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矛盾与调整方向
2018-12-29李佳
摘要:文章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困难,指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要改造制造业生产体系,发展制造业新动能。文章针对新常态进行理论分析,说明新常态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结果;各国的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说明新常态下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要从实体经济、从生产领域入手;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减少新旧技术基础变化给经济带来的震荡。文章还说明我国工业化各时期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分析哪些矛盾是原有发展方式造成的,哪些矛盾是在新常态下发展起来的,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怎样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阻碍。文章最后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指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以及改善制造业生产体系,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新常态;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一、 新常态的理论分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进行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并且在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阐释新常态的内涵,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内提出新常态这一表述是对以往我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以及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准确概括。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认识新常态需要对新常态的性质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首先,新常态是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结果。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发展目标已经由将工业做大改变为将工业变强。经济新常态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缩影,其背后经历了我国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工业化发展初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引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可以加快我国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继续走引进吸收为主的技术发展路径将会使新型工业化进程举步维艰,因此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被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经济规模由小变大的过程中积累的发展矛盾逐步发展并且发展为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当代我国面对经济新常态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常态的形成与发展体现着生产力本身质与量的规定性。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就是生产力方面量的扩张。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技术变革,并且这些变革已经部分地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在这种生产力发生质的提升的条件下,原有的生产方式就会与新的技术基础不相适应。经济新常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表现为经济中增长速度的下滑、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化与更迭、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与格局的改变。新常态要求我们在生产力质的飞跃的基础上,平稳地新旧动能的转换,彻底解决前期积累的经济发展问题。
其次,新常态的出现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解决经济中现有的发展矛盾应该从生产领域和实体经济着手。新常态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状态,需要先解决前期经济发展的矛盾,才能迎来新的、平稳平衡的发展,使经济发展处于健康的状态,这也是新常态中的“常态”所在。全球已经有不少的国家走过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关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后国家经济应该如何发展这一问题,以美国、德国两国选择了不同的后工业化经济发展道路。美国选择了去工业化与经济虚拟化的发展路径,虚拟经济的发展助推了经济泡沫的产生,在实体经济规模不能完全支撑虚拟经济发展,虚拟经济中的信用崩溃情况下爆发了金融危机。而德国一直在着重打造“工匠精神”,一直没有放弃基础科学领域以及工业制造方面的研究,并且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我们在适应并且逐步向稳定的新常态过渡时,应该以实体经济尤其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始终坚持生产的第一性,充分肯定实体经济在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经济发展进一步的主攻方向是从生产领域入手,着手处理经济发展在生产领域内积累的重大矛盾,实现经济新旧动能的成功转换。
最后,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亟待解决工业化道路上发展产生的重大问题,并且要着力避免我国由新旧技术基础转换带来的重大经济震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初级阶段,但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说明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已经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的物质需求。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我国也积累了不少的结构性矛盾:产能过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过大、低技术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受阻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会布满荆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资源环境的问题以及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就已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给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现在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展开经济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解决过去经济发展积累的矛盾,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
二、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矛盾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面临着不同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以及解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原有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情况下,我国的工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内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我们必须正视矛盾的存在,并且积极的解决矛盾,这决定着我们的科学技术基础能否迈上新台阶,能否成为工业强国,能否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平稳、顺利地开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否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目前我国在制造业方面表现出来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总体而言,现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矛盾存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业化过程中长期存在并且尚未根本解决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在原有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当时环境下,这些矛盾的解决让位于我国其他的经济发展目标;第二,在当前以新旧技术基础转化为背景的条件下,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哪些挑战,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怎样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我们在发展制造业新动能方面,在建立新的技术平台过程中又面临着哪些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大逻辑,早日平稳过度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我国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的道路中积累的矛盾有很多,一些问题长期存在,尚未解决。其实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经意识到粗放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存在着能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198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5.67吨标准煤/亿元,远远高于同时期的美国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GDP能耗也是发达国家的4倍多。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存在于工业发展的各个领域,重产量、轻环境的发展方式一直是21世纪以前工业生产的主基调。工业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也是早已有之,并且工业結构失衡问题也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在我国工业规模由小变大的过程里,我们解决了传统工业生产的技术问题、传统生产配套能力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甚至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全过程。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隐藏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调背后的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新旧技术基础转换的挑战。原来制造业发展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制造业技术升级问题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愈发突出,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甚至在原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中发展传统制造业,扩大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有利条件也不复存在。这说明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明确我国制造业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客观分析新旧技术基础转变给制造业遇到的转型升级的新旧矛盾和问题。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制造业发展的一些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老问题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又带来很多新问题。第一,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于炼钢、有色金属、化工以及轻纺等行业,这些行业是能源消耗型行业,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又会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我国资源总量可观,但是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却是十分的有限。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2010年,我国的石油、铁矿、铜矿、铝土、煤炭的人均占有量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50%、25%、30%、67%,人均耕地、淡水、森林面积十分有限。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耗强度在全球主要国家中算是很高的。2013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达到6.5万吨标准油/万美元,美国、日本、德国的同期数据分别是1.66万吨标准油/万美元、1万吨标准油/万美元和1.02万吨标准油/万美元,我国2013年能源消耗强度甚至高于印度的5.65万吨标准油/万美元。当前这种高消耗的制造业生产模式不仅促进快速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还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传统制造业生产聚集地一年中有超过40%的天数空气质量不能达到标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十大水系污染严重,劣V类水质超过9%,已经达到轻度污染的程度。第二,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盲目生产的问题继续发展。在2005年以后,我国工业原材料生产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近年来,原材料行业盲目扩大生产已经大大降低了这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现象尤为突出。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化炼焦、橡胶制品、化学原料、矿物制品这六个行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以石化炼焦行业为例,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从2004年的85.98%下降到45.22%。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不仅体现在传统产业规模的盲目扩大,在一些新兴产业,企业盲目上马,从事生产的低端加工环节也带来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光伏发电为例,我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于光伏零件的加工制造,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被这些新兴产业的企业视为大力投产、大举盈利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问题不仅存在于传统制造业,新兴制造业也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目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第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农村劳动力的释放已达瓶颈。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人,占据了全国人口比重的16.15%,并且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老龄化社会以及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将会影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劳动供给。第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制造业的对外出口受阻。我国以低廉的价格优势向世界销售制造业产品经常被国际社会视为倾销,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运用非常严苛的环保标准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高企,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的劳动力成本与我国相比具有更大优势。传统制造业出口的道路受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面夹击。
三、 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我国的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原有粗放式、扩大规模的发展方式下出现了不可调和的问题与矛盾,目前面临的是如何使制造业的技术基础上台阶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如何处理好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以及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如何发展制造业使其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健康发展。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指出,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培育新动能。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需要从新动能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新旧动能顺利转换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1. 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1)加强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精准定位我国制造业新兴技术。 我国工业化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就需要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深入创新领域,并且增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全球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入发展,早已不在停留于理论探索的阶段。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我国必须牢牢抓住科技革命的机会窗口,实现制造业的技术转型升级。我们既要明确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前沿技术有哪些,同时也要对于我国制造业现有技术水平及发展特点有着深刻把握。针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下一步我们可以涉及哪些新兴技术,在哪些新兴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也要明确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会解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哪些矛盾,在发展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怎样的变化。
(2)大力发展战略性制造业。在明确了我国技术创新优势所在之后,就要对我国技术创新的领域进行研究。新兴技术的物化表现为战略性制造业的发展。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全局,指出发展我国具有优势的新兴技术如何与我国的发展战略实现对接。重点把握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战略性制造业的发展优化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深入探索战略性制造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构建战略性制造业的内部联系,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重配合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2. 改造制造业的生产体系,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1)直面解决制造业发展的新老问题,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平稳过渡。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经济发展的矛盾,也会使原有的矛盾继续扩大。环境污染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以及人口红利下降等老问题产生于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在新动能尚未真正落地生根、新兴产业的配套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原有的问题就会以放大的形式凸显出来。同时,传统制造业的工作人员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新技术将会如何重塑社会就业结构,也是新动能生成后需要直面的新问题。新旧动能的转换如果任凭经济自发调节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十分漫长与痛苦。因此,切实解决好制造业发展新老问题也需要切实把握制造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情况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要深入分析市场、政府、企业不同经济主体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针对相关领域进行产业政策的有效指导,才能使我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
(2)运用新兴产业集群改造国民经济。新兴产业集群的构建不是孤立的,它将会对国民经济整体面貌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兴产业集群既包括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等传统新兴产业,同时也包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样的平台经济。新兴产业集群在平台经济这一技术基础下,将带动整个制造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实现技术上的跃升。新兴制造业将会借助互联网时代改造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创造更多的、更新的使用价值,加强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给人们的经济与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同时,在改造传统产业中,一些部门将会进行延伸与扩展,还要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以及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军扩,余斌,吴镇宇.追赶接力: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2] 冯飞.迈向工业大国[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杜朝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与路径[J].经济纵横,2017,(5).
[5] 杨承训.论经济新常态与创新发展理念[J].上海经济研究,2017,(2).
[6] 李君如.发展的决定性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
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新科技革命与天津市創新驱动——提升先进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转化能力的研究”(项目号:TJLJ15-001)。
作者简介:李佳(1988-),女,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
收稿日期: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