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经典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对策

2019-01-02张了心周维

文教资料 2019年30期
关键词:新媒体

张了心 周维

摘    要: 本文在长沙部分高校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出大学生传承经典文化存在认知片面、参与形式单一和参与情况不理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碎片化和经典化融合和新媒体形式与经典文化相结合,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经典文化的新形式,拓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经典文化的空间、参与度和便捷性。

关键词: 新媒体    经典文化    湖南部分高校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经典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出台了《完善经典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实施经典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重视经典文化教育。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推动和促进了经典文化在高校的传承。

本文以长沙部分高校为例,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经典文化的认知情况、参与形式与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从总体情况看,大学生对经典文化是很重视和推崇的,但是仍然存在对经典文化的认识片面、参与形式单一和参与情况不太理想等問题。传承经典文化,必须全面认识这些问题,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经典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认知片面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经典文化认知情况主要从态度、了解程度和原因方面展开调查。从大学生对传承经典文化的态度看,在被调查的长沙高校200名大学生中,70%的学生都认为很有必要传承经典文化的责任。当问到经典文化对于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什么作用时,58%的学生表示是有很大作用的,34%的学生认为有较大作用的,有6%的学生认为有一点作用,仅有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作用和不清楚。可见多数学生都有传承经典文化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大学生对于新媒体时代经典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的态度看,表示比较乐观的占62.5%,认为不乐观甚至很悲观的占10.5%,只有27%的学生选择很乐观。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时代经典文化传承的未来发展并不太看好,甚至比较淡漠。

(二)参与形式单一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经典文化的参与形式主要从了解渠道、学校利用新媒体传承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查。

一方面是对经典文化了解的渠道。经调查显示,81.5%的学生是通过互联网、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新媒体,64%的学生是通过就读相关专业或者选修相关课程,有79%的学生是通过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37%的学生参加过有关经典文化的活动和竞赛。这说明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此外,在学校利用新媒体传承形式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学校设置了网课和举办了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如诗朗诵、剪纸比赛、书法展览等,少部分学生表示有微信公众号、电子书刊和vlog等形式。由此可见,学校是非常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宣传形式多种多样,但正如学生所反映的,内容不够深入,过于注重形式,并且形式不够新颖,没有吸引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会经典文化的奥妙。

(三)参与情况不理想

大学生参与新媒体传承经典文化活动的情况从使用新媒体传承经典文化的时间、学校活动参与情况、新媒体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在大学生使用新媒体传承经典文化的时间方面,20.5%的学生每天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上,47%的学生在1小时—2小时,32.5%的学生在1小时以下。对于用零碎时间来记古诗词或看有关经典文化的视频和文章这种方式,19%的学生表示不适合,自制力太弱,忍不住玩手机,弊大于利;55%的学生觉得还好,闲的时候可以打发时间,也不用特意去图书馆,很方便;25.5%的学生认为这比看书好,利用了碎片时间,网络资源也丰富。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是支持用新媒体传承经典文化的,觉得十分方便快捷,但缺乏自制力,难以全心投入经典文化中,容易被外界干扰,沉迷于娱乐消遣。

在新媒体活动参与情况方面,经调查研究发现,52%的学生曾经听过弘扬经典文化的电台节目、关注过弘扬经典文化的微博大V或公众号,但现在不关注了;13.5%的学生最近刚好有关注,但是不确定会关注多久;甚至7.5%的学生从来没有关注过这方面,以后大概也不会;仅有27%的学生现在就有,挺长一段时间了,觉得很有意思,学到了很多。这说明虽然大学生都明白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但没有和实际需求结合,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只是停留接受学习层面,没有主动学习和弘扬经典文化。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经典文化的策略

要在新媒体时代传承经典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文化传承的一大挑战。对于新媒体的应用,我们应牢牢结合经典文化传播的现状,做到取其利去其弊。

(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

在高校,新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为师生表达、交流、互动、参与提供更好的平台,但传统媒体有独特的优势。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传统媒体只有借助新媒体才能扩大其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只有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深度内涵,新媒体才能丰富内容,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方面,经典文化传承不再局限于线下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网络课程,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通常包括网上备课、课件制作、内容讲解、在线讨论、课程作业、教学笔记、网上测试、教学评估等多种教学服务,几乎涵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网络平台,所有对经典文化感兴趣的学习者都将通过对话和讨论进行沟通,实现师生互动,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

另一方面,创新传承经典文化的形式。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内容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有文字图片,太单调,吸引力不强,新媒体的应用有着音频、动态图片、视频等多样形式。面对同样的信息,大学生更乐于接收信息容量大、娱乐性强的信息。因此,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不仅可以利用校刊和广播进行文化传承,还可以利用移动报纸、电子杂志、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这样,结合各自的优势继承文化,可以提高时代性和综合性。

(二)碎片化与经典化融合

当今阅读方式已带有碎片化倾向,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能安静阅读的时间不长。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人均年阅读量的增长,其中移动阅读占很大比例。在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的是经典化意识和创作动力的缺失,因此碎片化阅读不能取代长篇阅读。阅读不能总是“浏览”,还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仔细阅读和咀嚼,伴随思考。最理想的阅读,是碎片化阅读与经典化阅读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一是推荐书目,专题导读。首先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大学生推荐经典阅读书目,并对经典阅读进行详细介绍,为大学生提供阅读对象,界定阅读范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通过门户网站,以动态幻灯片的形式,給学生推荐《道德经》《楚辞》《古文观止》和《资治通鉴》等四十余部国学经典书目,对每一本经典书目进行内容简介,不同校区的馆藏位置及简要导读。此外,还对莫言系列小说做专题导读。湖南省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湖南图书馆”不定期地给微信用户提供经典阅读书目。如《万历十五年》《青铜时代》《瓦尔登湖》等经典书目,每本书都配有图片、内容介绍、书虫推荐和豆瓣评分。除推荐书目和导读外,“湖南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在微信文章中添加二维码,让读者在线扫描二维码阅读推荐的经典书目。同时,微信公众号运营商还可在线与读者互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目。

二是经典文本多媒体连载。由于课业繁重,大学生平时可能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下载音频APP阅读和收听连载的经典文本。如林海个人微信公众号“林海读资治通鉴”每天通过微信发布一段《资治通鉴》原文和翻译及个人阅读笔记,这样读者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每天花5分钟—10分钟阅读完整的经典作品。读者可以通过“喜马拉雅”将经典原文以朗诵或诵读加配乐的形式进行系列传播,让读者在不断阅读和聆听过程中,反复咀嚼经典原文,达到与传统阅读相同或相似的阅读效果。

(三)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用现代教学方法激活经典文化课堂教学。在经典文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媒体技术,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强学生的互动参与性。针对经典文化的具体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相关资源并进行讨论。例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文化节目,引起大众对经典的关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这些节目,引导他们思考电视节目是如何继承经典文化的。更重要的是,经典文化的教学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使学生认识到经典文化的当代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微博上的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品德与才能的平衡及孝道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如果找到经典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和契合点,经典文化便不再是枯燥无聊的死知识,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他们对经典文化的学习便会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课堂主人翁意识,使经典文化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变得有趣生动。

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资源,拓展经典文化教育的渠道。如注册“经典文化”微信公众号,建立在线“虚拟课堂”,将经典文化的相关链接和资源以“微教室”的形式发送到教学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反馈和互动。此外,还可以开展诗歌朗诵节、戏曲节、班级辩论赛、汉服活动展示等与经典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放松娱乐、锻炼能力的同时,领略经典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并自觉担负起传承、弘扬经典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凡,宋金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融合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8-319.

[2]苏晓岩,孟璐,高晓晴,孟庆阳.大学生经典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J].视听,2018(19):226-227.

[3]王睿.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影响研究——以安徽省高校为例[D].合肥:安徽工业大学,2016:27-32.

[4]殷乐.新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承: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8):119-123.

[5]赵喜婧.新媒体时代经典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播现状与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53-54.

项目名称: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调查与实践研究——以长沙市为例》。项目编号:201611538005。课题组其他成员:何垠、张征宇、何维、蒋敏辉。

指导老师:王叶青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