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祠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支撑功能探析

2019-01-02吴淼杨大智

西部学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族人宗祠龙潭

吴淼 杨大智

摘要:我国宗祠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潭以宗祠为载体,形成深厚的宗祠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以及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乡村振兴具有与现代乡村管理机构相辅相成、提振海内外华人向心力的社会和谐功能;有促进旅游、协助扶贫、人才培养的经济支撑功能;有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文化支撑功能。

关键词:宗祠文化;支撑功能;封建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8-0020-03

国史、方志、家谱,是国家史学的三大支柱。宗祠是家谱的主要载体,宗祠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自西周起实行宗法制,并一直延续下来,在宗法制家国一体和传统农耕文明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宗祠这一特有的文化产物。宗祠经过长期的发展,沉淀了非常深厚的宗祠文化,并在族人之间一代代传承下来,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礼仪、祭先祖、重教育、和为贵等优良传统,是厚植于乡村土壤的文化集合。

一、宗祠在不同时期承担的功能

(一)封建社会承担的功能

宗祠最早产生于先秦,称“家庙”,并且修建“家庙”为一种特权,只有帝王诸侯、士大夫等可以使用。直到明朝,特权开放,百姓可以修建“家庙”。龙潭宗祠修建最早的为粟氏宗祠,修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现保存完好。在封建社会,宗祠作為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单位,主要有祭祀先祖、凝聚族众、教化族人、处理纷争等作用。

1.祭祀先祖

清明祭扫。每年清明每个宗祠都会举行大型的扫墓活动。清明扫墓时,由宗祠内主要成员及各支系代表去迁徙之前的地方祭拜老祖宗,然后祭祀本地始祖。此外还有中元节、除夕祭祖,平日供奉先祖排位。

晒谱。大多数宗祠还有一次祭祀活动,即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晒谱。仪式需要准备三牲(鸡、鱼、猪),烧点纸钱,进行简单的祭祀,然后拿出族谱,将其摊晒在天井处。通过晒谱,以正族源,查漏补缺,同时也是对先人的怀念。

2.凝聚族众

在封建社会,宗祠每年都会举行大量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规模、质量常常彰显一个氏族的凝聚力和势力,也在无形之中团结族众。此项功能现在依然存在。

在固定的宗族活动过程中凝聚族众。

宗祠内固定的活动有清明的扫墓、六月初六的晒谱会、修谱、舞灯等。清明祭扫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相聚族人最多的一次集体活动,族长也会借此机会向族人通报一下族内事务,让族众产生一种归属感。六月六晒谱,拥有同样先祖的晒谱成员聚集在一起,谈天说地,促进族人之间的情感,有助于族内团结。影响最大就是修谱,大多数宗祠都是30年修一次谱,修订人丁谱时由各支系负责人收集族人信息,是与族人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方式,涉及到族内的每一位族人。

在不固定的宗族活动过程中凝聚族众。

宗祠内还有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活动,比如说:唱戏、处理纷争以及其他事务。过年过节或者庆典的时候,宗祠会请戏班子来唱戏,旧时娱乐项目极少,宗祠内唱戏,各方族众都会赶过来看戏。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生大事(婚丧嫁娶),矛盾纷争,财富分配,族人管理都是依靠宗祠来解决,宗族的强盛与否,常常体现了一个宗族的实力和族人的凝聚力以及氏族的教育修养,涉及到一个氏族的名望和声誉。

3.教化族人

宗祠对族人的教育,形式上多种多样,包括兴办族学、制定族规族训、宗祠内的泥塑、雕饰隐性熏陶等等;内容上非常丰富,囊括一个人从出生到寿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族人的成长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龙潭形成独特地域文化的根本性原因,它给龙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显性教育:兴办族学、族规族训

旧时没有学校,只有私塾,私塾分为祠塾、家塾,龙潭以祠塾为主。祠塾由族产开支,宗祠内请先生教学,本族人可以来学。洋务运动后提倡兴办学校,各宗祠纷纷建立族校,族校一时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据统计,谌姓氏族建立族校12座,张姓氏族建立族校10座,吴氏宗祠建立族校2座等。除了兴办族学以外,还通过族规族训对族人进行教育,大多数氏族都有自己的族规族训,通过族规族训,规范族人行为举止,教育族人忠孝、向善向上、修身、处世、耕读等,如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刘氏家训)“不准招摇撞骗为盗为匪。”(向氏家训)等等。

隐性教育:泥塑雕饰类装饰物、匾额楹联、祭祀娱乐活动等。

宗祠的修建非常讲究装饰,每座宗祠都有戏台,戏台装饰物的选择,多为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负荆请罪、木兰从军等富有正能量、宣扬忠孝节气的励志故事,正是所谓的“看戏教子”。宗祠内还有林林总总的匾额楹联,或以标明堂号郡望,或规劝子孙耕读传家、发扬忠孝等。宗祠举行的很多活动,无论大小都有自己规定的程序和仪式,长幼秩序、尊卑礼节是必须讲究的,尊敬长辈、遵循礼节秩序的观念慢慢渗透人心。这就是宗族教育对族人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4.处理纷争

宗族之间纷争

不同氏族之间的矛盾,主要资源的争夺:争坟山、争水源、争风水等等,还有“做娘屋人”(族内女性出嫁后,在夫家受了委屈,族人以“娘屋人”的身份出面,为其讨公道)。一般情况下,两个氏族之间出现争端,先由两个氏族派代表进行商谈,按规矩办事,错即错,对即对。如果是资源的争夺,则根据地契或者族谱上的记载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如果是关于人情的争论,比如说去做“娘屋人”,一般也就是去规劝儿子要孝敬母亲、丈夫要善待妻子一类。历史上也出现过宗族之间的激烈冲突,这种情况是极少数。

宗族内部纷争

在旧时期,一些邻里之间、家族内部矛盾不上报衙门。家族内部婆媳矛盾、妯娌矛盾、族人不务正业、不正当男女关系等等,都可以由本家(本家:族内辈分长的、有声望的人)出面,族人共同解决。一般是由本家出面调和,口头叮嘱告诫;如不改,则当着先祖、本家、族人的面做保证;再不改,“许本房尊长,当庭扑责饬令悛改,若稔恶不变者从重治罪”(谌氏家约),称为“整家法”。

(二)宗祠在特殊时期承担的功能

1.红军长征时期

1935年12月,红军战略转移,肖克、王震率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十六、十七师由溆浦经水东、九溪江直奔龙潭。红军在龙潭挖战壕修工事、打土豪、扩招兵等,并且发动民众参加革命活动,将地主家的粮食分给穷人。

红军来到龙潭之后,向家冲向氏宗祠中驻扎了一部分,向氏宗祠打开祠堂的积谷仓,为红军补给军粮。驻扎在向氏宗祠期间,打了数家地主,将地主家的粮食分给穷人。王震在向氏宗祠内召开万人大会,发展红军。向氏宗祠内至今还保留着萧克将军用过的一张办公桌和一个马灯。有一部分红军在岩板村住了将近一个星期,吴氏族学崇实书院驻扎了两百多人,在崇实书院内的操场上操练,在教室里吃饭,打土豪,宣传革命思想。

2.抗日战争时期

1945年4月16日夜,日军使调虎离山之计,偷袭龙潭,占领青山界、红岩岭等高地,国军74军51师紧急回师,迅速占领松山等高地,两军立即展开战斗,双方激战28天,日军往洞口方向撤退,龙潭战役取得胜利。

龙潭人民对抗战的全力支持,是龙潭战役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几千年宗祠文化对人们忠孝精神、家国情怀、民族节气的培养熏陶下,抗战期间,龙潭许多富绅、地主并没有携家产四处避戰,而是留在龙潭为国军做后勤。龙潭没有出现一个汉奸,被抓去带路、做挑夫的农夫,极力逃跑,不愿为日军效力;农夫英勇抗日,打死掉队日军的事例也不在少数;人们主动为国军提供粮食,送饭送水,送子弹抬担架等比比皆是,争取为抗日战争贡献一份力量。

二、宗祠在乡村振兴中支撑作用分析

(一)社会和谐功能

1.宗祠族务理事会与村委会相辅相成

在乡村,很多都是一姓一村的形式,人员姓氏构成结构比较单纯,宗亲之间具有更有效话语权。近年来,各个宗祠开始成立族务理事会,不再是单一族长制,理事会成员一般由族众选举、推举产生,其成员大多是德高望重、辈分较高的成员。他们有热情、有时间管理、能服众。理事会作为一种自治形式,主要负责管理宗族内事务,处理纠纷、调解矛盾,与其他宗祠进行礼尚往来。

在乡村工作中,村支两委治理讲究法理,按规定办事;宗祠则偏重情理,讲情义,二者的管理形式不同但却可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个人行为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情况下,单纯的行政力量治理难以有效处理一些细节问题,但是在宗祠的有力支持下让政府的很多工作易于开展,效果明显,是行政力量的有效补充。

因此,在村支两委领导下,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共同有效地促进文明新农村建设。

2.提高海内外华人向心力,维护祖国统一

每个宗族的族谱对得姓始祖、迁徙始祖、发展历程、族内重大事件等及族内每一位人的出生年月日时辰、父母子孙都有清晰的记载,是一部家族的史书,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发生、发展。每个宗族对于自己的宗亲都有一种天然的感召力,都非常欢迎流失、遗漏的族人认祖归宗。如吴氏宗祠在全国成立宗亲会,将各个省市的宗亲始祖进行罗列简介,欢迎各省市与宗族失去联系的族人认祖归宗。

如今,宗亲会的组织形式已经扩展到海外,如大多数台湾人都是从大陆迁过去的,对大陆有着深厚的宗亲感和念祖情结,宗亲会的举办,更加加深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联系和感情。海外华人的寻根问祖,有利于提高海外华人的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

(二)经济支撑功能

1.促进旅游

一般的乡村是难以实现工业发展的,现阶段大多数农村较为合适发展的是新时代集成型农业、乡村旅游。据统计,龙潭曾建修建宗祠65座,现存宗祠40座,保存完好的有34座,形成一个大的宗祠群,且各个氏族修建的宗祠各具特色。宗祠内建筑的艺术性,其结构、雕饰、彩绘甚至窗花等,都非常具有审美价值。其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各姓氏的郡望堂号都有历史渊源,宗祠内每一个雕饰都是一个故事,形成了我国少有的“中华宗祠之乡”。加之以龙潭优美的自然风景、密集的古建筑、丰富的民俗文化、及各色风味小吃形成一个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2.协助扶贫

现大多宗祠内有奖学、助学、扶贫救危等帮扶措施。对本族内考上一本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考上二本且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就学的学生提供帮助;族人家中有突发灾难自己无法应对,或家庭经济过于困难,由房头负责人上报至宗祠,宗祠内部了解考核确认为实,宗祠内也有帮助。宗祠内对族人的帮扶措施,与扶贫政策紧密配合,有助于扶贫攻坚。

3.人才支撑

新时代的发展,习总书记说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乡村发展,极度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在笔者的调查走访中就发现,现在乡村建设中,有一群重要的力量——“新乡贤”。他们是一批正值中壮年,对家乡富有感情,人生经历、社会资源、个人能力强的人,多为退休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等,都愿意通过不同方式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尤其是家族团结,家风醇正的家族,如王氏、谌氏、姜氏、吴氏等。宗祠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地人才支撑。

(三)文化支撑功能

1.传承优秀文化,提振文化自信

族规族训涉及到教子、处世、修身等多个方面,以君子的标准规范族人行为举止,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讲究礼仪、追求智慧、诚实守信等优秀因子。族谱中对氏族的发展、迁徙等有着清晰完整的记载,对族内有名望的人简介。一方面以先人光辉事迹启迪后人,传承其身上优秀的精神和品质,一方面也为氏族曾光添彩,有利于提振文化自信。

2.提供传承平台,活态民俗文化

宗祠内的许多活动,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如灯艺戏曲。旧时每年春节宗祠都会舞灯,经常唱戏,并且许多氏族都有自己的族灯,如张氏的蚕灯、唐姓的喔嚯灯等,小黄张氏宗祠内还有蚕灯文化分会。还有融入了地方特色的龙潭花鼓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目前在龙潭及附近区域依然活跃有民间戏班。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思想潮流的冲击,部分民俗文化已经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但作为旅游项目支撑,宗祠活动恰好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平台。

3.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精神文明

许多宗祠内有敬老活动,慰问老人,为80岁以上的老人送匾或慰问物资,以及每年一度的道德模范评选,引导族人尊敬老人,孝敬父母,遵守社会道德。族规族训中倡导尊敬父母长辈,兄弟邻里和睦,处世以和为贵等,如“敦孝悌以重人伦,不准忤逆父母以慢长上。”“和宗族以昭雍睦,不准以强压弱以众凌寡。”(向氏家训)。

宗祠教育中引导每一位族人向上向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乡村振兴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結语

由此可见,宗祠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能够对乡村的发展,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面对新时代的宗祠文化我们应该加以改造利用,使其发挥新的活力,成为实现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志清,张艳姣.重庆万州杨氏宗祠文化与乡村振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9(5).

[2]耿达.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19(5).

[3]徐小娟.温州宗祠的时代演变及功能[J/OL].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8[2019-10-18].

[4]王丽娜.湘南宗祠木雕结构装饰艺术分析与探索[J].艺术科技,2019(11).

[5]叶蕾.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浅析[J].艺术科技,2019(11).

[6]张哲,韩凝玉,赵新民.传统聚落宗祠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力再造——以徽州宗祠为例[J].园林,2019(7).

[7]沈纲.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研究[J].艺术科技,2019(7).

[8]甘满堂.福建宗祠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与提升路径[J].东南学术,2019(4).

作者简介:吴淼(1998—),女,汉族,湖南溆浦人,单位为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民俗。

杨大智(1990—),男,侗族,湖南怀化人,单位为怀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责任编辑:御夫)

基金项目:怀化学院2019年校级科研立项项目《宗祠文化功能研究——以溆浦县龙潭镇宗祠为例》,(项目编号:HHUY2019-51);怀化学院2018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猜你喜欢

族人宗祠龙潭
不受欢迎的人
不受欢迎的人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龙潭画影
九龙潭的龙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多向土工格栅在龙潭水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慷慨宗祠祭先贤
宋人的秘方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