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8清宫剧服饰色彩设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9-01-02宫海婷
摘要:2018国产清宫剧服饰的色彩设计,较1996—2017年同类作品发生了显著变化。前20年整体色彩特征统一,皆以高饱和度的三原色、原色次色、间色的使用为主。2018年以来则在色相、明度、纯度三个维度上代之以中国传统国画的色彩体系和国画水墨设色技法的视觉效果。究其原因,这种变化与2014年以来国家官方发布“树立文化自信”的新文化政策,《清史》纂修、“乾隆色谱”复原、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数据库的在建等历史文化相关的学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有关。同时,作为大众文化传播主流媒体,清宫剧服饰色彩的设计也反映出时下大众文化对审美的需求。
关键词:1996—2018;清宫剧服饰;色彩设计;变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9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8-0109-04
一、清宫剧服饰色彩设计20年(1996—2017)
本文通过1996—2018年清宫剧服饰色彩设计的特征与变化沿革,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思考清宫剧服饰色彩设计的发展趋势。
大众意义上的“宫廷剧”,是以朝廷或者后宫为主环境背景的电视连续剧。剧情内容多以帝王后妃、贵族大臣之类权贵人物为中心来演绎真实或者虚幻的历史场景。严格意义上的宫廷题材电视剧是根据广电总局的电视剧题材划分标准为依据的[1]。
“为统一电视剧的题材分类标准,量化各类题材比例,掌握全国电视剧创作的题材态势,结合电视剧投拍备案公示管理办法的实施,现将电视剧题材的划分做下统一分类要求。各省级管理部分和制作机构在投拍备案办理中,须严格按下列划分的题材种类填写备案公示表格,自行设立题材名目视为无效。”[2]1
广电总局所列举的几大题材分别为:当代题材、现代题材、近代题材、古代题材和重大题材。其中古代题材特指年代背景为辛亥革命以前的各类电视剧,又可根据具体故事内容分为:古代传奇题材、古代宫廷题材、古代传记题材、古代武打题材、古代青少题材、古代历史题材、古代其他题材。本文以1996—2018年清代宫廷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为便于说明以下统称为“清宫剧”。
对中国的主流媒体内容的观察,一直以来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要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之中,电视剧的发展也是一样。上世纪90年代作为“转型期”,经济性和市场化开始消解上世纪80年代的广电事业以政治宣传为主的建构。社会的现实性变化使中国电视业也开始大规模走上市场化的道路。[3]21984年《红楼梦》和1988年《西游记》给改革开放后的国产电视剧产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经典,1996—1997年从《宰相刘罗锅》开始,相继播出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钢牙纪晓岚》构成了一系列以清代为背景进行“戏说历史”的电视剧,缔造了国内90年代电视文化史上第二次高峰,它的出现让大众发现在正史和经典文学的电视剧演绎之外,古装剧也可以这样诙谐生动地讲故事。1998年《还珠格格》又一次大获成功,取代了84版《红楼梦》和86版《西游记》,成为后十余年青少年暑假经典剧目。由此国内电视剧作产生了一个除“正史剧”外的新历史剧类型——“戏说剧”“秘史剧”“宫斗剧”及“穿越剧”,虽然各时期见于媒体的名称不同,也或有以剧情的叙事特征来借用命名。为统一概念,本文将选取1996—2017年内播出的创作背景为清代的宫廷题材电视剧统称为“清宫剧”,并选取各个时期在大众影响上具有典型性的剧作进行讨论。
(一)1996—2009年
这时期开始的清宫剧制作一直以故事情节为重点,服饰色彩设计没有受到从制作方到观众的关注,因而其服饰色彩设计特点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1)服饰色彩按角色分类进行典型化设计,追求“同框服饰”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2)大多选用高饱和度的原色,在个人角色服饰中大面积、多人服饰多重复使用。
(二)2011—2014年
随着卫视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清宫剧再掀高潮。从《宫锁心玉》首播成功,到后来《美人心计》、《步步惊心》,《甄嬛传》的出现把上世纪以来的清宫剧推上了大众传播的最高潮,其中孙俪饰演的“甄嬛”可以说街头巷尾妇孺皆知,至今仍偶见于主流媒体话题。这个时期清宫剧服饰造型的爆照,在剧作正式播出之前即可引起网络热评,服饰设计开始受到制作方和观众的关注,色彩设计逐渐发生变化。
这个时期色彩设计特点是仍保持较高的色彩纯度和明度,但色相的选择已经不再是三原色,而多见以次色和间色,视觉手法上通过轻微提高色彩纯度降低明度的高级灰,通过环境色来提高对比。
(三)2016—2017年
《甄嬛传》播出后两年,清宫剧似乎没有了超越的可能。2016年的《寂寞空庭春欲晚》、2017年的《龙珠传奇》、《独步天下》的播出都未出现引人注目的突破。这个时期,清宫剧服饰的色彩设计色相上继续了艳丽间色的选择,但同时做出轻微改变,在保持前者相同纯度的同时,明度高度上升。视觉效果上总体追求一種清新透明的色彩风格,因而同前期相比虽有变化但色相主体变化并不明显。
二、2018年清宫剧服饰的色彩设计变化
(一)特征
2018年《延禧攻略》和《如懿传》服饰的色彩设计颠覆了20年来清宫剧服饰色彩的全部设计色谱。它们以优美雅致、质感突出的服饰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大众对剧中服饰色彩热烈讨论更是前所未有。如果说2017年之前的清宫剧服饰色彩都能在西方光学基础的三原色色环和十二色标准色环上找到准确对应,2018年这两部清宫剧服饰的色彩在这个色谱上几乎无法确认。
1.色相——国画色彩体系的运用
2018年清宫剧服饰的色彩尽可能的去贴合了清代历史,两剧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色中以墨色为基础的灰色系。根据史料记载,我国西周时期已获得“青、赤、黄”的染料,并能套染出“缁、赭、绿”等色[4]。到清代时织造和染色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尤其是清中期乾隆前,虽然沿用传统的天然染料染色技术,但常用的服饰色彩已经多达40多种。清代服饰主要有黄红紫蓝绿五大色系,分别代表不同的身份[5]。《延禧攻略》与《如懿传》在色相的选择上彻底摒弃了三原色、二次色甚至三次色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加入明度和纯度更加调和的灰。灰色组色经过调和纯度通常偏低,给人和谐之感。灰色使色彩柔和平静不激烈,同时也让色彩内含的元素更加复杂。
这种在西方光学色谱上难以说明和把握的“复杂”,从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和设色技法中去寻找答案时变得明确了。事实上,《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服饰色彩多为中国国画中的常用色,例如,以“赭石、藤黄、泥金、花青、朱红、石青、石绿”等为代表的“黄红紫蓝绿”国画色彩就能很好的与此二剧的服饰色彩进行准确又简洁的对应,这些也恰恰是我们在清代服饰文物的说明中常常见到的色彩名称。
2.纯度与明度——水墨设色技法的视效借鉴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服饰在色调借鉴了国画技法中以大量的水和淡墨打底的设色技法,使色彩的纯度与明度都发生了明显的下降,色彩呈现出既有透明感又沉稳雅致的美学风格,从而使每帧剧照都颇具中国古画的色彩神韵。
(二)影响因素
2014年10月15日,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这是继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又一次由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发布的文艺政策。这次讲话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号召,受到了文艺界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被视为新时期国家对文艺工作方向导向性的重大提示。
早在同年4月,中国国家丝绸博物馆宣布“乾隆色谱”复原项目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到目前,国家《清史》纂修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的相关消息也纷纷见诸报端。尤其2016年以来,文博类电视节目出现新模式创制,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如果国宝会说话》(2017)到综艺节目《国家宝藏》(2017),从此前“鉴宝”类个人财富视角到历史文化研究的制作焦点变化,都迎合了大众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化质感”的艺术审美趋向。不论从时间节点来看,还是观察社会文化潮流的走向,这些事件都应视为是2018清宫剧服饰色彩设计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而不仅仅是巧合。
1.新文化项目和政策的官方发布及重大突破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从真实历史研究视角的创编电视剧,传播历史文化和唤醒“中国式审美”的社会潮流显然也影响了2018清宫剧服饰的色彩变化。
(1)2014中国丝绸博物馆《乾隆色谱》复原成功
传统的中国色彩来源于与水火木金土五行相配的五色[6]74:黑红青白黄。在现代中国画设色中常用色有:(红色系)朱砂、朱膘、曙红、胭脂、(黄色系)赭石、雄黄、藤黄、(青绿色系)石青、石绿、酞青蓝、(紫色系)花青、以及蛤白和墨黑等。这十二色均取自天然矿物和植物,也是国画设色中最基础的色彩。
中国古代利用天然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的工艺在清朝中期达到了巅峰,根据乾隆时期的《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示》中的规定,不同服色对应不同官职等级。2005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份清乾隆时期内务府织染局销算档案。其中清楚地记载了每种颜色的染料、媒染剂和染料的消耗,此前如此完整的配方从未发现。据此可见,至乾隆时期的宫廷服饰的染色工艺仍沿袭中国古代的天然染色技术,直到清晚期才逐渐使用合成染料。这套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间的染色档案记载有40多个色彩名称,其中常用色彩共有33种[7]。
2014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主持的“清代宫廷服饰色彩科学的复原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使用9种天然染料,复原出一份“乾隆色谱”,成功地用科学分析将古代文献和历史文物联结起来,取得了历史研究的实质性进展。2014年4月18日该馆举办的“乾隆色谱——从历史档案复原清代色彩”展览在该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开幕,将复原成功的这套尚不完整的“乾隆色谱”公之于众。其中有代表蓝色系的月白、宝蓝、深蓝、红青、元青等;代表红色系的水红、桃红、鱼红、大红等;代表绿色系的砂绿、松绿、水绿、官绿等;还有明黄、葵黄等。但复原色谱使用的染料只有9种,分别为红花、靛青、苏木、黄檗、橡碗子(麻栎树果实的壳斗)、五倍子(盐肤木的虫瘿)、黄栌、栀子、槐米。其中国丝馆收藏的一件明黄色团龙纹实地纱盘金绣小龙袍经过200年的老化,呈现的是一种比较黯淡的土黄色,与《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剧中的龙袍色彩非常接近。还有《延》剧主角魏璎珞经常穿的一件红色女服,清中期应是用红花染色的,大红色是用红花染的,连染5次是粉红色,連染10次就能染出大红。富察皇后朝服的元青色女褂,则是由靛青染为靛蓝色后套染五倍子,呈现出蓝黑的颜色。而紫红色需要靛青和红花先后套染得来。“乾隆色谱”上其他颜色的复原工作还在继续,预计2019年5月将全部完成并对外展示。届时国丝馆将举办第一届天然染料双年展,正式发布以《乾隆色谱》为代表的清代宫廷服饰色彩复原研究成果。对比这份“乾隆色谱”,我们可以找到《延》和《如》两剧中出现的所有服饰色彩,可以说2018年的清宫剧服饰色彩的设计宗旨就是直接把博物馆的文物复原色彩穿在了演员身上。
(2)2013—2017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清史》是2001年以来由学者发起,由国家官方推进组织的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200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报送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2004年全面启动。2013年初稿完成70%的新闻见诸各大媒体报端,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新修《清史》拟分100卷,总字数约3500万字。经过多年努力,参与修史的专家学者达到近2000人,整理了200多万件原始档案,出版了合计超过18亿字的200多种图书,成果惠及国内外学术界。2016年人民网海外版发布消息《清史》初稿完成,2017年进入最后审稿阶段。据悉,这部巨著已于2018年全面完成。《清史》纂修工程开展以来,各种清代的历史资料整理和汇编大量公开面世为2018清宫剧服饰设计工作者们提供了大量真实可考的参考资料。
(3)《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成功创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办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于2016年、2017、2018相继成功举办,构建中国传统色彩标准色谱的工作正在进行,崔唯承担的“北京传统色彩体系、数据库建构及其设计应用研究”的项目正在进行。
2.大众文化的审美需求和未来清宫剧服饰的色彩设计趋势
纵观中国近20年来的清宫剧的色彩设计变化,大众审美追求从艳丽醒目到清新剔透,到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喜爱,可以看到流行文化对大众审美的迎合和影响。《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服饰色彩设计正体现出国内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色彩审美的复古新需求,相比以往,对单纯色彩美感的追求已开始转向那些更有文化含蕴和质感韵味的色彩体系。
未来国内清宫剧乃至古装剧的服饰色彩设计趋势很有可能延续2018年的色彩设计特点,继续在加强“文化质感”的方面寻求大众好评。
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在清宫剧中一味强调画面视觉效果上“历史感”的沉重色调,部分观众可能对持续压抑的气氛开始厌烦,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剧情设计、表演技巧等不能进行积极突破,则未来很有可能因为失去了观感上的新鲜感而不再受热捧。
三、结论
服饰设计是影视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服饰色彩是角色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对剧作的美学风格具有重要影响。2018年清宫剧服饰的色彩设计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巨大变化。色彩设计摒弃了高饱和三原色、原色次色和高明度低纯度的间色,色相选择国画色彩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在低纯度色彩中借鉴国画设色中以大量的水和淡墨色打底的设色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与文物古画相似的既具透明感又沉稳优雅的色彩视效。
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新导向意义的文化政策和学术进展相继在2014年前后公开发布。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出“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号召,此前4月国丝馆宣布“乾隆色谱”复原成功,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分別于2013—2016间多次取得重大进展等。同时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为主导的“历史研究视角”文博类大众电视作品持续热播,关注和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潮流逐渐升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一代对接近历史真实编创的清宫剧作品表现出更大的热情,由《延禧攻略》和《如懿传》服饰色彩设计特点引发出追求传统艺术美感的呼声和热烈讨论。
借助清宫剧服饰色彩设计,使历史文物的传统色彩以通过剧作荧屏“活起来,火起来”,改变了文物文创开发产业中对文物进行玩偶型复制的单一模式,如果能够形成成熟和稳定的产业链,对于未来中国文创产业以多元途径开发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弘扬中国古典美学风格的意义应是积极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仝欣.宫廷题材电视剧的审美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2(5).
[2]王怀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孔国安,孔颖达等.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6]李岩.周代服饰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
[7]中国丝博办了个有趣的展览,说的是“乾隆色谱”——我们用一张图教你染出清代皇家正色[N].钱江晚报,2014-04-20.
作者简介:宫海婷(1980—),女,山东青岛人,单位为青岛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是文学、美学、艺术学理论、影视动画等。
(责任编辑:御夫)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ZD20190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