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法治疗腺性膀胱炎一例
2019-01-03赵艳
赵艳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6岁。2009-02-22就诊。
患者2个多月前感觉尿频尿急伴小腹酸胀,B超检查发现膀胱内滤泡,以“发现膀胱内滤泡样增生灶1月余”入住某医院,行膀胱镜活检和经尿道黏膜电灼术,3次电灼后仍觉不适,故来我院求助中医治疗。
来诊时症见:小腹胀痛,尿频尿急,舌白红,苔腻,脉弦。B超检查:膀胱内滤泡样增生灶。病理报告:膀胱息肉。
辨证诊断为膀胱湿热,瘀血阻络导致的腺性膀胱炎,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
2 治疗方法
2.1 初诊治疗 处方:葫芦巴15 g、补骨脂12 g、熟附子片15 g、肉桂9 g(后下)、苍术30 g、白术30 g、茯苓12 g、橘核15 g、荔枝核15 g、枸橘15 g、青皮15 g、川黄连9 g、穿心莲12 g、龙胆9 g、栀子15 g、郁金12 g、秦皮12 g、当归12 g、赤芍9 g、白头翁9 g、炒枳壳12 g、苦参15 g、紫草15 g、川芎9 g、三棱30 g、莪术30 g、徐长卿9 g、白花蛇舌草15 g、板蓝根15 g、鱼腥草15 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饭前温服。禁忌:忌食辣椒,多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忌生气。
2.2 复诊治疗 服药14剂后,患者小腹、会阴部疼痛未作,时有尿频尿急,尿道有灼热感,苔腻。
处方:葫芦巴15 g、补骨脂12 g、熟附子片15 g、肉桂9 g(后下)、苍术30 g、白术30 g、茯苓12 g、橘核15 g、荔枝核15 g、枸橘15 g、青皮15 g、桂枝9 g、知母9 g、赤芍12 g、白芍12 g、垂盆草15 g、青风藤15 g、白花蛇舌草30 g,煎服法同上。
2.3 三诊治疗 服药14剂后,劳累时有小腹酸胀发作,尿频尿急减轻,尿道灼热消失。遵首诊治法,加软坚散结之品,调方如下。
处方:葫芦巴15 g、补骨脂12 g、熟附子片15 g、肉桂9 g(后下)、苍术30 g、白术30 g、茯苓12 g、橘核15 g、荔枝核15 g、枸橘15 g、青皮15 g、川黄连9 g、穿心莲12 g、龙胆9 g、栀子15 g、郁金12 g、苦参15 g、紫草15 g、生地15 g、山萸肉9 g、炒枳壳12 g、苦参15 g、紫草15 g、泽泻9 g、山药9 g、丹皮9 g、玄参15 g、浙贝母9 g、生牡蛎15 g,煎服法同上。
2.4 四诊治疗 服药28剂后,时有轻度小腹胀,三诊方继服14剂后B超复查一切正常,随诊6个月未复发。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特殊的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性和(或)增生性病变[1]。患者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2],少数患者有血尿,多为长期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膀胱外慢性炎症等刺激引起,西医治疗较差。由于腺性膀胱炎缺乏临床特异性,加上患者经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导致极易被误诊或者漏诊[3]。此种疾病比较少见,但是有研究发现,最近几年,此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4]。腺性膀胱炎属于良性病变,患者在疾病初期通常不够重视,导致治疗不及时,病情持续发展则可形成癌症[5]。
中医文献中没有腺性膀胱炎这一病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淋证”范畴。《金匮要略》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诸病源候论》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不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漓不宜,故谓之淋。”该病多由于饮食起居失调,湿热内结或二阴不洁,毒邪湿热逆侵膀胱所致。本例患者湿热毒邪兼夹瘀血阻滞,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尿频尿急;肝经气机不利,则小腹胀痛;舌苔、脉象均为湿热毒邪瘀阻之症。我院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参照淋症辨证施治,予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法。首诊方中葫芦巴、橘核、荔枝核、枸橘、青皮、郁金、枳壳等理气行滞;川黄连、穿心莲、龙胆、栀子、苦参、紫草、白头翁、秦皮、白花蛇舌草、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当归、赤芍、川芎、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通络;补骨脂、熟附子片、肉桂温经散寒通络。其后,在遵守法则的前提下,随证加减治疗,守方守法守疗程,终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