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整合

2018-12-29李磊

家长·下 2018年1期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运动技能都是通过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训练,再进一步讲解、示范、训练,以提高动作稳定性。这样授课存在有学生无法看清楚很多动作,令学生不能掌握的情况。所以,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能够比较直观地解决运动技能的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能够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动能力;能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笔者从这五个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

以往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这种教学模式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休教学就会截然不同。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之前,教师出示课件(大屏幕),引导语为:“同学们,如果你们走在路上,不小心脚被一块砖头绊倒,那么你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吗?”学生们议论纷纷,此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然后教师说:“你们想不想知道屏幕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吗?”学生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教师播放小朋友被绊倒后做了一个前滚翻的动画视频,学生们会异常兴奋,教师再问:“你们想不想学呀?”“想。”此时学生们各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使课程的导入变得有趣。

此外,在整个前滚翻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一定动作的基础上,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操作软件,观看前滚翻的完整动作、慢动作、分解动作以及每个动作的动作要领来进一步学习,也可以把自己的动作录下来在计算机上播放,与课件中的小朋友进行对比,来查找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会乐此不疲、精神百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锻炼兴趣更加高涨。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比较直观地解决运动技能的重点,突破难点

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直观方式的感知,来获得感性认识和生动形象的表象,使学生尽快地领会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

比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若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和掌握,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多依赖眼睛观察,但此动作迅速连贯,学生不易观察,假如分解教学又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而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学生在练习背越式跳高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三个错误是:第一,起跳时摆动腿的提膝扣髋做得不到位,欠一点则造成侧对横杆,出不来背弓,过一点则影响起跳动作无法起跳;第二,背弓不明显或没有背弓;第三,身体后倒过早,而不是在起跳的最高点倒肩。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通过课件,将教师示范动作、图形以及动作要领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并配以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授课内容则变得不再抽象,从而可以较好地解决背弓过杆技术的重点,突破助跑起跳技术的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时,教师可以用课件分别出示前滚翻和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视频,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异同点,这样既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前滚翻),又给学生形成了鱼跃前滚翻完整的动作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复习前滚翻,当动作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远撑前滚翻的动作视频和动作要领,引导学生分小组自主学练;接着出示站在跳箱盖上向下做前滚翻的视频和动作要领,重点提示手臂屈臂缓冲的力量要大一些,引导学生自主学练;最后提问:“要越过一定高度的小垫子做前滚翻,你们想想该怎么做?”和“从高处向下做前滚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然后指出“蹬、摆”等技术要领,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进而完成鱼跃前滚翻技术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学生们带入“冲突”与“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的意识和习惯。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市城关区兰州市第三十五中学的体育教师曾上过一节体育网络课——教授的排球,他把制作的网页安装到服务器上,网页上收集了大量关于排球的知识、图片与技战术解析,采用局域网共享。教师设计了六个问题,如排球的起源、技术组成、各技术环节的动作要领、场地、规则及各项赛事等,让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个题目进行收集、整理,使小组内每个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汇报与交流,从而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课堂活而不乱,同学们均分享着收获的喜悦,组内成员更加和谐默契。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如快速跑中的“蹲踞式起跑”技术,其动作要领可概括为“三个一”,即前脚距起跑线一脚至一脚半;两腿的左右间隔一拳(10厘米左右);脚到前脚脚心一小腿距离。此时教师可用多媒体为学生依次设计以下五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习:

1.谁参加过运动会的100米比赛?采用的是什么起跑姿势?你能边做边说出它的动作要领吗?

2.站立式起跑和蹲踞式起跑的口令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

3.各就各位时,手、脚应该怎么放?

4.预备时,肩是否要超过起跑线?为什么?后面的腿是否要蹬直?眼看什么位置?

5.跑的时候,手臂起什么作用,该如何摆动?上体有什么变化?

这样,教师便把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要领分成若干个依次递进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网查询,然后分小组尝试、合作与探究,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各组学生适时交流学习成果。这样设立导学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教师由一个领导者、指挥者变成教与学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这样,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目前,学校管理者普遍认为,开发课程资源是体育老师的事,其实不然,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虽是受教育者,但其又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超过教师,因此学生也是学校丰富的资源;再者,当今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网络几乎走进了每个家庭,如果教师确定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

当前,网络和媒体相当发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体中的“体育名人效应”,引导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取向;同时,网络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环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主观形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和锻炼;第三,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加大锻炼者的参与程度,锻炼者可以利用网络与体育教师、同学交流自己的锻炼方法、经验和体会,提高协作意识,学会终身学习,进而可以逐步形成个人终身体育的意识、内容、方法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媒介收集一些自我保健、自我监测的方法,为终身体育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