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
2019-01-02文_李喆
文_李 喆
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建设本身的优劣程度以及通过党的建设达到的党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程度。党的建设质量决定党的建设成效,关乎党的生命。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点、难点是明确党建质量标准,构建确保党的建设质量提高的法规制度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创新党建模式、方法和手段。当前亟须以质量为导向,在以下方面下大气力、着力提升,打造优质的党的建设质量工程。
一、明确党的建设质量的衡量标准
党的建设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高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总要求,后面的表述是在这一要求下达到的目的。这样看来,“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可作为党的建设质量是否提高的重要衡量标准。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明确了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对规律性的根本遵循。党的建设既是一项具体工作,也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范畴,必然有其自身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党的建设是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工作保驾护航的,要始终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发挥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定性作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使党的建设各项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更加科学,进而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把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了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对人民性的全面贯穿。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贯穿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始终,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一系列理论与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标准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取向。
“把党建设成为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彰显了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对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始终保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会腐蚀党的健康肌体,要求我们党必须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敢于自我加压、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质,也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把党建设成为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体现了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对风险和挑战的有效应对。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重大风险。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发表重要讲话,再一次指出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面对这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风险挑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斗争性体现了党对自身抵御风险能力的要求。经过风浪考验,中国共产党才会愈加坚强、愈加成熟。
“把党建设成为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表明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对政党形象的良好塑造。政党形象是政党自身精神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整体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也就是十九大报告所讲的“朝气蓬勃”,体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惧艰难险阻,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斗志。这样的政党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才能具有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才能为世界政党建设树立标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幸福美好的未来。
二、构建保障党的建设质量有效提高的法规制度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
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严格遵循和不断完善界定质量规范。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党的根本大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规来源于党章,又是党章的具体化。一个时期以来之所以出现政治意识淡化、基层党组织“三化”、一些党员干部“三不为”等党建质量不高的表现,归根到底就是缺乏“对标”意识,没有对照党章党规规范言行。因此,必须把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作为质量规范,切实维护党内法规的统一性、权威性,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供根本性、基本性、全面性、具体性的“高线”和“底线”。另外还需要补齐制度短板,为党建质量提高提供更加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
以党建质量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和狠抓不懈确保落实到位。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说到底是个责任问题。建立健全党的建设质量责任制有利于推动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职责分层传递、任务分级执行,上下联动、层层落实,并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矫正问题。要强化党建工作的领导责任、直接责任、主体责任,把强基固本的责任承担好、执行好;严格落实党组织设置、“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主题党日、党员组织关系和党费管理等党建基本制度规定,决不能简单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对落实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以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制定和推行实施判定绩效优劣。一是确定评价主体,可分为党组织自身评价、人民群众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党组织自身评价方面,实行党建工作专项巡视(巡察)、定期督查检查和述职评议考核,强化问题导向,推动责任落实;人民群众评价方面,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认可不认可作为党建工作的最高要求和标准;第三方评价方面,如组织专家评估小组,设立若干评价指标,赋以相应的分值,根据评估对象的党建工作实际进行评分。二是设定评价指标。一方面明确共性指标,把党章党规的总体性、宏观性标准量化、细化、具体化;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领域的党建实际设定类别性指标,分类别具体指导、分领域统筹推进。三是明确评价导向。把对党建工作方式、手段、途径、过程、程序的评估变为对党建工作质量和实效的评价,构建“质量导向型”党建工作评价体系,避免党建质量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形式化、程式化、过程化现象。
三、以党建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注重党的建设的系统性,凸显放大效应。党的建设的主体是党组织、党员,此外还涉及群众。提高党建质量要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耦合。就党组织而言,要注重政治功能的强化,并将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有机结合。就党员而言,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干事创业良好状态。就党组织和党员之间而言,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对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进行关爱帮扶;党员要服从党组织的命令和安排,同时对党组织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就党组织、党员和群众而言,党组织要承担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党员要突出带头和引领作用,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群众要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同时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另外,要整合党建资源,使制度资源、组织资源和活动资源最优化,更好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
构建互联网+党建新格局,彰显时代特质。互联网具有的时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建工作,促进新时代党建工作朝着智能化、便捷化、直观化发展。建立规范科学的大数据数字模型,对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数据抓取比对;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实时监控功能,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党员管理系统,实现对党建工作的可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督平台,鼓励党员和群众通过平台评议党建工作情况,并将其作为党组织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
尝试质量管理法则和精髓的有机融入,体现科学底色。党的建设是一门科学,科学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法则和精髓完全可以通过有机转化运用于提高党建质量。如项目管理,通过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和优化管理,实现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党建工作可以借此运用,对某项党建工作出台项目清单,细化量化工作内容,推动目标任务具体化、实施运行规范化、督导考评严格化,以项目为抓手带动党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