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匠心依旧
2019-01-02钱珵
钱珵
【摘要】“互联网+”的科技风潮席卷下的传统学校教育正面临着种种困惑、质疑与挑战。如何革新理念,改变方法,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顺应社会进步的需求,是每一位教育从业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文章分别从学生、教师、课堂角度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并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提出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与实施。
【关键词】互联网+;未来教育;初中化学
现代社会已经快速地步入了网络信息化科技时代,传统行业正在被科技所革新。在社会、家长在为“未来的孩子能做什么”而焦虑的时候,身为教师,更需思考:我们能教孩子们些什么,才能让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我们要怎样与时俱进地更新自我,才能不被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所淘汰。
智慧校园里的智慧课堂,绝不能仅仅是借助先进硬件设备外壳照宣传统教学内容。若只是设备更新换代,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跟不上,怕是连智能都谈不上,更莫要说是智慧。
正如马云所说:“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仅仅进行记、背、算这些方法的教授。那么未来,我们和孩子们都可能会被淘汰。”什么是人类做得到而机器做不到的?想明白这些,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和教师。
智慧课堂的“智”不仅在于设备的智能化,而且是教师的才智、学生的启智;智慧课堂的“慧”在于教师的慧眼,更在于学生的慧心。
一、知否,启智未来少年
对于面向未来的孩子,以下几方面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位要素,人们之所以向往星空、探索大地、思考宇宙万物的规律,都是源自于人类的好奇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伟大的文化瑰宝也多半出自能够保有好奇心的创造者们。
独立思考能力。智力品质的另一要素便是独立思考的能。 “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笔终生财富。”[1]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需的一切资讯几乎都能在互联网上唾手可得,但若长期依赖于此,人类将蜕化成了无法独立思考的咸鱼。
创造力。民族经济发展的核心以及进步的灵魂,就是人类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古语曰:“师逸而功倍。”如今,布鲁姆教育目標分类法将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从“评价”调整为了“创造”。学生不能只做知识的“复读机”,而要去探究和创新知识。
社会情感与同理心。我们是在培育一个个立体饱满鲜活的人,而不是流水线上冷漠的机器。面向未来的孩子,不仅需要具有智商和情商,而且需要有社会情感与同理心。这是人所不同于芯片的地方。一个人唯有人性健全,才能够真正幸福和优秀,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能真正地和谐。
二、知否,成就多元能师
在巨大的教育变革中,教师是最大的受挑战者。若希望学生具有优秀素质,教师首先自身要学为人师,敢于思维创新。行为世范,乐于自我提升,并且不断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面向未来的教师应适应具备更多的新角色。
心灵塑造师。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未来教师的工作更应该回归到“人的工作”,沟通交流,陪伴成长,使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实践设计师。教师的身份不能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成为教学方式的设计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将已有知识与社会、学生个体经验结合起来,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智能协作师。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AI等新兴科技协同合作,不断提升自我,并向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向未来的窗户。
塑造灵魂,引领人生,才是未来教师最终的使命。
三、知否,生慧初化课堂
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以面向未来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思维水平的提升。迅猛发展的科技不应成为我们的恐惧与阻碍,而应为我们所用。在此,笔者对网络智能时代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整合下的情境创设
教育需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孩子继续想下去,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进行自学,主动去探索、发现学科中的知识。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获取新鲜的资讯,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将资源变成可沉浸的情景,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播种兴趣的萌芽。
例如在介绍“粗盐提纯”实验操作时,可以联系电视剧《唐砖》片段。剧中主人公穿越回唐朝,展示粗盐提纯(那时人们还未掌握该技术),从而获得朝廷青睐。顺势引导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电视剧《活色生香》中,男女主人公在配制溶液、熄灭酒精灯时操作不当。经典剧照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在“溶解度”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创设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PK的情境,设计三组评委分别忽略温度、水量、是否饱和状态等因素,让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设计
不同于网络搜索或学习软件单调的知识点陈列,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与课程需要,设计出阶梯式的、具有启发性的任务单。将琐碎的知识点串连成线,编织成面,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的思维模型,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先进的科技技术可以成为我们课堂的好助手。
例如在“水的净化”这节课中,可以围绕“如何将一杯浑浊的水净化”设置问题:首先,如何去除不溶性杂质;其次,如何去除颜色异味;再次,看上去澄清透明的水是否纯净(如何去除可溶性杂质)。此外,还可在其基础上设置联系实际的探究任务:第一,自来水是怎么来的?第二,如何自制简易净水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学习任务,例如通过拍照、实时投屏技术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基于实验的探究式教学
化学课程在初中阶段虽只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但作为一门启蒙学科,初中化学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化学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實验以及辅助科技手段,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例如设计“暖宝宝的原理”“食品干燥剂的成分”“自热米饭的秘密”“发酵粉的组成”等生活化探究主题,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搜集资料,借助手机记录拍摄探究过程,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果展示,在兴致盎然的探索中体会化学研究的方法与思想。
教师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动画模拟来展示化学微观原理,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四)优化终身学习观念下的学习方法
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学习习惯、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甚至,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比单纯地追求分数更有意义,创新和应用才是知识的最终使命。
正如怀特海所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能够浸润身心的,能使智力活动形成一种习惯,更能使生活方式充满学问和想象力。学习更不应仅局限于课堂,生活处处皆学问[2]。而新概念“泛在教育”给我们了启发:教育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格局被打破。教师可借助应用软件推送有关化学的知识趣闻、科学前沿;可以录播或直播在线课程;可以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的现状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可以运用网络及软件建立自己的错题库;可以借助模拟软件探索化学实验。
(五)润物无声中正能量的引领
“三观”是人类的基本价值,“三观”正确的人生活更积极,其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也都会明显提升。学生作为社会、国家的一个个体,是社会与国家的一个基本单位,因此,每个学生要承担相应的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责任感是道德情怀的一种体现,也是人类素养的一种外在表达。社会中不同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同,不但会影响到个体的实践、信念、理想等,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以及民族的前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老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爱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
如在“自然界的水”这节课时,明确节约用水的意义,并引申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改造与保护的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学以致用的意识。又如在学习石灰石有关内容时,联系古诗“石灰吟”中的“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分别对应有关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三个化学反应,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体会作者高洁的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综合提高多方面的素质,更好地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要。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因你而变,为你不变。变的是教育教学的方式,不变的是为教育为学生的初心。
师心,应有诗心,也应有匠心。怀揣美好的教育理想,始终记得为了什么而出发,执着而笃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向美而生,让美成真。
探索有益虽不易。让教师成为更好的教师,让孩子成为更好的孩子,一切都是更好的模样。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