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5-28解梅娟丛俊骐
解梅娟++丛俊骐
摘要:“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发展动力的顺利转换,需要达成供给和需求在新条件下的对接和平衡,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经济增长和改革的潜力,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互联网+”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改变传统的供需关系,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互联网+”战略,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实现提质增效、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新动能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031-03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到以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优化、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阶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逻辑。[1]新常态下,要实现发展动力的顺利转换,需要完成供给和需求在新条件下的对接和平衡,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经济增长和改革的潜力,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中国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互联网+”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改变传统的供需关系,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互联网+”战略,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实现提质增效,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供需格局调整
中国经济在经过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扬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宏观上侧重靠供给、需求、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需求管理”的局限性日益显露,需求结构的升级使供需格局发生改变,“供需错配”成为比较突出的矛盾。从供需静态方面来看,低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短缺,如中低端产品过剩,而一些由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却得不到有效供给,出国购买日用消费品成为“海淘一族”的新选择,而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供给短板;从动态方面来看,创新力弱,对落后产能淘汰速度较慢,如一些传统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这种供需错配限制了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供给端发力,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就我国当前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供需矛盾和结构失衡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其实质在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在新常态下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条件下的对接和平衡。从调整思路来看,一是通过新需求对供给形成拉动作用。新需求的产生必然对供给的增长提出要求,并推动供给端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极大地改善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2015年,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首要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2]数据背后是消费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随着我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日益明显,由生存型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型向新型消费升级。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阶段,2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中,按照符合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提出了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六大领域,为打开新的消费需求空间指明了方向,以新的消费需求引领新投资,推动形成新供给和新动力。二是通过改善供给创造新需求。新供给的出现也必然会作用到需求端,那些能够满足潜在需求的高技术供给,也将会推动需求产生猛烈的增长,从而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供给侧改革拉动需求主要有以下途径:对于供给不足的产业和领域,在科教文卫行业和金融、电信等高端服务业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增加有效供给,从而加快推动服务消费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大开放力度,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从而带动第三产业投资需求和对相应服务的消费需求;对于供给过剩的行业,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带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对于关系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要加大国家持续投入力度,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如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出更多适应国内消费者需求、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中高端产品,使得中国企业能够逐步在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需要强调的就是要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让我国的供给能力跟上、适应并匹配领先、多变、个性的需求变化,平衡各方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消除供需矛盾,从供给侧适应新需求,从供给侧去激活新需求,因此说中国经济转型更多是指对供需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包含“加”和“减”两方面的工作:“减”就是减少过往政府主导的低效供给,“加”就是增加对应个性化等中高端需求的有效供给。个性化需求更新很快,因而创新性供给面对的市场是巨大的,经济发展将构建起围绕这种质量上的更替而开展的新模式,而不再只是追求数量的增减。通过双向发力,使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
二、以“互联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将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而“互联网+”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各行各业正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中国经济社会正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其对形成积极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意义重大。“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新生态。“互联网+”对供给侧的影响表现在依靠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方式和供给结构,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从而变革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第一,“互联网+”是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桥梁。从供需视角看,“互联网+”实质就是通过创新以改变传统的供需关系,当前“互联网+”通过消费端引领创造一个新供给,使得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的产生和变革,使实体经济发展走向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互联网+”通过对各个产业领域的影响,改造存量,创造增量。从实践推进看,近十年,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不断激发和创造新需求。“互联网+”使得传统制造、商业、服务的行业边界正在被打破,企业生产、服务流程不断重构,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的市场需求不断被激发。互联网改变了中国的消费市场,推动着需求端不断升级, 当前,互联网对于需求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供应链的影响,比较成熟的是互联网+商业流通,如京东、天猫等互联网零售巨头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对用户需求和市场的精准把握大大优于传统零售企业。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成熟,消费人群、消费规模也将日趋扩大,无疑将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消费端、需求侧的持续蓬勃发展有赖于生产端、供给侧的技术创新、结构优化、质量改进、效率提升,因此,能否由侧重消费端、需求侧转向侧重生产端、供给侧,由商业模式引领转向科技创新驱动,将成为“互联网+”撬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通过互联网的高效连接和去中介化,终端商家甚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一步反馈到上游生产方,厂家可以据此合理控制产能。未来十年,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再次推动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的良性健康、供需协调发展。过去,我们十分关注需求侧管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不够。其实,供给侧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需求更具可持续性。创造新需求,往往带来新的活力,创造更好的效益。
第二,“互联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速器。“互联网+”的服务对象不是单一行业,而是整个产业链。“互联网+”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推动互联网产业,更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互联网+”成为传统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从重塑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形态演进、改变产业市场结构、提升产业市场绩效和调整企业组织形态等纬度,深刻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演进,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应该说,“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从方向上经历了一个“逆向”互联网化过程。从消费者在线开始,到广告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互联网+不同产业”所产生的创新模式,正快速推动行业变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工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制造业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型升级。如中国制造2025技术平台的实现,未来,通过研发设计制造各环节创新能力的提升,将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使中国人赴日“爆买”电饭煲、马桶盖的一幕不再重演;“互联网+农业”,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基础上,加快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当前,“互联网+农业”推动了农产品电商营销平台建设,为涉农企业或农民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与解决方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增加了农民收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互联网+服务业”更是以愈加成熟的商业模式、更低的成本及更及时高效的时间概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能力。在金融领域,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提高金融效率;在服务业领域,推动“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旅游”等新模式,积极发展体育、文化、医疗、养老等高端服务业,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挖掘传统行业的发展潜力,推动一批新产业的诞生和壮大。
第三,“互联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力。“供给侧改革要的就是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分层以及实际和未来潜在的需求。”而“互联网+”是创新的重要载体,以互联网为纽带,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新兴技术融合应用,在广泛互联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创新,从而推动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通过创新提升了新兴产业的地位,形成新的增长点。如分享经济作为创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被逐步消除,商品或服务的供需关系在网络的力量下变得十分清晰且透明,在房屋租赁、交通出行、家政、酒店、餐饮等领域迅速诞生了一批基于分享经济的创新企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近两年,分享经济领域从业人员年均增长速度在50%以上,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预计未来5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3]分享经济快速发展,显示出其巨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创造新供给”是分享经济的本质,在“供给侧改革”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能快速提升总供给能力,提高资本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和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频繁互动,提高社会协作程度,助力社会化大规模协作高效运行,还可以有效缓解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平衡严重过剩且分布不均的资源分配。从长远来看,分享经济能够通过对闲置资源的整合,倒逼传统行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全行业、全社会的效率。因此,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更为明确地了指出今后“互联网+”的一个创新方向,即“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到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互联网+”作为“双创”的新平台和工具,正在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通过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新常态: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大逻辑[EB/OL]. (2015-12-12).http://news.sina.com.cn/o/2014-12-12/032031275831.shtml.
[2]2015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64%[EB/OL]. (2015-01-19).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1/19/c_128643554.htm.
[3]中国分享经济发展呈现四大特点[EB/OL].(2016-03-04). http://www.c114.net/news/16/a943437.html.
【责任编辑: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