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诗人张正见的诗歌体式
2019-01-02王婷
王婷
摘 要: 本文以陈代诗人张正见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分析方法,对照永明体避免“四声八病”的要求及近体诗在句式、押韵、对仗等方面的特点,对张正见现存的诗歌进行考察,发现其诗歌带有从永明体向近体诗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關键词: 张正见 诗歌体式 永明体
何谓诗歌体式?葛晓音教授的《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一书提到,古人对诗歌“体”“式”已有讨论,比如在唐人题诗中可见某些以作家和时代冠名的“体”,包括声律的因素,如“小庾体”“永明体”等;《文镜秘府论》“南卷·文体”说“人心不同,文体各异”,“论文意”篇说“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体”是人心、取境、格调、声律等多种因素形成的特定风貌;皎然《诗式》的内容涉及声律、作法、风格、审美标准等许多方面,以“式”为书名,取自唐代刑律类文书常用的“式”字样,“式”有供人取法的意思。诗歌体式指的是诗歌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的体裁样式,是关于诗歌的篇法、句法、对偶、声韵等方面的创作要求。按不同的标准,诗歌的体式有古体与近体之分;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之分;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分;有对仗与不对仗之分等。总的来说,诗歌的体式研究可以从诗歌的声韵、句式、对仗等方面入手。
诗歌体式从永明体发展到近体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时期的诗歌带有过渡性特征,即既有永明体的特征又有近体诗的特征。“从声律来看,永明新体是近体出现的开始”[1]。永明体关于声律的要求推动了五言诗的律化,逐步发展为近体诗。陈代诗人将声律说和梁代盛行的宫体诗融合进行创作,使诗歌的体式发展向唐代近体诗更进一步。
张正见(528?—576?),字见赜,南朝陈代人。《陈书》记载:“幼好学,有清才。梁简文在东宫,正见年十三,献颂,简文甚赞赏之。”[2]张正见擅长诗文创作,是陈代留存作品较多的一位诗人,现有文献记载他有90多首诗。王世贞《艺苑卮言》道“张正见律法已严于四杰,特作一二拗语为六朝耳”[3];《古诗评选》道“徐孝穆、张见赜健笔标举,古诗尽、近体成矣”[4]。上述,前人已注意到了张正见的诗歌格律化的特点,循着前人足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张正见诗歌的体式,探察张正见诗歌是否带有从永明体向近体诗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一、四声八病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以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皆异,两句之中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5]。四声指声调,包括平、上、去、入四声。八病指五言诗创作中的一些避忌,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
笔者对张正见五言诗的八病犯病进行了统计,以张正见五言诗所有联数(456联)为基数,犯病联数为分数,统计犯病率,结果如下:
从上面统计数据可知,张正见的诗歌除了“旁纽”之病犯病达到了40%,其余犯病均在13%以下,更有“上尾”“蜂腰”“大韵”“正纽”之病犯病在3.5%以下。
张正见的诗歌除了“旁纽”之病,其他犯病都少,基本遵循永明体避免四声八病的要求。张正见诗歌犯“旁纽”之病数量接近一半,从这一点看,张正见的诗歌在摆脱四声八病中一些不合理的约束,近体诗的格律并未对诗句的声母做出规范。
二、句式
诗歌句式多样,常见的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诗歌句式的发展过程是极为漫长的,汉魏南北朝时,以五言诗盛行,不过这时期诗歌篇幅长短完全是自由的,“建安以降,则或衍为长篇,或缩为短制,篇幅的长短相差比较大,隐然已有长短两种篇制的区别。八句、十句、十二句都是比较小的篇幅”[6]。永明以后,五言诗中以八句、十句、十二句居多。到了梁代和陈代,五言诗以八句为主,可以说,近体诗的五律篇制在这一时期大致形成了。
张正见的诗歌现存96首,除去两首残诗,对剩下的94首诗的句式统计后发现:张正见的五言诗有89首,数量最多,约占全部诗歌的95%,这些五言诗中有约71%是五言四句诗和五言八句诗。张正见的五言诗创作正是近体五律篇制确立过程中的积极实践。
王力的《汉语诗律学》指出近体诗律句的基本句式有“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四种。张正见的五言四句、八句诗歌一共有64首,诗句共504句,笔者以这四种句式为参考标准考察张正见诗句入律情况,统计出这四种句式的句数分别为90、85、81、74,共计330句,占总句数的65.48%。可见,张正见的严格律句占比较高,他的诗歌不经意间显示了当时诗歌创作向近体格律诗发展的趋势。
三、律联
近体诗严格的律句联有以下四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7]张正见诗歌五言四句、八句诗共有252联,参照近体诗严格律联,张正见诗歌中的律联统计结果如下:
张正见诗歌的律句联共有88联,占了近35%的比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依照近体诗的粘对要求作统计,张正见有总共有25首诗出现全对,总共出现44次失对,为整体作品中的19%;上下联需粘处共252处,共178处失粘,为整体作品中的45%,可见张正见诗的失粘比较普遍。然而,张正见有7首诗符合律诗平仄要求且没有失粘,有4首诗既没有失粘又没有失对。他的诗虽然仍有大部分失对和失粘,但已经既避免失对又避免失粘的诗句虽然很少,却显示了近体诗形成中粘对问题早期的萌芽特征。
四、押韵
关于张正见诗歌的押韵问题,主要根据五言四句、八句式诗进行统计分析。张正见五言四句、五言八句式诗共有64首,以广韵和平水韵为依据,共有57首诗押平声韵,约占89.06%;共有6首诗押仄韵,约占9.38%。张正见用平声韵的诗歌在所有诗歌作品中的比率大约为90%,近体诗要求押平声韵,可见张正见诗歌押韵已经接近近体诗的押韵要求。
五、对仗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将诗歌的对仗种类分为十一类二十八门。这里以王力的分类标准为依据,对张正见诗歌中的对仗情况进行考察,结果如下:
可见,张正见的诗歌对仗门类多,涉及面广,能够对应近体诗对仗门类。另外,经统计,张正见所著五言八句诗中,有1篇颔联对仗,1篇四联整体对仗,11篇首、颔、颈联均对仗,49篇颔、颈联均对仗。近体诗的格律规则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张正见的五言八句诗除了一首没有中间两联对仗外,其余都对仗,可见张正见的诗歌在对仗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体现了近体格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须对仗的规则。
上述采用了量化分析的方法,对张正见诗歌的犯病率、句式、押韵、对仗等诗歌体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中考察到:张正见诗歌基本遵循了永明体避免四声八病的要求,除旁纽之病犯病较多,其余声病犯病率低;诗歌句式以五言八句为主,在平仄,律联及黏对方面已经显示了近体诗的萌芽;五言诗多押平声韵,较以往诗人有所增加,显示了近体诗押平声韵的特征;最后,五言诗绝大多数都体现了格律诗要求对仗工整的特点。说明张正见诗歌的体式已经接近近体诗格律的特点,体现了永明体向近体诗的过渡。如:
游人及丘壑,秋气满平皋。路积康成带,门疏仲蔚蒿。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明云气画,天静鸟飞高。自有东篱菊,还持泛浊醪。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秋晚还彭泽诗》
以上这首诗已经能做到平仄相对,既不失粘又不失对,每一句诗都能入律,在对仗方面,中间两联能够做到基本工整。总而言之,张正见的诗歌既带有永明体的特征,又出现了近体诗的一些特征,体现了诗歌律化过程的必經之路。
参考文献:
[1]葛晓音.先秦魏晋南北朝诗歌体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23.
[2]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241.
[3]王世贞.艺苑卮言[M].北京:中国书店,1952:157.
[4]王夫之,李中华,李利明,校.古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2.
[5]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6:282.
[6]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
[7]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