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思兮

2019-01-02王军

美文 2019年23期
关键词:张衡楚辞屈原

王军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译作白话文,可以是:

丈夫服役去了前方,不知日子多么久长。什么时候才能回乡?鸡儿已经进了树窝,夕阳西下暮色茫茫,牛羊成群下了山岗。丈夫服役还在远方,教我如何不去怀想!

丈夫出门前线打仗,不知多久岁月悠长。什么时候欢聚一堂?鸡儿栖息上了土桩,日落西山夜色茫茫,牛羊归来入圈繁忙。丈夫服役还在远方,愿无饥渴早日还乡!

《诗经》,古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国诗词的根。《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以音乐名称用到文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曲式、曲调。“雅”,是正,当时的普通话、官话,称“雅言”。“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乐。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先民的生活,周初文、武、成、康四王时代的作品,是“正经”,之后的作品是“变经”。周南、召南是“正风”,其他十三国风是“变风”。“王”,指东周洛邑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据朱熹解释,东周王室已卑,与诸侯无异,故其诗不称“雅”,而称“风”,但因仍保持王号,所以不称“周风”,而称“王风”。

周初分封大小诸侯国1800个,到春秋时期只剩下三十几个,可见兼并之烈,亦可见出统一的趋势。战乱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中华民族天生是诗的民族,虽战乱不断,而吟诵亦不断。本诗就是女性或从女性视角所吟诵的一首诗。

《诗经》时代是人类的农业文明时期。先民不滿荒野和洞穴,才有了建筑文明;不满狩猎和采集,才有了农业文明。黄昏最能触发人们的思绪。先民不满大自然的黑夜,才有了烛光,这是对星光和月光的补充,打破了时间对人的限制。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翼,牛羊归舍。这首诗借身边鸡牛羊起兴,写夕阳西下的依恋情绪,是对农村生活有着真切体会方能写出的。

农业文明时代,中国人眷恋土地,因为土地上有他们的庄稼、房屋和牛羊鸡。羊,秉性温顺,体现农业文明的个性。牛,作为宗庙的牺牲,到春秋时期已被用来耕田(《国语·晋语》:“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也相当早,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陕西半坡遗址中都发现了原鸡的遗骨。

羊牛下来,鸡栖于埘,都有时间,都有规律;君子于役,归期未卜,却没有时间,没有规律。这是第一个对比。

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夕阳西下,鸡儿进窝,成群的牛羊归圈,这和“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征程对比鲜明。这是第二个对比。

羊牛下来,亲人杳无消息。日之夕矣,还有希望,还有希翼。日之夕矣,希望破灭,又是一天。这是第三个对比。

维持家园和平,又需要残酷的战争。主妇心里也平静,思念也只是叮咛丈夫要注意日常饮食。日子一天天地过,思念一天天地长,但是真的哀而不怨。这是第四个对比。

春秋无义战,战争无休止。我们深深同情“于役”的君子,我们更深深同情居家的女诗人。

楚辞·九歌·少司命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这首诗译作白话文,可以是:

(迎神的群巫齐唱:)

秋天的泽兰啊细嫩香草,密密又麻麻啊阶前环绕。翠绿的叶子啊洁白小花,浓郁的芳香啊沁人肺腑。人人都有啊好的配偶,你又为谁啊牵挂追求?

(迎神的女巫独唱:)

秋天的兰草啊青翠茂盛,嫩绿的叶子啊紫色根茎。满堂上都是啊迎神美人,他唯独对我啊凝眸传情。进来没有说话啊出门也不告辞,乘着旋风高飞啊以云为旗。人世间的悲愁啊莫过于生生别离的忧伤,人世间的快乐啊莫过于相遇知音的惊喜。

(迎神的群巫齐唱:)

荷叶为衣啊蕙草为带,您来去匆匆啊车轻马快。日暮时歇息啊天宫郊外,此刻在云端啊把谁等待?

(饰为少司命的主巫独唱:)

想与你同游啊九天银河,有风吹来啊水面泛起微波。想与你一起啊洗沐天池,在日出之处把秀发晾干。盼望美人啊美人不来,我迎风高唱啊无限哀怨。

(迎神的群巫齐唱:)

孔雀毛制车盖啊翠鸟羽饰旗旌,一起登上九天啊手持彗星。高举着长剑啊拥抱着少女,惟独您最适合啊主宰美人的生命。

这首诗是《楚辞》中的一首,改编者屈原。《诗经》是盛开在黄河流域的仙花,《楚辞》则是有浓厚楚地色彩的奇葩。一般认为,《楚辞》与《诗经》的“周南”“召南”及“陈风”有渊源,但毕竟是一个大的飞跃和创造。

楚文化的主流同北方中原文化一样也是农耕文明,以稻作为主。“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南方多深山河泽,荆楚在山林中极为常见。远自商代,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诗经·商颂》:“维女荆楚,居国南方”)。

《楚辞》中的《九歌》是中国古代的乐曲名。《山海经》《左传》均说它是夏代乐歌,屈原在《天问》中也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取的神品。大约是夏朝的祭神乐歌,流传到楚地,演化成集体创作的民间祭歌,仍采用了古乐曲载歌载舞的形式。

楚地的音乐称为“楚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楚歌体”,就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如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九歌》。另一种是“骚体”,最重要的第一位作者也是屈原,代表作品是《离骚》。

屈原(公元前353年——前277年),生活在楚怀王在位的战国中期。楚怀王早期奋发图强,六国联合攻秦时曾被推为纵长。屈原主张“举贤荐能”,实行“法治”,欲使楚国富强,进而统一中国。楚怀王后期听信谗言,“怒而疏屈原”。屈原向楚怀王表明自己的正直忠诚,希冀再被任用。但是,楚怀王不知,楚人也不知。

当时,大臣被黜职或疏远后,一般都会另投明主,不一定留在自己的故国。比如,孔子在离开父母之邦鲁国的时候,“迟迟”而行(“已作迟迟君去鲁”),这就是爱国主义。当齐国不能用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学生们把米都洗好了,他不肯等把饭煮熟,接着淘米的水说走就走了(“接淅而行”)。

战国时期屈原的爱国主义比春秋时期孔子时代爱国主义更进了一步。屈原不被重用,甚至被放逐,也不愿离开故国,以至于沉江自杀。屈原坚持“美政”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屈原改编《少司命》,就是以自己为少司命,不着痕迹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放进去。

少司命在云端等待,也就是暗喻屈原盼望楚怀王这位“美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心事,最终一起“登九天兮抚彗星”,实现楚国富强、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

本诗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是迎神的群巫所唱。第一段借花草起兴,描述了迎神的场景,并对愁苦的少女发起追问。

第二段,是少女的独白,即人间美人中正在愁苦的那一位的告白,诉说自己的心事。这一段是全诗的精华。“目成”,以目相视传情,表示两心相悦。“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概括了一种人生的经验和复杂的感情。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和悲哀,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喜悦和欢乐。

第三段,借装束起兴,“荷衣蕙带”正如同《诗经》里的“绿衣黄里”。群巫看到少司命来得匆匆去得更快,又停留在云端不走似是把谁等待,于是发问。

第四段,在舞台上,扮饰少司命的男巫匆匆离开后实际并未退场,只是站在舞台的一侧高处。男巫回答,我在等待的人,就是“目成”之人,即正在愁苦的那個少女。这段里面的同游共沐,是少司命的企盼,也表现出男女相悦的爱慕之情。“九河”,天河,银河。一说,禹把黄河分为九股,称九河。一般认为这两句是《河伯》中的词句,后窜入本篇。

第五段,少女于是在群巫的注视下,乘坐孔雀毛制车盖翠鸟羽饰旗旌的车子,登上九天去和少司命相会。群巫对这种天人之和、人神相悦表示出衷心的赞美。“彗星”,俗称“扫帚星”,古人以为是妖星,会带来灾难。一说,能扫除邪秽。

从文学继承的角度看,《楚辞》的起源主要是江淮流域的楚歌。《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已失传的楚国高雅歌曲《涉江》《阳春》《白雪》及通俗歌曲《下里》《巴人》,共同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诗经是黄河流域北方原野的仙花,楚辞则是南方江汉流域的奇葩。《楚辞》中的“骚”体,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楚歌体”则以其“四+三”的节奏,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

秦汉之交流行的是楚歌体。荆轲、项羽脱口而出的《易水歌》《垓下歌》都是楚歌体,是万古长青、永不凋谢的英雄末路之花,其中的深情千年万载打动着后人。

四  愁  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这首诗译作白话文,可以是:

我思念的人啊在泰山,想追寻她小丘阻拦,转身东望泪水沾湿衣边。美人送我镶金佩刀,如何回赠美石玉雕。路途遥远徘徊不止,怎不叫我心中烦恼?

我思念的人啊在桂林,想追寻她河水幽深,转身南望泪水沾湿衣襟。美人送我玉石琴弦,如何回赠成双玉盘。路途遥远失意悲伤,怎不叫我心中怅惘?

我思念的人啊在汉阳,想追寻她山坡险长,转身西望泪水沾湿衣裳。美人送我貂皮短服,如何回赠明月宝珠。路途遥远失落踟蹰,怎不叫我心中委屈?

我思念的人啊在雁门,想追寻她雨雪纷纷,转身北望泪水沾湿佩巾。美人送我锦绣绸缎,如何回赠青玉几案。路途遥远哀叹连连,怎不叫我心中哀怨?

这首诗作者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38岁时为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地理、风雨、气候的观测等事宜,前后共13年。推测出一周天是365又1/4度,推算出圆周率为3.16强,还发明了指南车、能飞数里的木雕、观测日影的土圭、观测风向的候风仪,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地动仪,更是世界科学史上不朽的发明。

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在皇帝左右顾问应对。此时宦官专权,张衡难以直言,因而心中忧愤。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张衡离开京师洛阳赴河间(治所乐城,在今河北省献县东南),任河间王的相。

当时,诸侯王不管政务,政事由相来治理,相当于郡太守。张衡到任后,整治法度,打击豪强,使地方安定,争执不闻,政事耳目一新。他任河间相三年政绩卓著,但是对于整个时代,已经回天乏力,遂萌生归居田园善终其身的打算:“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归田赋》)

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张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顺帝不准,把张衡调回京师,升迁为尚书。次年,张衡去世,终年62岁。

这首诗表面写爱情,实则寓托了张衡的政治理想。太山、桂林,是古代圣王封禅、巡狩的地方;雁门、汉阳,是西北边疆要地。诗人所思四地代指所有地方。美人则是理想的化身,所有理想都为现实困难所阻挠而莫能如愿。生活的道路如此多艰,纵尽我所有的力量,又如何能实现我的理想呢?

诗中美人情意绵绵,将黄金佩刀、玉石琴弦、貂裘短服以及锦绣绸缎,赠与诗人作定情之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美人把最美好的东西送给诗人,诗人也要把最好的东西回报给她。虽然每次都受阻,却始终不倦,矢志不移,绝不停止努力,表现出一种无穷无尽的追求向往之情。

本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感情与句法的重复,都是《诗经》本色。“兮”的使用、美人的象喻和追寻的主题,又有《楚辞》的痕迹。此前的文学体式是大众化的,是在民间不知不觉形成的。而张衡天才地把楚歌体化成了七言诗。

正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张衡既有文学家的敏锐的直感,又有科学家的反省与理性,所以能把当时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五言诗是流行的新体裁)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二二三”节奏七言诗的初步轮廓。具体来说,张衡是把楚歌体七个字和五言诗的二三节奏结合起来,每首的第一句都是楚歌体,后面的句子隐然含有五言诗二三的节奏。

本诗是从楚歌体过渡到七言诗的一个桥梁,是第一篇典范化的七言诗,早在曹丕《燕歌行》半个世纪之前达到了它的水准,在中国诗歌史上非常值得注意。

猜你喜欢

张衡楚辞屈原
屈原之死
勤于笔耕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与地动仪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以《诗》释《骚》
诗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