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舞》乐曲的结构特点分析
2018-12-29罗艺
罗艺
摘要:著名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在一次为陈音所录的琵琶专辑中这样题词写到:“陈音演奏的琵琶曲目非常的广泛和丰富,从古典到现代的琵琶作品都有所涉及,他的演奏很有个性,习古而不泥古。”本文从陈音创作乐曲《山之舞》的创作特点角度切入,一方面对乐曲创作中的民族风格、民族元素的运用进行探讨,另一方面从乐曲结构、创作特点方面对该曲作出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山之舞》 滑音 苗族 飞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07-02
我国琵琶器乐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有着众多丰厚的历史文献,从秦、汉至隋、唐,从宋、元至明、清,琵琶艺术都取得了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在唐代的诗词中,无论是直接或间接对琵琶的描绘还是借以琵琶进行明喻或暗喻的运用都是非常寻常可见的,由此看出琵琶的文化艺术在唐代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影响。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优良方针政策,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给琵琶这一独特乐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厚的土壤,琵琶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琵琶乐器的不断发展不仅在于它优美的旋律,更是因为它那独特复杂的演奏技法,在受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琵琶曲目创作题材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无论是对美景的赞叹、情感的抒发还是对史诗的歌颂,乐曲创作题材总是多变而富有深意,这些素材为琵琶艺术的发展道路奠定更为广阔而美好的前景。陈音2007年以少数民族苗族的音乐特点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山之舞》,有着独特地方风格,歌颂了少数民族美丽的风光和热情质朴的民族性格。乐曲旋律优美而富有热情,深受琵琶演奏者和爱好者的喜爱,也成为众多琵琶大赛的必选曲目。
本文选取陈音2007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山之舞》为研究对象进行结构特点分析。一方面对谱面标记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结合作者创作元素及创作特点进行比较,希望能让受众们更准确体会乐曲《山之舞》的创作特点以及作曲家想要用乐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好的认知和掌握该乐曲的本身及深层次的含义。
为了更好的表达乐曲《山之舞》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作曲家陈音用三个的不同主题来表达音乐情感:欢快、自由的山歌部分、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情歌部分、热烈热情的舞蹈部分,以此表达贵州山水的灵动与秀美及少数民族舞蹈的热情。整首乐曲的结构为:引子(从1-10小节)+A段(从11-93小节)+B段(从94小节-136小节)+C段(从137-236小节)+尾声、再现(从237-243小节)。
一、第一部分乐曲引子
第一部分:引子(1-10小节)组成旋律的基本素材主要来源于贵州少数民族苗族中“飞歌”的音调,引子的调式建立在以A音为主音的宫调试上,由谱号为三个升号,音阶为Ⅰ级为la、Ⅱ级为si、Ⅲ级为do、Ⅴ级为mi、Ⅵ级为fa、Ⅰ级为la而组成。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4乐句+6乐句),运用节拍中的散版及2/4、4/4、6/4等节拍形式变化交替的有序组合,加以从低音快速向高音滑动的尾音,突出了少数民族苗族“飞歌”中甩音、滑音的音乐创作特点。浓郁的山歌音调与欢快自由的节奏,鲜明的描绘出贵州山水的灵动秀美与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
二、第二部分乐曲A段
第二部分:A段(11-93小节)欢快、悠扬的山歌。调式和引子部分相同,还是建立在以A音为主音的宫调试上。主题段的旋律开始用右手技法的分奏加以节拍为5/4的8分附点结构,跳跃而欢快的旋律让人感受到少数民族音乐热情的、欢快的气氛,第一句是由8个乐句组成为4+4对称性结构,前4个乐句加入mi为主要构成音,且mi音通常在音乐上行中出现,倾向解决到主音。后4个乐句加入降mi为主要构成音,且降mi音只在音乐下行中出现,倾向并解决到主音。此为苗族“飞歌”的主要音乐特点,曲谱表情记号由第19小节热烈的到第26小节灵动的再到第32小节强悍的,音乐循序渐進的发展,使人体会热情奔放的豪迈之情及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与引子悠扬灵动的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第三部分乐曲B段
第三部分:B段(94-136小节)慢板。调式建立在以a音为主音的羽调试上。由无升降号音阶为la、do、re、mi、sol、la组成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情歌,苗语的情歌读作“萨嘎处”,情歌是最具美感愉悦人心的歌谣。乐谱表情记号从第100小节婉转的到到108小节轻巧的到112小节质朴的到118小节流动的最后到132小节极慢、缥缈的,曲调优美而舒缓。103小节到128小节,用以主音相同的两个旋律做高低把位音色变化,模仿少数民族情歌中的男女对唱,体现互相传达思念,互诉情感之景。
四、第四部分乐曲C段
第四部分:C段(137-236小节)突快、热烈的舞蹈。调式建立在a羽调试和d羽调式上。由四个乐段不断的发展变化所构成,音乐旋律相互呼应、相互对比。情绪记号由开始167小节强烈的(速度 =152)到228小节、231小节(速度由开始的 =168逐渐加快为 =184)激烈的,由不断加快多变的节奏加以右手技法中的扫弦,使音乐情绪不断高涨,舞蹈气氛热烈。
五、第五部分乐曲尾声
第五部分:尾声、再现(237-243小节)调式回归到A宫调试上,由7个乐句组成。音乐素材来源于引子部分,全曲首尾相互呼应。体现出欢快、热烈载歌载舞后的人们意犹未尽之情。
琵琶演奏艺术、创作曲目都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现代琵琶艺术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世界音乐的殿堂。琵琶乐曲创作大都以表现人物、史诗、景色等为乐曲的创作背景,而陈音在2015年5月北京环球出版社出版的《陈音琵琶谱》一书中有大部分乐曲都是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背景创作而成的,例如本篇论文所介绍的乐曲《山之舞》及乐曲《秋月吟》《山之韵》《草原行》等,这给琵琶演奏曲目增添了丰富的一笔民族色彩。陈音近年来还对琵琶文化在新时期发展进行探索和实践,将琵琶作曲技法与琵琶专业技法巧妙科学地融合,更大程度的发挥琵琶表演的功能。在陈音2015年5月出版的《陈音琵琶谱》中,他也曾介绍了自己对当代众多琵琶音乐创作的一些思考,从几个层次渐进表达他对自己创作的感想与思考。从各个方面循序渐进的表达了自己对琵琶乐曲创作的理念与对琵琶创作的思考。
作曲家以《山之舞》乐曲表现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及贵州山水的灵动秀美,借以琵琶特有的演奏技巧及声音特点去模仿和表现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使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富有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在演奏技法和音乐表现上都对演奏者有一定要求,故成为众多琵琶大赛的比赛规定曲目。在对乐曲《山之舞》的不断研究中,从对作者的介绍到乐曲的创作背景再到乐曲的创作特点,加以从各个方面和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的分析、比较,清晰明了的介绍了乐曲《山之舞》。在演奏时可以跟深层次的进行联想,更准确的抓住乐曲的音乐核心及音乐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演奏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