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凉血调营法治疗急黄1例
2019-01-02李燚光指导老师付德才
李燚光 指导老师:付德才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科 (江苏 无锡,214000)
1 病史资料
王某某,男,46岁,因“间断乏力、纳差10余年,加重伴尿黄半月”入院。患者10年前开始时常感乏力、纳少,在外院查肝功能轻度损害,HBsAg阳性,考虑慢性乙型肝炎,入院前半月劳累后感乏力明显,纳食明显减少,有恶心,曾有多次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发热,尿黄加深,至外院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给予泮托拉唑、莫沙比利等抑酸护胃促进肠动力治疗,效果差,乏力加重,尿黄加深,上腹胀满不适,至我院就诊,刻下症见:乏力、纳差、腹胀、肝区胀满不适,肤黄、目黄、尿黄明显,大便色黄,无陶土样大便,食欲差,夜眠差。9月12日本院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 789.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 884.2 U/L,总胆红素(TBil)150.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97.1 μmol/L,白蛋白(Alb)38 g/L。彩超:肝内回声增粗,腹腔淋巴结肿大,胆囊壁水肿,脾略大,未见门脉高压。既往无“肝炎、伤寒、结核”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史。生长于当地,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工业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静脉毒瘾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家族无乙型肝炎家庭聚集史,无家族性遗传病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8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5/70 mmHg,神志清,精神可,面色略晦,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未见肝掌,可见蜘蛛痣,心率85次/min,律齐,心音正常,两肺呼吸音清,无啰音,腹平软,肝肋下1cm,剑突下3cm,质Ⅱ°,无压痛,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黄疸病(急黄),疫毒炽盛证;西医诊断: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 中医辨证思维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急黄病整个病程基本治法应包含:凉血解毒开窍,清热利湿,化湿通络,健脾养阴等。本例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多年,肝功能反复异常,伏邪日久,肝阴耗损,湿热瘀毒之邪炽盛发为急黄,患者发热,早期黄疸迅速加深,重用凉血解毒、清利湿热之品,黄疸以速降为顺。我们采用清营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茵陈蒿汤化裁),重用清热凉血解毒之品,清营凉血救阴,泻火解毒。
3 诊疗经过
患者9月15日入院,入院病情危重,予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胶囊、苦黄注射液、拉米夫定、奥美拉唑等保肝抗炎、利胆退黄、抗病毒、抑酸护胃等综合治疗,间断予白蛋白支持治疗,因经济原因未使用人工肝支持治疗。治疗1周后,乏力、恶心、呕吐症状加重,尿黄如浓茶水,患者病情加重,肝功能、凝血功能恶化。9月21日肝功能:ALT 377.2 U/L,AST 114.6 U/L,碱性磷酸酶(ALP) 97.3 U/L,GGT 87.5 U/L,TBil 553.7 μmol/L,DBil 346 μmol/L,Alb 31.9g/L,凝血酶原时间(PT) 21.6 s,INR 1.82。9月22日,请付德才主任医师会诊,首诊患者。症见:神疲,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呃逆,口干口苦,身黄、目黄、尿深黄,寐不安。体检:T 38.2℃,腹胀满,赤丝血缕,烦躁,可闻肝臭味,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数。中医治法予清热凉血解毒为主,清营解毒汤加减,方药:水牛角、丹皮、败酱草、蛇舌草、赤芍、金钱草、白茅根各30 g,生地、茵陈、紫草各20 g,白芍25 g,木香、栀子各10 g,生大黄9 g,柴胡6 g,甘草3 g,7剂,每剂水煎取汁150 ml,2次/d,1剂/d,口服。同时予中药汤剂高位保留灌肠,方药如下:大黄、赤芍各30 g,麸炒枳实、黄芩各10 g,芒硝、黄连各6 g,石菖蒲5 g,7剂,水煎取汁100 ml,高位保留灌肠,1次/d。9月29日二诊:患者症状较前相仿未有明显改善。继续予清热凉血解毒法治疗,原方改生大黄为6 g,14剂。停止高位保留灌肠。10月13日三诊,患者无明显肝臭,乏力好转,纳差,无恶心呕吐,口干,晨起口苦,尿色黄变淡,大便通畅,舌红,苔黄,脉弦。辅助检查:ALT 65.7 U/L、 AST 103.5 U/L、TBil 257.0 μmol/L,DBil 178.5 μmol/L,PT 18.5 s,INR 1.50。中医治法予清肝利湿,健脾通络,原方去水牛角,加丹参20 g、茯苓10 g、炒白术15 g,共7剂,继续口服。10月20日四诊,患者仍有乏力,无肝臭,无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好转,胁肋仍有胀满,尿色黄,大便通畅,舌红暗,苔薄黄,脉弦。辅助检查:ALT 50.6 U/L,AST 84.1 U/L,TBil 180.7 μmol/L,DBil 132.7 μmol/L,PT 16.1s,INR 1.32。中医治法予清营解毒,健脾理气为治则,组方赤芍40 g,北沙参、茯苓各30 g,白芍25 g,败酱草、生地、郁金、当归、白术各20 g,枳实、金钱草、川楝子各15 g,柴胡、木香各10 g,法半夏12 g,甘草5 g,7剂,继续口服。10月28日五诊,患者乏力,纳食少,尿黄变淡,夜眠差,入睡困难,夜间胁肋隐痛,舌质瘀斑。辅助检查:ALT 29.9 U/L、AST 51.6 U/L、TBil 100.7 μmol/L,PT 15.2 s,INR 1.32。中医治法:清营活血,健脾养阴。原方赤芍改20g,加丹参、酸枣仁各15g、麦冬20g、三棱、莪术各10g,共7剂。经治疗症状改善,复查肝功能:ALT 29.9 U/L,AST 51.6 U/L,TBil 109.7 μmol/L,DBil 76.1 μmol/L,Alb 37.3 g/L,PT 15.1 s,INR 1.21,PTA 75%,好转后出院。11月15日患者门诊六诊,患者诉偶有乏力,目干涩,纳食一般,下肢乏力,肝区隐痛,夜间明显,中医治疗予活血柔肝健脾治疗,予归芍复肝煎加减:赤芍30 g,田基黄、丹参、郁金各15 g,生黄芪、炒当归、白芍、木香、三棱、莪术、茯苓、炒白术各10 g,据症化裁,继续治疗1月左右,肝功能复常,症状消失,复查实验室指标均正常。
4 体会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又有天行疫病,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急黄特点:黄(肤黄、目黄、尿深黄)、短(发病时间短)、变(病情变化快、兼症多,病死率高)、红(舌质红、赤丝血缕、瘀点瘀斑、鼻衄、齿衄、便血等)、长(病情恢复时间长)。急黄辨治要点主要从四诊、生化学特征、病因等考量。首先四诊望诊多见神疲,神昏,烦躁,肤黄,目黄,尿深黄,赤丝血缕,皮肤瘀点瘀斑,皮肤疮疖、舌质红或绛、干,舌苔黄、腻、厚等症为主。闻诊常见伴有肝臭、口臭。问诊主要以患者的自我感觉症状为主,如乏力、纳差、厌油、感,口苦、口干、口粘感,以及问询患者病史病因及家族史等情况。切诊可见患者脉象多以弦、滑、数为主。其次生化学特征:一般急黄以凝血功能障碍(PTA<40%,INR>1.5)及TBil进行性升高(≥171μmol/L)为特点,大致可分为胆酶同步升高期(时间短1周内)、胆酶分离期(时间短1~2周)、胆酶同步下降期(时间短2周左右)、胆红素僵持期(时间长4~8周),根据不同时期四诊信息及生化学变化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治疗方案。最后要考虑病因的区别,对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急黄,治疗当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对药物引起的急黄,需考虑解毒祛邪;对酒精引起的急黄,侧重清胃火化痰湿。
急黄多因感受湿热瘀毒之邪,疫毒侵袭,或伏邪日久,肝阴耗损,气机不畅,脾气虚损,复受湿热兼夹。毒、热、湿蕴结于肝胆,湿热纠缠,邪热化火,疫毒内陷,伤阴耗营,疏泄失常,郁热熏蒸,胆汁失于常道,黄疸迅速加深,目黄、肤黄、小便黄。病理因素为毒、热、湿、瘀、虚。中医治法主要以清热凉血解毒开窍为主。尚未形成统一治疗共识。常用的加减方药有: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龙胆泻肝汤等。急黄中后期,此时湿热瘀胶着,正气略虚,当祛邪兼顾扶正,时间略长,兼证多,守方微调,防邪毒复炽,应采取清营解毒治疗的同时,兼顾健脾理气、通络、养阴等治疗。急黄稳定期,正气虚损明显,热毒渐消,湿邪未尽,应重视扶正,不忘祛邪,可采取活血柔肝,健脾兼顾利湿、清营治疗。我们认为急黄整个发病过程中,邪由气分入营分时间较短,部分热毒入血分出现耗血动血等血证,但邪在营分时间相对较长,既有热入营分表现,又有营阴不足表现,因此清营凉血,调补营阴占重要地位。在早期疫毒炽盛,当清营凉血,泻火解毒。急黄中后期清营解毒兼顾健脾理气、通络、养阴等。急黄稳定期,活血柔肝健脾兼顾利湿清营治疗。
对急黄病的治疗需要熟悉掌握中医及西医治疗方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包括人工肝的使用,肝移植的适应症等。对中医准确辨病辨证为急黄疫毒炽盛证的患者,应早期使用清热凉血调营法可取得较好疗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清热凉血调营法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节省费用。
孙凤霞教授点评“急黄”属于危急重症,病死率高,该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疗效,西药应用抗病毒药控制病因、抗炎保肝、对症支持治疗,中医根据辨证分阶段遣方用药,随着病情变化,处方适时调整,内服与中药灌肠联合应用,体现了对于危重患者中西医互补、多途径联合给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