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背景下“问题学生”心理干预的案例分析

2019-01-02徐凯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心理干预小组合作

徐凯

【摘要】新一轮课改要求小组合作,推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部分小组出现“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由于拉低组分受到组内成员的指责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研究结合班级的真实案例,采用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發掘案例中“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问题学生”建立信任,制订方案,矫正“问题学生”的习惯,实现小组合作中对“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组合作;问题学生;德育;心理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具有团体意识的人,这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三元交互决定论提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学习极大地影响到个人的品德品行和个人的社会化发展[1]。追踪初中生的社会环境发现,初中生在校主体性的发挥受教师的引导和小组间竞争的影响。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我班积极推进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将小组成员与小组利益捆绑,借此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规范学生行为。但在推进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他们极大影响小组一周内的总成绩,这引起小组其他成员的不满并有向“小组暴力”[2]发展趋势,不利于该类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最近,班中一男生因一周内给小组扣去十分,引起小组其他成员言语上的攻击。笔者发现后及时制止,并对该男生开展了心理疏导。

二、干预方案的设计

(一)个案情况

该男生来自单亲家庭,经过两次父母离异,现跟着母亲但独自居住(他和母亲分住不同的住房)。家长会由该生小姨参与,该生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良(上课说话,迟到等)。

(二)案例事件

在最近一星期各组的综合表现中,该生所在小组落到最后,其中有十分是由该男生造成的。放学后,该组成员与该生发生了言语冲突,该生情绪激动,哭出声来。

(三)操作步骤

1.倾听。该男生情绪较为激动,笔者先让他发泄内心情绪,让该生感觉到被老师接纳,初步建立相互的信任感。

2.换位思考。该生长期受到冷落和忽视,不愿意向其他人吐露真实想法,因此笔者尝试站在该生角度说话,并寻找小组合作中其他组员的错误,细化到什么时间段谁给小组扣分(密切关注该名男生的表情变化),寻找沟通契机。

3.了解事情原委,热情关注。了解该生本周每次扣分的原因以及这次冲突事件发生的经过,寻找解决方案的线索和依据。

4.持续跟进阶段。与该生共同制定约定,并对约定内容予以监督、评价与反馈。

5.评价反馈阶段。及时评价和反馈,做出提醒,矫正该生的不良习惯。

(四)注意事项

约定内容需具有可操作性;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重视,愿意坚持矫正不良习惯;冲突发生时不急于说教,而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获得学生的信任。

三、实施过程

(一)预备阶段

调查了解个案的背景情况。从该生和班级学生话语中全面了解本次冲突的整个过程,并让该名男生说出这个星期里每次给小组扣分时自己的感受。然后约谈该生小姨,了解到该生以五年级为节点,之前表现较好,之后学习下滑。

(二)自我认识阶段

再次约谈该生并讲述大学期间笔者寝室室友的案例,室友的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学期末寝室的评优,讲述后反问该生的感受。当该生产生了共鸣后,暗示他现在也成为这样的人,此时该生给了自己一个耳光。笔者借此顺势引导该生制订方案,并让该生写下现在的自己有哪些不合适的举动。

(三)约定商谈阶段

和该生共同寻找一周内让小组成员讨厌的事情:迟到;上课说话和插嘴;卫生。商定后学生的目标行为包括:上课迟到(每天);上课说话(每天);插嘴(每天);座位垃圾(每天);卷面脏乱(每天)。

上述目标行为分为影响他人和非影响他人两大类。该生做出以下行为归类:迟到、座位垃圾、卷面脏乱属于非影响他人行为;上课说话、插嘴属于影响他人行为。通过归类发现,该生不能清晰定位自身行为。故笔者以上学迟到为例:“当班中其他的同学已经拿起课本进行晨读,你背着书包急匆匆地走进了教室,此时班中晨读的声音减轻了一大半,尤其是你的组员更是把目光看向你,你说迟到只是你迟到了而已吗?”然后引导该生重新界定:迟到、座位垃圾、卷面脏乱、上课说话、插嘴都属于影响他人行为。此时发现该生对自身的行为定位准确,建立表1。

(四)跟踪反馈阶段

每天放学后教师和学生对前几天的行为进行累积性统计并出示统计结果。同时针对每天的反馈进行小结,如:“今天你一次都没插嘴,老师为你感到欣慰,周围同学越来越喜欢你了。”未达标则反馈具体表现和不良后果。

(五)周期性总结

三个星期后对第一阶段的实施做出评价,包括自评和他评,言明进步和退步情况,并商定下一阶段的矫正方案。自评包括对目标行为之前频次和现在频次的统计,并备注是否达标。实现预先行为,制定下一阶段目标;未能达标则采用原表。

四、总结与建议

(一)全面了解个案信息是制订与实施方案的前提

问题的出现受多个因素影响,教师应避免妄下结论。从个案本身以及相关人物事件中捕捉信息才能全面地了解个案,并根据个案信息采取措施。

(二)心理疏通胜于说教

“问题学生”夹带心理问题,受家庭、同伴等因素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学生接纳并愿意聆听是德育的前提,单一理论教育极易引起学生反感。故可用类似事件旁敲侧击,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接纳,产生共情后再制订矫正方案。

(三)及时反馈

对该方案进行跟踪与评价会增强学生继续克服不良习惯的勇气和信心。

(四)加大“个别关注”的力度

小组合作中的相互合作监督培养了学生自律意识和集体观念。但面对小组合作中的“问题学生”,班主任需要加强关注和教育,肯定这类学生的信心和价值,并为他们提供方向和指引。

【参考文献】

[1]邱绪帅.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初中生德育中的应用[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2]龙雨.初中校园暴力问题的德育思考——以延安市初中为例[D].延安:延安大学,2017.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心理干预小组合作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作文评改“五步曲”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