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现状检视
2019-01-02范婷张敏纯
范婷 张敏纯
摘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后,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及福建工程学院五校探索建立了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总结五校的有益经验,并结合部分毕业生回访及社会各行业调研情况可知工程法律人才已得到社会各行业的普遍肯定,但目前存在工程法学学科发展不充分、学科课程交叉融合不够及课程教学实际效果不佳等不足之处,改善的建议是:夯实工程法学学科的建设、建立本硕贯穿的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及引入工程案例争点教学法等改善建议。
关键词:工程法律人才;工程法学;工程案例争点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8-0073-03
一、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现状
工程法律人才是指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本理论,熟悉诉讼和非诉讼程序,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工程领域现实法律问题,能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工程管理行政机关、工程类企业及其他企业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1]。
(一)域外概述
美国的土木工程学院一般都会开设“Legal Aspectsin Civil Engineering”或“Legal Aspectsin Construction”之类的工程法学课程[2]。但英美国家法学专业涉及工程方面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合同法、商法、房地产交易等课程中。而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专业必修课中包括建筑秩序法和建筑计划法,第六个选修方向课程中还包括土地规划法、建筑法等。综上,国外高校均未建立系统的工程法学课程[3]。1994年我国台湾地区成立工程法学会后,多所科研院校尝试在课程、学位建制上融合工程与法学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尤以政治大学科际整合研究所为优较早地开展了法学与工程专业的跨学科整合发展模式[4],但仅在研究生中开设整合课程《工程与法律(一)~(三)》[3]。
(二)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国内探索
目前全国设立法学专业的高校共有628所[5],法律硕士学位点201①个,但确立工程法专业的仅有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及福建工程学院五所高校(以下简称“五校”),并仅前三校设有该方向的法律硕士学位点。五校均利用自身的理工科优势,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探索建立工程法律人才模式作出了有益尝试,以东南大学依交叉性的学科发展、团队式的教师队伍及实务型的培养机制[6]构建的双“4+3”复合型工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为突出代表[7]。如表1所示,五校均设置工程法专业,并开设专业特色课程。此外,五校还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对该专业的设立及发展进行课题研究,发表相关论文介绍和完善工程法律人才的培养,并设立工程法学研究中心,与工程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②。
(三)基于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
从表2来看,工程法律人才立足行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摆脱现今法学教育“千校一面”的发展困境,因具复合背景而更具就业竞争力,得到社会各行业的日益重视。但鉴于目前研究有限,工程法学发展虽迅速但仍不充分,工程法律人才的现行培养不能满足毕业生自我期望、饱和社会需求及实际效果不明显。
综上所述,五校积极回应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同时具备法学理论和工程基础的法律人才,尝试将工程思维与法学教育相互融合,既体现法学教育创新的理念,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因此应对五校对工程法律人才的培养给予肯定,并总结有益经验改善不足,满足社会的切实需求。
二、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五校对工程法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创新探索和有益尝试,但从前述毕业生回访和社会各行业调研情况来看,现行工程法律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不足。
(一)工程法学学科发展不充分
近年来工程法学作为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但从国内整体上说,目前工程法学仅在五校得到确立发展,可知工程法学的学科建设涉及面较窄,而工程法律人才已得到各行业的日益重视,充分说明工程法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另外,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无工程法之实定法,而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的影响,如石亚西[8]、徐国良[9]等学者注重对建筑法规的研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法学的关注逐渐从教学转向理论研究,可见目前学界未对工程法学有充分认识,作为学科发展尚不充分。
(二)课程设置学科交叉融合不够
如表1所示,五校在工程法学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也各有侧重。本科阶段要学习16门法学核心课程的任务本就繁重,再加上工程课程,使得课程学习更加紧促,实践活动受时间限制不好过多开展。如前文毕业生反馈所学知识发挥实际效用不大,说明压缩的时间严重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能力的培养锻炼,最终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只关注法律制度问题,则会对实际问题认识不深刻。欲达到运用法学结合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需要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充分的实践积累。工程法学不是简单地将法学与工程课程叠加,而应是更具方向性与针对性地提升工程方面法律知识。
(三)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待改善
在目前工程法学特色课程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任课教师选取真实案例,鼓励学生参与分析案例的一般原理与特殊规定,研讨工程实务法律纠纷解决机制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10]。但是工程案例一般案件事实和法律关系复杂、案件证据众多,而工程法授课时间有限。或因时间受限,全案事实不全面、不清晰而影响思辨训练效果;但精细分析全案事实、较深进人案例真实情境,则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改善建议
当前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要求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结合点,就工程法律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来看,应进行以下改善。
(一)夯实工程法学学科的建设
学科建设是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应给予工程法学学科明确的定位。工程法学是涉及法学与土木、建筑等工程科技等多学科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明确工程法学不局限于《建筑法》的研究范围,工程法系指规范各项工程活动,调整工程关系的法规范总称,工程法学应以此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11]。其次,应横向从工程的专业类别、纵向从工程项目运作全寿命周期流程展开具体的研究,将规范建设工程具体活动的法律基本理论及制度流水化、具体化,从而真正构建工程法学体系,为工程法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提供学理基础。
(二)建立本硕贯穿的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法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工程法学旨在研究建设工程领域中的社会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总结经验预防和规避相似风险。既要考虑法理的完整性和建设工程的专业性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又要在具体教学中考虑两学科的充分交叉融合,本科阶段应以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为主,适当穿插工程基础知识,巧妙开设工程法学特色课程,而研究生阶段应进行方向性设置,表3可为工程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三)课程教学引入工程案例争点教学法
工程案例争点教学法具体指授课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并选择针对学生有思辨训练价值的工程实务典型案例,然后从中截取虽属片断,但清晰、完整的争点事实和法律适用争议,提前把所选择的案例片断事实和所涉的争议焦点介绍给学生们,要求学生以不同角色、不同角度参与案件研判,并借助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代表真实案例中的审判团、当事人进行当庭对质,聚焦火力对其证据、拟证事实、法理依据和论辩观点,其他同学以陪审团旁听案件使得情景再现。最后老师对案例情况进行讲解,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点评。
注 释:
①来自百度百科数据统计。
②同济大学官网:土木工程学院联合法学院共同打造“工程(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培养高级复合型土木工程师。
③来自公开资料汇总,数字代表开始招生年份。
④表中情况均为调研对象陈述。
⑤参考东南大学法学院官网:交通法学是在工程法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交通問题为导向而建立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
⑥引自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范水兰教授:长安大学结合自身公路交通学科优势,形成了以公路法学为主、独具特色的学科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杨.工程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留学生,2015(6).
[2]张马林.美国法学教育对中国工程法人才教育的启示[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6(3).
[3]夏尊文,陈建军,柳镭.工程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
[4]黄喆.工程法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之探讨——基于东南大学工程法教育之实践[J].法学教育研究,2017(1).
[5]周佑勇.高等法学教育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6]周佑勇.构建“交叉、团队与实务”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J].法学教育研究,2013(2).
[7]单平基.构建“双4+3”复合型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J].法学教育研究,2017(2).
[8]石亚西.关于建筑法学的教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4).
[9]徐国良.建筑法学:一门被遗忘的部门法学[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
[10]王新生,杜卫红,戴谋富.论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法课程中的运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11]周佑勇.工程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敏纯(1978—),女,汉族,博士,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法、环境法、经济法。
范婷(1994—),女,汉族,长沙理工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法。
(责任编辑:御夫)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715)及2018年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8SS2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