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对网络交往异化的哲学思考

2019-01-02铁锚

西部学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哲学

摘要:常见的网络交往异化表现有以下内容:面对铺天盖地的广阔信息,有的人会标新立异,做出充当黑客等出格行为;有的人沉迷网络游戏、小说等,终日无所事事;还有的人会因错误信息的诱导,甚至于影响他们的价值选择。建议:一,增强认识能力,在面对网络时才不至于迷失自我;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三,加强法律约束,使网络在合理合法范围内运行。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网络交往异化;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8-0043-03

信息化是当今互联网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它能够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从而切实提高人们信息使用的效率,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以更多的便利。因而,我们要充分重视信息化社会的良好发展。在这里面,网络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作为信息传播与使用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成绩就关乎着信息化社会建设的实效。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人都能正确使用网络交往。比如说,他们会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交流,既共享信息与资源,又清晰而完整地表达出代表方的立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很好地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实现与他人的友好交流。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并不是利用网络来实现交往,反而被网络牵着自己走。这就是网络交往异化的表现。笔者在下文中就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背景,详细解析对于网络交往异化的哲学思考。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述

社会是一个开放式的大环境,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其中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存在。这就是说,我们在社会中生活,都要跟其他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交往。关于交往,各个学科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概念范畴。就心理学来说,交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产生的那些接触、沟通等行为。就社会学来说,交往则指的是我们通过特定的交往行为方式,结成的一种特定化的社会联系[1]。而在哲学上,交往又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独有的相互往来关系。马克思交往理论,也是以此为概念界定的。

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行为活动。它作为中介存在,最终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就此,我们生活中所赖以依存的社会就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交往的对象不同,我们又可将之分为物质交往、文化交往、政治交往、思想交往等。纵观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与考验,沉淀着马克思理论认识进步的精华。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从意识觉醒以及概念界定两个方面去把握。起初,马克思只有交往意识上的觉醒。可以说,这时候他没有实际具体地去表述出何为交往。他创作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就可以视为这阶段他交往认知成果的代表。随后,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中,马克思严谨而准确地界定出了交往的概念。《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正式给马克思交往理论概念界定画下了句号。在这里,马克思多次提到了交往的内容。并且,他还细致地区分出了物质交往以及精神交往两个从属于交往的小类[2]。此外,在二者关系的研究中,马克思有力地说明了精神交往是以物質交往为基础的。马克思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说明了交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我们要及时关注社会形势变化,从而发展适宜化的交往。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类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劳动活动。通常情况下,劳动活动的任务量都比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而,它就属于集体化的活动类型。那么,人类在从事劳动活动的时候,普遍就会选用集体劳作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产生了。而且,这其中还暗含着人与自然的交往。这指的是人类通过劳动形式,从自然中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3]59。而同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人类共同完成的劳动活动,创造出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从而按照需求分配相应的份额。这种联系是可以复制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由人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现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网络交往已然成为人与人交往的主渠道。

其二,劳动异化会导致交往异化。马克思在表述交往理论的时候,首先对交往类型做出了区分。上文笔者已经提到,他把交往分为物质交往以及精神交往两类。并且,精神交往的产生还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而追根溯源,物质交往又是从劳动活动中得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活动的发展就会影响着物质交往的成效,并最终影响到精神交往发展的效果。劳动活动在发展中会出现异化的问题,因而,交往行为也会出现异化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提出了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内容。它们分别是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劳动过程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相异化[4]。

其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对于交往目的的界定。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就是交往形式本身的一种生产。这也就是说,当交往生产可以达成共产主义的时候,交往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满足生产力极大提高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交往也就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里,生产的发展也是为人的发展而服务的。当社会生产力水平高,物质财富非常充足的时候,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较少受到限制。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才有了十足的可能。马克思还曾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并且,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在实践中,我们要把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社会发展之中。那么,人与人之间就要借助交往,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网络交往异化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交往来说,他们不再局限于实地交往,而更多地应用打破这种限制的网络交往。这满足了他们的交往需求,丰富了他们的交往方式,也便利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当人们使用不当的时候,就会导致网络交往出现异化的情况。由此,网络交往的发展就不容乐观,它既违背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初心,同时也给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巨大阻力。

异化指的是客体跟主体之间形成对立,客体的力量就成为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去支配主体的活动。那么,网络交往异化就是受网络力量的牵引开展交往。比如说,有一部分人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也有一部分人则只愿意借助网络与人交流而完全拒绝实际交流,更有一部分人恨不得无时无刻不去浏览网络信息而终日无所事事。这都属于网络交往异化的内容范畴。在这里面,人的主动性都丧失无余,网络交往的主导性过于鲜明。在网络交往的实际调查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5]。比如说,一些自制力差的群体很容易深陷其中,像那些贪玩的青少年学生、身居闲职的工作人员、玩手机较多的闲杂人士很大一部分都是网络交往异化的代表。

马克思交往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因而,网络交往就是作为它的重要内容而存在的。网络交往异化当然也包括其中,但它是作为反面案例提出来的,所以,我们就要避免网络交往异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实中,网络交往异化现象较多,它是从以下几点影响人们正常交往的。首先,网络的信息众多,从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由此,一部分信息辨别能力差的人,就容易迷失在信息堆里。比如说,他们会非常痴迷一些网络技术,就会因“酷”、引人注目等思想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就像一些網络技术高超的人,去当黑客攻击他人或企业的网站,从而炫技炫耀。这就给其他人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造成了困扰[6]。其次,一部分人过于沉迷于网络,比如说,有的人喜欢网络消费而达到了一种病态,他们会极尽疯狂地购物,甚至于去贷款,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还有的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就像很多后进生,他们缺少学习的兴趣,却借此获得快感,这种表面化的成就更加剧了他们沉迷游戏的恶性发展。还有很多家长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还有不少人热衷于网络交往,由于隔着屏幕,仅凭话语,他们无法真正对屏幕后面的人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少人就会被欺骗,以至于造成财产、情感、甚至于人身安全的伤害。最后,不少人的信息筛选能力差,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很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当他们使用这些信息的时候,就会造成工作或学习的失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对于网络信息的恐慌,有的甚至于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

就此,我们看到,网络交往异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它使人们更多地依赖于网络,久而久之人们的思维能力就会变差,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先去借助网络搜集答案,这忽略了工作的独特性。当网络没有答案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恐慌。他们思考的点在于为何没有答案,而不是问题本身。还有,这也影响了他们语言沟通能力的良好发展。比如说,一部分人更愿意借助网络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观点等。对于正常的人际交流,他们则不甚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就会出现退化。这样,他们就更不愿意开口与人交流,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出现问题。而那些信息恐慌者,他们则会认为网络信息都不值得相信[7]。那么,他们在工作与学习中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种排斥的做法也不利于他们长久的发展。所以说,我们要科学而客观地去认识网络异化的问题,从而积极寻找方法去解决。这样,人们才能正确地运用网络交往,实现更好发展。

四、如何消除网络交往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阻碍了人们的正常发展,人们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表现,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首先,人们的认识能力发展不充分。这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对他们自身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考量。那么,他们就会更多地借助网络去解决问题,自身的主动性被极大的削减。其次,人们的主体意识被削弱,他们不是借助网络去创造幸福生活,而是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这样的话,他们就成为网络的附属品,网络交往自然质量低下,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最后,网络的环境非常复杂,它有着积极的方面,也有着混乱的内容。这部分混乱就很容易扰乱人们的辨别力,那么,网络交往也就呈现出了不少欺骗性、迷惑性。[8]

网络交往异化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可以在原因剖析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之道。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第一,我们要不断增强认识能力。这样,在面对强大的网络技术时,我们才不会迷失自我,也才会实现网络为我所用的目的。第二,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交往自然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限制。我们要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从而推动其良性发展,如此一来,网络交往就有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第三,我们还要加强法律约束,网络交往的发展就会更加合理合法,也就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慧娟,白宇.从理论视域到现实视域——论马克思的“世界”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裴士艳.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对网络交往异化的哲学思考[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9(8).

[5]杨洋,严佳.网络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6]朝霞,徐云.网络异化与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

[7]王婷婷.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8]谢世良.从交往异化视角论述马克思劳动异化的第四个规定——重读《穆勒评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作者简介:铁锚(1973—),男,满族,中央美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菱的哲学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