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质品位
2018-12-29王慧冬
列宁说:“书籍是最大的力量。”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的学者、伟人,无一不是经过了广泛的阅读。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是能博览群书的结果。他不仅通晓军事、政治、文学、书法,还熟悉数理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据调查,仅毛主席批注的著作,就有一万多本。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书籍是分不开的。因此,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读书可以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我用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用饶有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朱熹云:“凡读书都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盗一字……”根据这一观点,我采用接龙读书的方法,要求每位同学读文章时不能多字、少字、音误、重复。如果出现这些病状,后一位同学要接着读。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们不仅认真读好每一句,而且还认真听读、检查其他同学读书时出现的错误。我还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向教师挑战读。在读法上,也可自由选择,有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等,在读中还可尽情展示,相互挑战,可分组进行也可全班进行,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读时教师可给学生配乐读,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朗读活动中去。
巴金说:“读了好的作品,我会感到心灵的充实,我会充满对生活的热爱。”那么孩子喜欢读什么书呢?经验表明,孩子喜欢读什么,即使在同龄的孩子中也有较大的差异。一个孩子喜欢读什么书,不仅受到心理年龄特征的控制,也受到他们的性别、智力发展水平、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父母和伙伴的阅读兴趣、地域特征以及时代特征的影响。为了让他们选择好的作品我开展“每天一篇文章”活动。让每个同学都寻找一篇文章读给大家听,为了吸引人,可选择感人的,也可选择诙谐的。为了让其他同学喜欢听,很多同学都把文章背下来,幷声情并茂地讲给同学听,每天一到听读文章时,同学们情趣都很高涨,而且读法越来越正规,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学生的潜力无穷。很多同学让教师刮目相看,很是喜欢。教师也从中受益匪浅,我想同学们也有这样的感觉,真是教学相长。
古人云:“开卷有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引起孩子的读书兴趣,我给每位家长一个承诺,家长也同样回复了我这个承诺,就是成为孩子的阅读伙伴。经常与孩子一起谈论阅读材料的内容以及心得体会,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阅读内容并加深记忆。因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在对这一事物的感悟中形成的,有所“知”才会有所“趣”。家长和教师的参与有助于维持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和教师的见解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激发孩子的积极思维。时间一长自然会产生兴趣。
另外,指导孩子“剪报”也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方法。所谓“剪报”,就是把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裁剪下来,贴到专门的本子里,作为资料予以保存,以便日后重温,深获教益。
在教室里我也布置了几个贴板报的版块。教师首先带头剪报,不仅贴出文章,还与学生共同“品味”文章的内涵,辨析文章的特点,一来二去,我班的墙上满目琳琅,学生的文化素质品味也在不断提高。这一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凝聚着孩子与作品的感情联系,争抢着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一句古老而又是绝对正确的话: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所以我倡导学生走进生活,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书。看电视是一种阅读,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可以丰富你的生活,使你知道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事情。看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早在四、五十年前,鲁迅先生就提到“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所以学生应细心观察生活,生活大百科呀!
总之,想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只有读书。读中国的书,读外国的书;读现代的书,读古代的书;读有字的书,读无字的书。读报纸,读杂志,读连环画,读各种各样的书。正如周总理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