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1-03洪丽文
洪丽文
(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101 )
创伤骨科隶属于骨科,其收治患者主要为因外伤引起四肢骨头关节损伤的患者[1]。创伤骨科患者大多为急诊入院,从患者入院到伤口愈合,始终伴随着较为明显的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疼痛护理是重点。传统常规护理侧重于对患者病情、症状监测及相关治疗的护理,对患者心理、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护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护理模式较为机械,在疼痛护理上效果不够理想。为有效缓解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院在结合以往传统常规护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40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2组。观察组200例,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6.54±5.74)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68例,胫骨平台骨折43例,髌骨骨折32例,足踝21例,其他36例。创伤原因:交通伤84例,平地摔伤11例,高处坠落伤36例,重物砸伤42例,机器绞伤27例。对照组200例,其中男124例,女76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37.07±5.52)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60例,胫骨平台骨折52例,髌骨骨折37例,足踝18例,其他33例。创伤原因: 交通伤75例,平地摔伤21例,高处坠落伤32例,重物砸伤36例,机器绞伤3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创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疼痛护理管理,具体包括:(1)建立良好的疼痛护理管理规范。①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考核:定期组织疼痛管理专家及药物镇痛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知识教育,其培训内容包括疼痛的生理学原因、特点及症状表现、对疼痛进行评估的方法、疼痛护理措施、骨科疼痛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法、相关镇痛药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镇痛泵的管理等,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水平。②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将护理人员分成责任护士、责任组长和护士长3个等级,由护士长统筹安排疼痛护理护理工作,责任组长对每天疼痛护理工作进行量化管理,指导、协助并监督责任护士完成疼痛护理管理工作,并及时发现疼痛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护士长交流,探讨解决对策。③制定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流程:患者入院后,采用长海“疼痛评估尺”(即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2]对患者疼痛程度、疼痛部位及疼痛原因进行初步评估,并做好记录,评估值≤3的患者每24小时进行疼痛评估。对于手术后的患者,根据其麻醉不同类型给予不同时间间隔的疼痛评估,如全身麻醉疼痛评估为1h/次,硬膜外麻醉为4h/次,蛛网膜下腔麻醉6h/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8h/次[3]。若疼痛评分≥5分,则应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2)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会增加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强患者疼痛。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排斥感,并针对患者具体创伤讲解骨折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创伤性骨折的认知,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和困难的信心,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接受治疗。此外,还可通过引导患者看新闻、听音乐等方法转移注意力,缓解患者疼痛。②体位护理:正确的体位和制动可以有效缓解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感。对于骨折初期患者,应对创伤部位给予合理制动,并适当抬高肿胀的肢体,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③冰敷与热敷:对骨折早期患者给予冰敷,减少局部出血和水肿,对于治疗恢复期患者给予热敷,改善局部血液供应,舒缓肌肉,减轻疼痛[4]。④药物镇痛:当疼痛评分≥5分,给予适量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进行镇痛治疗。⑤环境护理: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整洁、温湿度及采光、通风适宜,使患者心情愉悦,消除紧张、烦躁心理,减轻疼痛。⑥疼痛指导教育: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疼痛对机体的伤害及疼痛治疗的必要性,纠正患者及家属认为疼痛是创伤及手术后的正常反应的理解误区,使其主动配合疼痛治疗。
3 观察指标:(1)疼痛评分。采用长海“疼痛评估尺”进行疼痛评估,分数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2)满意度评分。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分数为0-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3)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平均住院日。
5 结果
5.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对比: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疼痛评分分别为(5.7±2.6)分、(5.2±2.9)分,对比检验结果为(t=1.815 ,P=0.070)。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3.8±1.9)分、(4.5±1.6)分,对比检验结果为(t=3.985,P=0.000)。经比较,护理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5.2 2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7±3.6)天、(11.9±2.2)天,对比检验结果为(t= 12.737,P=0.000)。经比较,观察组住院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5.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2.3±4.8)分、(85.6±3.7)分,对比检验结果为(t=15.634 ,P=0.000)。经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1 疼痛护理管理对缓解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的意义:疼痛是创伤骨科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不仅会对患者心理、生理造成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导致患者血压增高、心率加快、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5],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延缓患者伤口康复进程。因此,在创伤骨科护理中,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及时、有效评估,采取有效的镇痛策略缓解患者疼痛是临床护理的重点。临床对于创伤骨科多采用常规基础护理,虽然对缓解疼痛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常规基础护理更侧重于对患者治疗、用药、饮食、症状监测等方面的整体护理,对疼痛护理缺乏专门的、针对性的护理管理,疼痛缓解效果并不理想。疼痛护理管理强化了护士疼痛管理理念,从患者心理、体位、环境、药物、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加强了对患者的疼痛护理,针对患者疼痛情况给予了更为积极的护理干预,使其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护理前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疼痛护理管理对缓解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效果理想。
2 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均为急性疼痛,即产生时间较近且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持续性疼痛。一般而言,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时间<3个月,但若急性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缓解,很可能会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此外,疼痛程度还会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产生影响。在患者治疗恢复期,康复性的功能运动对于促进身体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但若疼痛程度较为明显,则患者的活动也将受限,从而减少功能锻炼,延缓康复进程。在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有效缓解,可以在疼痛耐受情况下更好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疼痛护理对于促进患者功能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3 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常规护理,疼痛护理管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注重对患者心理、疼痛进行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且在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时,制定了严格、周密的管理组织及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研究结果显示,经疼痛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可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护理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