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评《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探索》
2019-01-02白一淼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白一淼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老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老师的备课工作需要引入更多的现代化科技因素,如PPT、视频讲解、动画演示等,授课方式也从传统的课堂模式转向课外模式,如翻转课堂、慕课等。这些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意味着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更为关键的是,除了技术发展所导致的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之外,教学内容本身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之间的便利沟通,以及中国与世界不断地融入,各种国外的文化和思想更容易为学生们接触,甚至对他们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在信息接收途径和思维模式上的多元化。今天的学生更具个性化,个体之间更显差异化。这些也为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迫使从事思政教育的主体亟须探索创新。故此,由丁俊萍、佘双好主编的《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探索》(2017年03月出版)一书正是为回应上述多元化挑战而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具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夯实理论教育,为创新奠定基石
创新是通过广泛吸纳时代的新鲜要素,做到与时俱进。但是,创新不能一味追求新颖而忽略根本。故此,该书的第一个特色在于,它在系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之前,深入分析了理论教学在思政课教育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该书特别指出,思想政治课教育无论怎样创新模式、更新内容,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使其融入大学生的三观。这一点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更改。不仅如此,该书还围绕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理论教育,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等具体的理论教学问题展开分析,强调夯实理论教育是进行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该书如此重视理论教学,指明其决定性,说明它对于思政课教育原则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思政课教育理念的恒心坚守,将“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的精神切实贯彻进思政课创新之中。
二、丰富实践教学,探索分科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正确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该书全面而详细地探索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首先,从教学模式入手,该书分别讨论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反思型教学等模式对于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该书指出上述模式对于丰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论证它们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该书引用全国多所高校的实施案例,为切实落实这些模式提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的方式方法。其次,该书针对教育专业化和深入化的要求,提出对四门思政课进行分科教学。立足四门课程的特征,针对其教学重点、难点、目的,对教学体系、内容、效果评价等进行量身定做,以确保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该书能对思政课教育提出众多教学创新模式,说明该书在这方面的确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大量实验,反映了该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立足网络时代,助推思政教学创新
如前所述,思政课教育之所以要寻求创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带来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抓住网络这一“牛鼻子”,寻找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突破口显得极为关键。该书的第三个特色正在于紧扣网络教学,系统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政课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该书从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的冲突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思政课教育所面临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特别谈到MOOC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并针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作出策略回应;另一方面,该书围绕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来提高大学思政教育的质量,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展开全面讨论,具体涉及网络思政课的理念、手段和基层创新等问题,以犀利的眼光和精辟的评论指出了网络教学对于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