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探讨

2019-01-03

关键词:氧化酶脑血管病阿托

李 伦

(遂宁市中心医院脑血管病科,四川 遂宁 629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诱发脑卒中等脑血管意外疾病的最为主要因素,此疾病具备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1]。为了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在临床中通常会采用防治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阿司匹林为常用的预防药物,虽然有效,但效果不佳,为了提升效果,我科室运用了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防治方法,具体实施情况如下[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5月我科室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96例病人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选取时间为。将病人分为2组,各48例。对比组中有男22例、女26例,年龄56~85岁,平均70.5岁。实验组中有男23例、女25例,年龄57~84岁,平均70.5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均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

1.2 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治疗,即为阿司匹林治疗,每天1次,每次50~150 mg。

实验组采用了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具体情况如下:阿司匹林治疗方式和对比组相同,阿托伐他汀治疗方式如下:每天1次,每次20 mg。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结果。治疗结果:以显著、显效以及无效表示,其中显著为治疗结束后病人和疾病有关症状显著改善;显效为治疗结束后病人和疾病有关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上述情况均不符合。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观察指标统计相关数据,将需要对比的资料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17.0)中进行查询,但P值低于0.05的时候说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 果

对比组:共有病人37例经过治疗结果为有效,当中有21例为显著、16例为显效,11例为无效,构成比为77.08%;实验组共有病人47例经过治疗结果为有效,当中有35例为显著、12例为显效,1例为无效,构成比为97.92%,对比组治疗有效率低于实验组,差异明显,P=0.0000。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此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4]。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以治疗为主,我科室为了更好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在文中采用了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防治方式。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1抑制剂的一种,在使用以后可以使环氧化酶1中529位丝氨酸转化成为羟基乙酰化,从而实现环氧化酶生物活性降低的作用,并可以使TXA 2合成受到抑制,实现血小板激活通路,抑制TXA 2合成时,对血小板释放以及聚集均可以起到阻止的作用,从而发挥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阿托伐他汀使用后可以增强内皮细胞血管舒缩,从而实现提升内皮细胞溶解纤维蛋白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斑块的稳定性,同时此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为了研究实施结果,在文中实施对照观察,发现对比组治疗有效率和实验组相比较低,差异明显,P=0.0000,可见此治疗方式效果优异。

综上所述,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可采取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方式,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氧化酶脑血管病阿托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仿刺参成参体腔细胞酚氧化酶的生化与酶学特性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养殖对虾的主要病毒性疾病及其免疫防控措施(7)
“基因沉默”让美转基因苹果切开三周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