寐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对各种不寐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张教授认为,不寐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病机多为邪实扰心、阳不入阴,治疗应以祛邪为主、调和阴阳。风药能行气平肝、胜湿醒脾、散邪解郁,对于肝气郁滞、肝阳上亢、胃气不和、痰气交阻、营卫不和等不寐证型,效果颇好。笔者随师侍诊一年余,观其诊疗不寐,常加风药治之,屡获良效。现将张教授运用风药治疗不寐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风药与不寐的关系
1.1 风药之概述 张元素结合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五运六气学说,对药物性能的划分提出了新的见解,将药物主要分为“风、热、湿、燥、寒”五大类。这一药物分类法,为风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李东垣师从张元素,将升散一类的药物定义为“风药”,沿用至今。张教授认为,凡气味轻薄、发散上升之品,如具有升散祛风、发散郁火、升清胜湿、益气升阳特性之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息风药和虫类药均属风药,其中薄荷、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紫苏、羌活、蝉衣、天虫、藁本、蔓荆子、桂枝等应用较广。风药具有燥湿、升清、发散、引药上行的特性[1-2],对痰阻气滞、肝气郁滞、脾胃不和、肝阳上亢等不寐证,可起到祛邪扶正,维护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效。
1.2 不寐之病机 五脏六腑总体功能失调,则阴阳不交,夜不能寐。不寐在临床上多见实证,主要为痰气火郁滞,故治疗上多以祛邪为主[3]。此外,不寐与肝脾关系密切,故临床用药注意调肝疏肝、顾护脾胃。肝郁气滞证多采用疏肝解郁之法[4];肝阳上亢、化生内风证多采用平肝潜阳、清肝息风之法[5];痰气交阻证多采用理气化痰之法;胃气不和证多采用和胃安神之法。选用合适的风药治疗不寐,其理论依据在古籍中比比皆是。《神农本草经》记录独活具有祛风除湿之功,主治风寒所击、奔豚痫痉等证[6]。《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中“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是指用风药疏散巅顶上的郁滞。李时珍[7《]本草纲目》中关于防风的记录“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主上部见血”也论证了这一点。《普济本事方》中记载用独活汤治疗肝经受风、惊悸多梦、彻夜不寐等病证[8],方中独活、羌活、防风和前胡合用,再配伍酸枣仁等安神之品,以达到疏肝祛风、安神宁心的功效[9]。
2 治则治法
2.1 肝气郁滞 张教授指出,不寐患者的增多,与人们生活状态关系密切。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社会关系复杂,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心情烦闷居多,日久肝气不舒,气机郁滞化火,火为阳邪,易伤肝阴,阴阳失衡,则入夜难寐[10]。临床上常见情绪低落、胸闷、善太息、咽中不适,或心烦急躁、遇事易紧张等,治疗上采用疏肝解郁、清肝养肝之法,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减;日久肝阴耗伤,则选用酸枣仁汤加减。肝失疏泄型不寐的治疗,在基础方之外,常佐以蝉蜕、蔓荆子、密蒙花、菊花、桑叶、白蒺藜等风药,以起到疏散肝气、平息肝风、调畅气机的功效。气机舒畅,则情志得舒,心情愉悦,安然入睡。
2.2 肝阳上亢 张教授指出,若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则神魂不安,彻夜难寐。临床上常见急躁易怒、头晕头痛或身体抖动等症状,治疗上采用平肝息风之法,方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头痛者可加用川芎、藁本、白芷、前胡、菊花、薄荷、荆芥等风药祛风止痛[11];眩晕者可加用菊花、桑叶、蔓荆子、白蒺藜等风药以清肝平肝息风;目赤者加决明子、菊花、蝉蜕、蔓荆子、密蒙花等风药以清肝明目。
2.3 胃气不和 “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是《黄帝内经》中关于不寐病因的重要论述,其临床意义重大。张教授指出,脾胃素虚,或过食肥甘,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运化不利,则水谷饮食不化,脘腹痞胀,嘈杂不适,甚或反流,则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临床上常见痞满嗳气、恶心呕吐、口泛酸水、胃脘嘈杂、泄泻或便秘等症状,治疗上采用健脾和胃之法,方药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佐以紫苏叶、升麻等风药以行气和胃、升阳止泻[12],胃中和则寐自安。
2.4 痰气交阻 张教授指出,肝主疏泄,七情内伤,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旺乘土,则脾失运化,痰湿内生,痰气郁结,化火伤阴,心神不定,则出现不寐。临床上常见咽中不适,如有炙脔、胸膈满闷、腹胀便秘、体型肥胖、情志不舒、舌苔厚腻等症状,治疗上采用化痰理气之法,方药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若痰热内扰,烦躁不寐症状明显者,可选用温胆汤加减;脘腹痞满者,可加用苏叶、佩兰等风药以理气化湿;咳嗽哮喘者,可加用蝉蜕、天虫等风药以宣肺散邪利咽[13];风湿痹痛者,可加用秦艽、羌活、独活等风药祛风湿、止痹痛。
2.5 营卫不和 张教授指出,感受外邪,由表入里,卫气抗邪,浮越在外,或营阴不足,卫气内伐[14],不入阴分,气血失和,阴阳失交,脏腑失养,则寤寐失常。临床上常见全身疼痛、项背发紧不适、体倦、汗多等症状,治疗上采用调和营卫之法[15],方药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身痛明显者,可加用秦艽、羌活、独活等风药祛风止痛;颈项强痛者,可加用葛根等风药祛风解表。
3 验案举隅
3.1 案一 李某,女,45岁,2018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不寐2个月余,入睡困难,夜眠4小时,日间精神不佳,郁郁寡欢,胸闷,喜叹息,时有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不寐(肝气郁滞证)。治拟:疏肝行气、解郁安神。处方:柴胡10g,香附10g,陈皮 10g,炒枳壳 10g,川芎 10g,生白芍 15g,酸枣仁15g,夜交藤 15g,合欢皮 15g,蝉衣 6g,白蒺藜 10g,生甘草5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下午2时、晚上8时各服1剂。
2018年10月31日二诊。服药14剂后,患者睡眠好转,情绪稳定,头痛减轻。守方续服14剂后,症状明显改善。
按语:柴胡疏肝散由陈皮、柴胡、香附、枳壳、川芎、芍药、甘草组成,主治肝气郁滞证,临床证见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胸闷、喜太息、嗳气、食欲不振、脉弦等。张教授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合欢皮解郁安神,蝉衣、白蒺藜二药以疏肝平肝、祛风止痛。
3.2 案二 王某,女,49岁,2018年6月27日初诊。患者不寐近月余,入睡困难,夜眠4~5小时,梦多,咽中有异物感,心悸心慌,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诊断:不寐(痰热内扰证)。治拟:化痰行气、清热安神。处方:制半夏10g,茯苓15g,陈皮 10g,炒枳壳 10g,川连 6g,竹茹 10g,制远志 10g,柴胡 10g,黄芩 12g,酸枣仁 15g,夜交藤 15g,合欢皮15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蝉衣 6g,天虫10g,柏子仁15g,生甘草5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下午2时、晚上8时各服1剂。
2018年7月11日二诊。服药14剂后,患者睡眠好转,梦多,咽中异物感等症状减轻。守方续服14剂后,症状明显改善。
按语:温胆汤出自孙思邈[16]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临床证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不寐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本方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去乌梅,加竹茹以清热除烦,枳实破气化痰,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故名“温胆”。张教授以温胆汤为基础方,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合欢皮解郁安神,再加蝉衣、天虫散邪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4 结语
张教授指出,不寐的治疗,在四诊合参、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除选用重镇安神、养心安神、解郁安神等安神药外,可灵活加用风药,动静结合,疗效常常更佳。风药有疏肝祛风之功,肝郁气滞型、肝阳上亢型不寐,可加用薄荷、桑叶、天虫、蝉蜕、前胡、防风、荆芥等风药以平肝祛风;风药能燥湿醒脾,肝胃不和、痰气交阻型不寐,可加用苏叶、佩兰等风药以行气化痰。值得注意的是,风药多具有辛温之性,过用易耗伤阴津,具体用量应灵活把握,尤其是作为引经药治疗头面部疾病时,用量不宜过大。此外,患者体质素虚时,用量不宜过大,常需配伍扶正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