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2018-12-31万和来
刘 丹,万和来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动态性的活动,人的一生必定要接受教育,具体可细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透过现象看本质,基于家庭缺失论与教育机构歧视论、包容理论、共同责任理论、 生态分析理论,本着相互尊重、彼此适应、互相补充、不断促进的原则,当我们再次审视当下的教育时,不该只狭义的把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而应该将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好各自的功能,形成三种和而不同的教育合力,做到1+1+1≥3,从而塑造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三观正确的社会人。
1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内涵
纵观古今,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等特点,父母是影响子女言行举止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良好的情感气息、优秀的家庭美德和和睦的家庭生活氛围,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和道德情操的基础。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大致要用去近20年的时间,即一个人的1/4左右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个时期既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生理和心里发育、发展、成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至关重要的过程,也是影响人的一生的重要阶段。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 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对社会大众的教育,教育对象广泛,实施机构众多,实施形式灵活多样,社会教育对一个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足
2.1 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中过度的保护和太高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因为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有两种极端的心理,这两种心理都于孩子有害:一是过度保护,二是期望太切。过度保护则任其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教育子女的科学方式应该是严慈相继。在生活上既要给予子女适当的父母之爱,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特别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人才,才能成为真正有作为的人。此外,有时致使父母的过度保护,让子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快速发展的社会轨道,他们缺少防备心理,容易轻信他人,从而上当受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以中国父母的期望,他们希望子女通过考试的独木桥改变人生的轨迹,但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苦读,让学生几乎没有时间看到社会的负面,在当下信息裸奔和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懂得更多自我保护的措施,避免上当受骗。
2.2 学校教育的不足
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几乎每一个中国学生都活在应试教育下,死读书,读死书,成绩第一,分数至上。日夜不停的勤刷考卷和苦学理论知识,却忽视了身心健康导致缺乏全面发展。尤其是目前的考试制度,就我国的国情而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发展快速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匀,不能给敏个中学生都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场所,只能通过相对比较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制度选择优秀者继续学习。中国每一个莘莘学子都曾为了分数而考试。但学校唯成绩论及唯升学率论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成才的同时也要成人,学校在讲授应试教育所需知识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处理好育“分”和育“人”的关系。适时让学生适当的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了解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受挫和抗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适当的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懂得遇事寻求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再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试并不是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的唯一途径,生命才是一切可能的源头。
2.3 社会教育的不足
目前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5+2=0”,即一个星期中五天积极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消极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效果等于零。虽然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一方面,已有的社会教育体系大多基于学校教育设立,社会教育在学理上研究不够深入,在教育行政中尚未找到其相应的位置;在实践教育中其体系不够完善;在学习化社会中尚未凸显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在繁重的学业和父母殷切期盼的压力下,学生每天疲于奔波在学校和家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关注身边除学习以外的事,更不要谈关注社会上的事务,了解和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参加校外机构或校外组织的活动了,参与最多的校外活动或许非各科辅导机构莫属。而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生存网络化的新时代,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间,泥沙俱下、良莠并存。大众媒价多渠道快速的传播,使得真假信息泛滥,人们几乎很难辨别和防备所有的诈骗,尤其是还未踏入社会的单纯学生更容易遇到精准诈骗的圈套。当下社会教育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很多学生承担了苦果。为此,社会教育应承担起相应的的责任,与家庭、学校联合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网络安全的知识,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学生筑起应有的心理防线,以避免酿成更多的惨剧。
3 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机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既分工不同,又相互合作。其中任何一种教育方式的遗漏都可能会阻碍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任何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协调都可能会导致教育方向的转变和教育效果的减弱。为了学生身心更健康的成长,应该将现有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三位”,以人为“一主体”,构建以人为中心,形成以家庭道德教育、学校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为顶点的三角形教育模式,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机的现代教育体系,避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力量相左、彼此对立、互相埋怨、相互博弈和越俎代庖等现象。
首先,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对于个体来说,是最早和最初的教育。就教育系统模型而言,家庭教育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教育对象,在走进学校和面临社会之前已经在家庭打下教育基础,家庭教育教会了个体最重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技能和知识,养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习惯、语言表达和言语沟通的本领,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情感的表达以及个人的人格品性和价值观念等最基本品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进程的关键,适时的早期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具有亲和力、及时性和恒长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作为学生主要的日常生活地点,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家长要注意自己品德的培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才能对孩子形成积极的示范效果。其次,家长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细心、耐心和真心,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如批评的重点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与此同时尽可能的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和家的温暖,尊重其身心成长的阶段性和顺序性,避免其身心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最后,家庭教育应该凸显其相对独立性,家长应该以努力培养孩子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和正义感为己任。
其次,学校教育是知识教育的核心。学校是国家设立的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设有能够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特征的系统教育内容,有健全的班级和团队等组织形式,还有经过专业训练和具有一定教育经验、教育水平、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范围的影响,从人的成长历程看,个体成长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在各类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因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要严于律己,对自身专业素质,职业素质高标准要求,自己要信奉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向学生传授合乎道德标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自身率先做到了,才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充分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身心发展状态的基础之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针对每个个体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开展各方面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他们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充分的发挥,使其自我价值可以得到完全的体现。
最后,社会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平台。社会是一个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终身教育的“大课堂”。个体在学校和家庭所学的知识,需要实践的平台,个体只有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接触各种类型的人和物,不断学习和成长,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在社交活动中不断成长为一个正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也正是社会教育之所指所望。社会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实践平台,社会教育通过营造有利于个体健康成长的社会气氛,构建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宣传开和展各种充满正能量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等,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特长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培养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和回报社会的雄心壮志,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奋斗的乐趣。同时社会实践教育要依托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配合学校的知识教育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建设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服务。
4 结语
应将教育资源整合起来,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构建以家庭道德教育、学校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为“三位一体”的有机教育模式,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以促进新时期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积蓄人才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赵刚主编.家长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1
[3] 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4] 郭建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生关系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