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琵琶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8-12-29屈文婧

艺术评鉴 2018年16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审美能力

屈文婧

摘要:琵琶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器乐门类,通过对琵琶的学习,可以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学习者的审美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大部分的高校琵琶教学中,都将重点放在演奏技能及技巧的训练方面,从而忽略了对于琵琶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符合琵琶本质艺术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新的目标引领,打破当下教学中的多个瓶颈,推动高校琵琶教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琵琶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88-02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一)琵琶艺术的本质特征要求

琵琶作包含形制美、作品美、演奏美等多个方面,体现在琵琶创作、演奏和欣赏的全过程。对于琵琶演奏者来说,体会琵琶作品之美,并将这些美感传递给观众,正是合乎艺术规律本质追求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大部分的高校琵琶教学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了技术技巧训练方面,不仅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更是有悖于琵琶本质艺术规律。所以审美性乃是琵琶的根本属性,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正是由这种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虽然近年来高校琵琶教学在多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却面临着多个瓶颈,让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学生审美素养的欠缺和薄弱正是多个瓶颈之一,导致了两种后果:一个是学生的演奏缺乏艺术表现力,一个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限的,仅局限于演奏技能的掌握,与实际的工作需要有着较大差距。如果可以树立起审美理念,从审美入手,将认识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则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好基础。

二、高校琵琶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树立正确认识

琵琶是一门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传统器乐艺术。学习琵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体验和表现其特有的美学特征。传统教学中,之所以忽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树立起对琵琶艺术、琵琶演奏的正确认识,单纯的将其视为是一门技术训练。所以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要从正确认识的树立开始。具体来说,首先,要认识到琵琶艺术的审美属性。审美是琵琶艺术乃至于所有器乐的基本属性,没有审美,如何体验和表现琵琶作品。如果在學习和表演过程中缺少了审美,不仅学习过程会变得枯燥和乏味,而且演奏效果也注定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所以要从对琵琶艺术的热情之情开始,主动分析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并将这些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获得与观众的共鸣。以这种审美认识为导向,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其次,要认识到审美能力提升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琵琶学习人数的增多,琵琶专业学生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仅能熟练演奏几首琵琶曲是远远不够的,与实际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只有个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舞台实践能力、音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均得到丰富和提升,真正将学生培养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便于他们顺利就业。所以必须先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为后续的培养过程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作品体验

在平时教学中,多数学生都没有分析和体验作品的意识,面对一些新曲目时,简单了解一下便开始上手,又或者根本不了解,直接进行演奏。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以熟练地演奏,但是却难有美感可言。所以应从审美角度重新认识作品,通过分析、想象、视奏、模仿等过程,体会并表现出作品的美感特征,这样不仅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演奏效果,而且自身的审美素质和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丰富和提升。以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为例,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文本分析。草原小姐妹是谁?她们做了什么事情?作曲家为什么要以她们为表现对象?通过创作达到了何种目的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明确,获得对作品基本的把握。其次要对作品进行情感体验。通过文本分析后,演奏者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作品中描绘的情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情感体验。如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描写是暴风雪到来前,姐妹二人在草原上一边牧羊,一边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表达的是一种喜悦的情绪。而第二部分《与暴风雪搏斗》,描绘的则是姐妹二人在暴风雪中不顾生命危险奋力保护羊群的情境,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氛围。前后两段的情感指向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只有将情感与音乐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演奏更加精彩绝伦。”再次要对作品进行视奏。在正式演奏前,要尝试演奏作品,验证自己之前的分析和体验是否到位,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继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多聆听大师的演奏,在自己的情感未建立之前,可以先去模范他人的演奏,久而久之获得自己的演奏体验,再上升为情感,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可以看出,这个作品体验过程,既是演奏的基础,也是树立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过程。

(三)提升文化修养

纵观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千百年来,琵琶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学、历史、绘画、戏曲等多种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文化集合体,所以演奏者的文化修养越丰厚,琵琶审美视角也就越广博,审美表现也就越深刻。对此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傅聪先生作为一个中国演奏家,却对西方钢琴作品进行了创造性表现,并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其具有丰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在父亲傅雷先生的影响和指导下,傅聪自幼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这使他在面对西方钢琴作品时,自然的将作品放置到东方文化语境下来考量。在他看来,莫扎特就是中国的庄子,而肖邦则是中国的南唐后主李煜,以这些特殊的体验为基础,演奏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给全世界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所以演奏者的文化修养是个人审美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当下琵琶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在中小学阶段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练习琵琶的演奏技巧,也没有情感体验意识,进入大学校门后仍然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差距,成为了审美能力提升的瓶颈。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修养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广泛学习各类文化知识,成为一个博学善思者。这不仅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丰富艺术实践

一方面,实践性是琵琶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实践也是个体审美意识和能力形成的源泉。只有依托于丰富的舞台实践,才能对社会文化、大众审美取向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并逐步形成与自身审美意识相协调的风格和特征,实现个性化发展。但是从当下高校琵琶教学的实际来看,艺术实践恰恰是最薄弱的环节。“在上台演奏期间,许多学生因现场安静的气氛,使得自己变得更加紧张”这种状态下,审美表现和创造也无从谈起。所以要在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下,对实践环节予以全面的加强和完善。学校方面,应在每年的预算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实践场地、设施建设,满足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同时也要与一些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对方建设为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实习。教师方面,也应该多组织一些教学内部的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社会活动,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及时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全面参与到实践中来,才能用丰富的感情和审美能力完美呈现各种琵琶艺术之美。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琵琶教学也迎来了新的突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了使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巩固和延续,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对当下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和分析,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本文所提出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既是符合琵琶艺术本质规律的,也是当代社会对琵琶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学生就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整个琵琶教学的改革与完善,推动当代高校琵琶教学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敏.高校琵琶教学美感培养研究[J].当代音乐,2017,(14):30.

[2]王欣洁.关于琵琶教学的技能策略思考[J].当代音乐,2017,(09):66.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审美能力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