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双排键电子琴课程模式探究

2018-12-29焦怡萌

艺术评鉴 2018年19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

焦怡萌

摘要:本文以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构建双排键电子琴课程模式为目标,结合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实际教学特点和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等方面,探究出符合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自身特点的课程模式,从而更高效的培养出能力全面的音乐复合型音乐人才。

关键词:高师院校 双排键电子琴 音乐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94-02

双排键电子琴自20世纪末引入中国以来,由于自身丰富的音响效果和广泛的实用性受到关注,各大音乐学院纷纷开设双排键电子琴专业,随后,相继在一些师资较好的师范院校和重点综合类大学開展了双排键电子琴课程。近年来,双排键专业在中国的日渐成熟,这一课程逐渐在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开设,并形成一种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与双排键这件乐器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双排键电子琴具有丰富的音色、节奏以及强大的编辑功能,这使得其具备“可编、可演”的特点,对于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具有积极意义。除此之外,双排键电子琴的教学与实践同时进行,以通才教育为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良好音乐实践能力的优良媒介,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与理论结合等多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现状

首先,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一般都开设有音乐专业,多为独立的二级学院或音乐系。由于地方性高师院校多为非重点本科院校,在教育的硬件和教育经费上无法与国家级、部级高校相匹敌。其次,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也与重点大学的音乐专业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在专业水准上大多数学生均与几大音乐学院学生存在差异。再次,伴随双排键专业在各大音乐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加之一部分优秀毕业生选择在国内外高等学府进行硕士、博士学位的深造,一些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到地方性高等院校工作,为双排键专业在地方性高校的开展提供了师资力量。最后,由于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种种局限,开展双排键专业的地方性高师院校数量依然有限,虽然这一新兴专业呈现繁荣之势,但一部分高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依然处于观望阶段。

二、双排键电子琴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的构建

(一)基于地方性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可行性分析

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以一级学科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中的一些专业为开设的专业类目,多以音乐学、音乐教育这样的“师范性”专业为主,是培养音乐师资的骨干院校。每个学校根据自身师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各院校的专业名称和专业方向有所不同,但师范类院校突出其人才培养的“师范性”,地方性师范院校也不例外,注重学生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趋向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音乐复合型人才。师范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传统的声乐、钢琴、视唱练耳、音乐史类基础课程外,许多学校开设了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计算机音乐、复调、配器法、歌曲作法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性课程。这样的课程模式将音乐知识与技能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广泛音乐知识基础上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音乐复合型音乐人才,在客观上吻合了双排键电子琴乐器属性的需要。

(二)基于地方性高师院校学生特点的双排键课程内容及课堂模式构建

1.专业学生的选择

双排键电子琴专业是一门集演奏与编创为一体的专业,演奏又是以键盘乐器为基础,双排键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键盘演奏能力。地方性师范类院校大都在入学考试时会录取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不同课程上的成绩又是参差不齐的,所以需要进行选拔,选择一定数量具有较好键盘演奏能力、音乐理论课程成绩较好的学生,以保证课程的有序开展。

2.课程的整体定位

双排键电子琴的展现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独奏演奏外,声乐伴奏、器乐合奏、协奏等均可以作为其乐器表演的形态。基于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音乐专业学生的平均键盘演奏水平,加之乐器多元化的内在属性,对其功能和操作驾驭方面的挖掘培养比单一培养高技能的演奏人才更有意义。课程的培养侧重点应放在以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性上。

3.课程的开设方案

专业主干课程中诸如和声理论、曲式分析、键盘和声、计算机音乐在大部分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为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是双排键学习的必要基础,双排键专业学生应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作更深入、关联性的学习。

针对双排键课程的学习可分为以下几个版块:演奏课、乐曲编创课、即兴演奏课、音乐实践课(协奏、合奏、伴奏)。以上四门分课程是基于总的课程目标的内容细化,为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这四门课程需要有步骤的交叉进行,根据学校的具体师资和学生情况灵活采用最恰当的课程模式。

首先是演奏课。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技巧具备普通键盘乐器的一般规律,但由于包含多种不同乐器音色的特殊性,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技巧相对复杂,需要在具体音色效果的情境下进行具体学习。这一门课是双排键电子琴演奏的基础技巧课程,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每个学生在弹奏中出现的问题、学习能力和进度不同,适宜实行一对一的小课模式。

其次是编曲技巧课。这门课程需要扎实全面的音乐功底,还需要熟悉琴上各项功能的编辑操作。学好相关音乐基础课程是学习编创的保证,编创课的上课过程也是各类学科的交叉实践的过程。课程分理论、技能讲解和成果展示交流两块,后者与不同类型的音乐实践有交叉的内容,既要单独对每位同学的编创作品进行评价讲解,又要对这些作品用于实践进行指导。两类编创的难度系数是显而易见的,后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作曲知识技能,故上课模式不可局限,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可以是能力相仿学生的小组课,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小课模式教学。

再一类是即兴演奏课。即兴演奏具有时间短、适应性强的特点,也是双排键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采用20人以内的集体课将有利于优化课堂效率。限时的创作和小组学院之间的展示切磋是必要的,也是课程即兴性的体现。多人的情况有利于教师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学,也可使学生相互聆听各自演奏,激发其进取心。

最后是音乐实践课。音乐实践课程是双排键电子琴专业学生将所学理论、技巧知识用于实践的融合,是一个实战能力技能全面提升的重点训练版块。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接触同的音乐体裁,实践不同声乐、器乐之间的相互协奏,将大大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加速从音乐构想到音乐实践的效率。双排键的音乐实践要发挥乐器自身的特点,应朝着多角度、多种节目类型全面实践的方向安排课程。在类型上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依次安排声乐伴奏课、器乐合奏课以及协奏课,使学生在不同的音乐实践中全面提升编创与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结构可有多种方案供不同地方性师范性高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上课模式上可选择选修课的上课模式,或是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每个课时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实践技能是课程难度安排的参考,一定要在每名学员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演奏、编配技能真正发挥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作出创新。但无论哪个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要尽可能多的进行不同类型音乐形式的实践,只是在编配的难易程度、效果的简洁丰富上有所区别。提倡由多人组成不同演奏风格的小组进行实践,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广泛性,建议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吸收进来,实施灵活机动小组上课的模式,与双排键电子琴学生一道共同完成音乐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谢英军.高等音乐院校本科双排键电子琴专业课程构建——双排键电子琴专业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2]冯捷.高等音乐院校本科双排键电子琴室内乐课程的构建[J].大众文艺,2014,(06).

[3]张蓓蓓.双排键电子琴教学引入我国高校20余年发展所得[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年.

[4]殷默刚.我国高校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的发展及教学现状的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1).

[5]谢英军,张鹏.论高等音乐院校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的学科定位[J].艺术研究,2009,(01).

[6]叶朝晖.高师双排键电子琴教学与发展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
论赏识教育在省属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中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大学生如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探讨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与对策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