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述评

2018-12-29苏世奇李晓艳

艺术评鉴 2018年19期
关键词:述评教学研究

苏世奇 李晓艳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学、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政策和学界思潮为阶段划分依据,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做了宏观梳理。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学科意识,从而使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高师视唱练耳 教学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106-04

视唱练耳作为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兼具基础性、包容性、开放性等学科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诸位专家在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方面各抒己见,推动了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文化学、人类学、教育学、音乐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诸多前沿的学科理念和学术观念不断影响着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发展朝向,使视唱练耳教学研究逐渐呈现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的相关教育方针政策为阶段划分的依据,以不同历史时期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运用文献学、音乐学的相关方法对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做了纵向的梳理,以期对下一步的教学研究有所裨益。

一、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调整恢复期(1978年-1984年)

1979年12月13日,教育部在郑州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讨论了《关于加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美术专业教育的意见》(讨论稿),明确了高师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等问题。随后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0年3月)、《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大纲(草案)的通知》(1981年9月)、《二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2年3月)等相关文件,使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逐步进入规范化的阶段。随着国家一系列高师音乐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活动逐步展开。这一时期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唱练耳技能技巧训练方面的研究

在调整恢复期,各位专家主要针对如何有效的进行视唱练耳技能训练做了较多的探讨。如《有关视唱练耳的问题》[1]《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准与节奏》[2]《视唱、练耳的辩证关系——谈提高耳音的方法》[3]《要重视书写与默读乐谱的基本技能训练》[4]《关于绝对听觉的训练问题》[5]等相关文章,从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方面入手,初步理清了视唱练耳唱与听的训练方法问题,为以后视唱练耳唱、听训练方法的优化和提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由于视唱练耳学科技能训练的需要,这一方面的研究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而成为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中各位专家持续探讨的论题之一。

(二)视唱练耳教学法方面的研究

在基本理清唱、听训练方法的同时,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把相关训练方法应用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这一时期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中的另一个方面。基于此,《如何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6]《论视唱练耳教学及其设计》[7]《论音乐听写课的教学原则》[8]《听写剖析——视唱练耳课教学札记》[9]等一批学术论文见诸报端,成为改革开放初期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研究方面的早期成果。

随着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各方的交流逐渐增多。1982年9月,法国视唱练耳专家克·拉瓦女士前来我国讲学为机缘,全国十六所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的部分视唱练耳、乐理教师聚集北京,共同探讨有关教学问题,成为改革开放初期较具影响力的一次教学研讨会议。此次会议是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调整恢复期里一次重要的会议,与会代表针对当前视唱练耳教学提出了诸多合理化建议。两年后,陈洪教授出版了建国以来第一套由教育部审定的高师视唱练耳统编教材——《视唱教程》[10],填补了我国没有教育部审定的高师视唱练耳教材的空白,为以后视唱练耳教学的规范化运行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这一时期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高等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共性问题的探讨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主的高师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区别认识不够清晰。正如有关专家所言“目前师范学校音乐系的课程大致和专业音乐学校差不多……”。

总之,此一时期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伴随着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出台,逐步进入到一个相对规范化的时期,但是由于刚刚恢复重建的高师音乐教育更多的还是模仿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与培养目标不太相符的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好在一些专家学者及时提出这一问题,也就为此后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改革与深化期(1985年-1999年)

在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改革和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等纲领性文件,就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之上,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也有了新的研究空間,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唱练耳技能技巧训练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作为以训练基本技能技巧为基础的视唱练耳课程,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一直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关注的课题。这一时期的视唱练耳技能训练,特别是听辨训练,在以前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从学理层面、跨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有效的研究。1993年,陈雅先教授发文《论音乐的听写》,认为“音乐听写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初步论述了“听觉预先想象”形成的过程,对音乐听写训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同时刊登任志琴的《论音乐听觉的不同水平》、刘荣弟的《音乐听觉悟性评价与视唱练耳教学》以及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刊登的《音程、音级、和弦一体化构唱训练法——用科学的方法发展音乐听觉》(后称“梁文”)等文均注意到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论述音乐听觉与音乐记忆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已经逐渐由个人教学经验的梳理向具有一定理论支撑的学科方法转型。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立足一定学理基础而进行的系统的学科化的研究成果依然欠缺,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如何摆脱个人教学经验梳理的范式,仍将是教学研究所应关注的。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中师范性得到关注

基于上一时期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主要关注教学中共性问题的探讨,以及新的相关文件的出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师范教育逐步崛起,各位专家注意到了师范音乐教育和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应有所不同。于是,由于教学主客体、培养目标不同而呈现的教学内容、手段、评价方式的差异便由此产生,进而关于不同层次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一些专家针对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策略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如福建师范大学陈雅先教授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探微》一文中开宗明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与高等音乐院校的师范系科主要是培养中学和中师音乐师资,所以,它的教学计划、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内容、方法都有别于音乐学院所设的课程”。此后,湖南师范大学陈玉香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张玉榛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孙从音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宋莉莉教授分别在《高师视唱练耳课改革新探》《高师视唱练耳课教学质量问题》《对师范院校视唱练耳乐理课教改的思考》《论高师视唱练耳课的教学改革》等文中就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相关问题开展了专题性论述,各位专家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师范性的关注,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方方面面。

(三)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

视唱练耳课是构建学生音乐思维的一门课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大小调基础之上的,这对学生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听懂不同逻辑结构的音乐必然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相关理念对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影响,一些针对现有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而提出应尽可能多的考虑民族音乐文化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比重的观点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视唱引进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意义》《藏族视唱练耳教材建设有关理论之论述》《重视民族文化对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补充》等文章均提出类似观点。陈雅先教授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基本音感训练之构想》一文,认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尤为突出的问题乃是视唱练耳教学观念并没有在本质上由一元化的‘欧洲音乐中心论价值观,向多元化的‘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观转变”。随后,该文又从多元文化价值观指导下的视唱练耳学科的诸多方面系统的阐述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基本音感训练的构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多元并存期(1999年-至今)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教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对过去的教育体制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并结合国内外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对我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借助学界前沿的教学理念,以及信息时代所出现的数字化教学实践,进一步拓宽了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维度,使视唱练耳的教学研究呈现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

首先,针对视唱练耳的学科定性问题,孟凡玉教授认为“视唱练耳绝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文化内涵”。晨炜、林声则认为要逐步“将以往指向音乐客体认知技术性训练的视唱练耳基础学科拓展为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施咏教授则更是直言不讳的谈到“实际上,国内外先进教育体系中视唱练耳的内涵和外延早就远远超越了识谱教学的范畴”等论述均能代表其本人的学术取向。从对视唱练耳学科定性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位专家对视唱练耳学科的认识已经不再单单局限于技能训练的范畴,而是在技能训练研究的同时逐渐拓展至从音乐文化的学科属性来探讨视唱练耳教学的相关问题,为视唱练耳学科建立多元立体的研究视角奠定了一定的学科基础。

其次,多元文化的视唱练耳教学方面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基本达成共识,一批立足视唱练耳教学融入多元音乐文化思想及本土意识的学术成果见诸报端。《试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思考》《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纳入视唱练耳课》《试论视唱练耳的因地而宜》《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观为指导,促进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等论述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视唱练耳教学可供挖掘的空间。

再次,数字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方面的研究。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多媒体的运用影响到了视唱练耳教学的诸多方面。《电脑视唱练耳教学的应用实例》《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媒体辅助应用》等文章分别就目前国内外视唱练耳教学软件的类型和内容,以及利用电脑技术设计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展开了讨论,但是由于受制于教学软硬件的巨大差异性,此方面的研究并未形成大范围的讨论。

总之,从历史发展的纬度来看,视唱练耳的教学研究问题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的文化思潮、学科理念、学术观念等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视唱练耳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对改革开放以来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思考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问题的回顾,笔者认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从宏观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高师视唱练耳教学逐步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保证了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国家相关制度的出台,使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逐步进入规范化的阶段,同时也使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进入一个有理可依的阶段。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紧紧围绕视唱练耳技能训练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讨论。这是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方面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教学的有效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是诸位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量的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未能使视唱练耳的教学研究上升到立足于一定学理支撑下的全面认知而推动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这也为视唱练耳的教学研究留下了足够的探索空间。

(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学研究的视野逐渐拓宽。随着学科的交叉、融合,基于不同学科理念、学术观念影响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正如上文所述,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经历了调整恢复期、改革深化期,已经逐步进入多元文化并存期。从以上发展的历程也可以看出,视唱练耳教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是需要我们继承并不断发展下去的。

五、结语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尤其是在视唱练耳基础教学研究方面,其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日益更新,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当今学科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在前沿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不断强化视唱练耳的学科意识以及與此紧密相关的唱练耳教学理念研究、教材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等专题研究,这些都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参考文献:

[1]熊克炎.有关视唱练耳的问题[J].人民音乐,1978,(02).

[2]高登洲.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准与节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78,(01).

[3]黄凌.视唱、练耳的辩证关系——谈提高耳音的方法[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1,(03).

[4]戴树屏.要重视书写与默读乐谱的基本技能训练[J].人民音乐,1982,(07).

[5]许敬行.关于绝对听觉的训练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02).

[6]高登洲.如何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3,(02).

[7]谢珊.论视唱练耳教学及其设计[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3,(04).

[8]郑敏.论音乐听写课的教学原则[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4,(01).

[9]王兴青.听写剖析——视唱练耳课教学札记[J].齐鲁艺苑,1984,(02).

[10]陈洪.视唱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述评教学研究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