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课程游戏化的路上

2018-12-29徐芳

家长·下 2018年1期

我们从课程游戏化的边缘逐渐走向深入,“课程游戏化”已经不是新要求,而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引领下对课程的重新升华。我们在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三个关键要素:

首先,明确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这里要明确以下三点:

1.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日生活充满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和创造,而不是个别环节才要做游戏。

2.应该充分保证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这是儿童的权利。

3.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应该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方式,真正让教学活动游戏化。

其次,明确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特征。用虞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我们的课程更加有趣一点,生动一点,实在一点,有效一点。

幼儿年龄更小,更喜欢游戏,更需要生动、丰富和有趣的学习方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一个存在方式,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游戏伴随着他们的生命成长。 “小学化 ”“成人化”就是无游戏,我们提倡鼓励游戏、欣赏游戏、服务游戏、观察游戏和合理指导游戏的课程文化,倡导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我们应该在保证幼儿的基本游戏活动,同时能够把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活动中,包括幼儿的一日生活、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等等。游戏也是最受幼儿喜爱的形式,如果能将课程游戏化,必将使得课程更加丰富、饱满、有趣,也可能更贴近幼儿的内心,更促使他们投入到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指南》中明确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我们要学会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孩子的学习过程是获得经验的过程,是孩子实际上的学习过程。教与学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但要侧重的应该是孩子的学习过程,幼儿参与的探究、操作、交往、体验、表达都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的过程,这些过程不是一味地放任幼儿去玩,这是过分的自由,甚至是放纵地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而是要适时地、有度地进行,这就是经验指向。

面对游戏中孩子们的困难和疑问,教师应当给予积极的回应。要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绝对不能指导过头,否则会让孩子在游戏中失去自由自主和创造,因此我们要合理指导游戏,领会课程游戏化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在幼儿园要形成这样一种课程文化: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鼓励幼儿进行游戏,幼儿的游戏一定有很多让人惊奇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其次,我们要为幼儿游戏服务,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然后必须学会观察,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语言和解决问题与应变能力;最后要适时地指导幼儿游戏。

幼儿园的学习活动要有趣、有效。有趣的学习,是指努力使一日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有效的学习,是意味着孩子活动后要有所收获,孩子们能获得新经验,这就要让幼儿面临问题和挑战。比如我们大一班新设置了一个生活区域活动“换牙大作战”,教师提供了牙齿模型、换牙展板、护牙编制图,纸质口腔,因为大班孩子普遍进入换牙时期,教师试图让孩子自己亲身体会换牙是必经的过程,从而知道怎么保护牙齿,感受牙齿对人体的重要性。因为贴近生活,孩子们兴趣浓厚,也消除了换牙疼痛出血的恐惧。

第三,明确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课程游戏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同时,课程游戏化的推进过程也是我们教师们的成长历程。可以这么说,课程游戏化的焦点在幼儿,关键在教师。课程游戏化要求我们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儿童在前,教师在后”才是真正促进幼儿发展。因此,教师专业水平、职业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

作为一线的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懂得欣赏幼儿的游戏过程,发现过程中的亮点、闪光点;学会观察幼儿的游戏,进行记录与反思;服务于游戏,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提供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游戏进行适宜的指导,不过度干涉。我们常常发现我们虽然创设了很多的区域,但是却留不住孩子长久的驻足。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要求: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进行经验的提升和重组。

在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我们的课程是否体现了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是否让孩子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否创设了丰富的游戏环境,是否让幼儿做到了多感官学习,幼儿是否能够不断得到新经验等等。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所以我们要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要尽可能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同伴、教师开展的多样化的相互作用下获得经验,将知识还原于行动。

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课程游戏化这一命题,朝着课程改革的方向,继续更新理念,完善一日活动,挖掘潜力资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游戏携手孩子快乐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