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肝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应用价值
2019-01-03王伟理
王伟理
(吉林省吉林市传染病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由于肝脏病变在早期普遍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病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脏病变的重要方法,例如B超、CT扫描、磁共振成像等[1],本次研究通过对确诊患者CT影像的分析,探讨在对肝脏病变的诊断过程中CT检查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确诊存在肝脏病变的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8~58岁,平均(49.26±7.02)岁。肝脏病变分别为:13例患者为肝癌、11例患者为脂肪肝、10例患者为肝硬化、6例患者为肝脓肿、5例患者肝囊肿。
1.2 方法
碘海醇注射液100ml作为造影剂,采用GE Light speed4 CT诊断仪器进行扫描。使患者采取仰卧位,先行平行扫描,再行增强扫描。扫描后将得到的影像传送至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患者的肝脏疾病进行位置判断和病情分析,形成报告。
2 结 果
(1)肝癌患者。平扫CT扫描影像中显示9例患者为单发病例,4例患者为多发病灶。病灶部位呈现低密度,呈现出圆形或者近圆形的肿块状,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影像表现按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分为三个阶段。动脉期内CT值迅速增强,病灶部位密度显著高于周围的正常肝实质,而在门静脉期却比正常肝实质更低的密度,在延迟期又恢复了类似平扫的表现[2]。
(2)脂肪肝患者。平扫CT扫描影像表现为全肝的密度降低,肝内血管影清晰,呈树枝状高密度影,且行走分支等均正常,而在增强 CT扫描影像中,肝内的血管显示更加清楚。
(3)肝硬化患者。平扫CT扫描影像显示肝脏边缘呈结节状凹凸不平,可见肝左叶和尾状叶增大和肝右叶萎缩,肝实质内密度不均匀,弥漫性减低,存在以散在的高密度结节为表现的多发性再生结节,这种情况在增强扫描中呈现地更为明显[3]。
(4)肝脓肿患者。平扫CT扫描影像显示圆形或者近圆形的低密度肿块,中央位置分布有脓腔, CT值位于水和肝之间,偶见气泡或液气平面。增强CT影像中呈现为双环征与三环征,肝脓肿患者的特殊CT表现即为“环征”和气泡。
(5)肝囊肿患者。平扫CT扫描影像显示病灶处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呈现出均匀的低密度分布,增强CT显示囊肿无强化效果,显示情况同平扫CT且更清楚。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经CT扫描成像后发现肝癌患者多为单发病灶,病灶部位呈现出圆形或者近圆形的肿块状,肿块密度不均匀。脂肪肝患者平扫表现为全肝的密度降低,肝内血管影清晰,呈树枝状高密度影,且行走分支等均正常。肝硬化患者肝脏边缘呈结节状凹凸不平,可见肝叶增大和萎缩,密度不均匀,弥漫性减低,存在多发性再生结节。肝脓肿患者CT扫描影像显示圆形或者近圆形的低密度肿块,中央位置分布有脓腔,CT值位于水和肝之间,偶见气泡或液气平面,呈现出双环征与三环征。肝囊肿患者CT扫描影像显示病灶处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呈现出均匀的低密度分布。
总而言之,利用CT成像结合高年资医师的诊断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判断患者肝脏病变的位置及病发情况,有利于提高临床对患者病情治疗的准确性,及时发现病变采取积极治疗,值得继续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