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2018-12-29张建祯

家长·下 2018年1期

我们一生中受到的教育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中。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少年懵懂以至成年。让我们从平常日子的柴米油盐中,从父辈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里,一点一滴地健康成长!

小时候爷爷告知我们一些必须遵循的教导:第一,吃饭时不能让别人反复叫你,不能端着碗到处乱跑。第二,吃饭时不要说话更不能嬉闹。第三,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跷二郎腿。第四,两人同时夹菜时,不要在别人的上方,不要用筷子在菜盘里翻来搅去等等。这些饭桌上的规矩都是时代相传的家训,是做人的基本,饭桌上的细节显现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家教!

勤俭节约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是奶奶常对我们说的话,更是她老人家一辈子亲身力行的做人风格。记忆中,奶奶的衣服上一直是打着补丁的,小时候不懂就问奶奶:“奶奶,你总是穿着补丁衣服,箱子里不是有新衣服吗?”这时的奶奶和蔼地说:“衣服补补还能穿,这叫节约!”记得小时候吃饭时,假如米粒掉在桌子上,奶奶就会捡起来吃掉。有一次,我吃玉米棒的时候,不小心棒子滚落在地上,我想扔掉棒子时,奶奶迅速从我手里接过棒子,用水冲了一下,吃了。我说:“奶奶,掉地上的多脏,锅里不是还有吗?”奶奶立刻严肃说道:“粒粒皆辛苦,种个粮食多不易,你孩子家没经历过挨饿年代,但也不能随便糟蹋粮食!”更多的时候,奶奶都用她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要发扬这个优良的传统作风。让我幼小的心灵懂得了——浪费可耻!

坚强是人生中的必修课,这是母亲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的。小时候,家里投资种瓜,全部的积蓄都用在这上面,只有到瓜熟蒂落成功售出后,才能算出当年的收成。记得有一年的夏天异常炎热,热气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人们的身体,让人躁动不安,闷得喘不过气来,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瓜蔫了,瓜农的心焦了!刚开始人们还从水窖挑水灌溉,可是后来水窖也见了底,瓜农们只有从更远的地方拉水灌溉,母亲就是其中一个。可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既渺小又脆弱。这时候瓜从绿意葱葱变成焦黄色。而父亲在镇卫生院上班,他是一个热爱工作,从不迟到、早退,有时候还加班几天不回家。既要看管瓜地又要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从此落在母亲这样一个瘦弱的女人身上。那时半夜醒来,常常发现母亲都不在炕上,时间久了才知道母亲去瓜地了。毒辣的太阳不因为母亲的瘦弱和勤劳而收敛它的炙酷,可母亲依然坚持着,每天天未亮,就挑水出门了,晚上直到摸黑才回家。母亲的努力并没能改变现状,瓜还是枯萎而死。母亲整理出部分基本成熟的瓜。用架子车拉到一公里外菜市场,低价售出。我很伤心,也担心母亲会难过,只是个小学生的我,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我只有试着去帮母亲承担一些家务,这是我最迫切想做的。于是每天放学后,我就尝试着去做饭,这也是我唯一能为母亲做的事情了。学着母亲平时的样子,虽然不容易但还是把饭菜端上了桌。内心忐忑地等母亲回来,直到晚上八九点的时候,母亲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母亲头发凌乱,两鬓有汗水滑落的印记,身上的衣服也是半湿的,看到母亲有些疲惫不堪的样子,我的内心激起阵阵涟漪。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很快地迎上去:“妈,吃饭吧!”母亲把目光转向饭桌,脸上笑意温和。母亲坐了下来,脸上的表情很平静,尝了一口饭菜,开心地夸道:“嗯,不错啊!”此刻,泪水涌出我的眼眶,我害怕母亲看到,把头转向一边,偷偷地擦去泪水,还是像往常一样和母亲聊着一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从母亲的身上让我读懂什么是坚强。

“百善孝为先”这是父亲母亲一直用行动教导我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亲每次买回来好吃的食物,总会先给爷爷奶奶送去。即使他们辛劳一天,若是看到爷爷奶奶做农活,还会再次加入劳动的队伍中。有一次,爷爷胃不舒服,晚上没吃饭,向奶奶念叨 “家里如果有一碗鸡汤多好!”恰巧被父亲听到,父亲赶忙骑着车子去镇上的餐馆,给爷爷提鸡汤回来。看着汗流浃背的父亲,就知道他赶路辛苦,而他略显疲惫的脸上,却带着欣慰的笑容。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我们人生历程的第一所学校,是这一生风雨兼程却总能得到呵护的生命之所。我们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弘扬家庭传统美德的传承,用自己的言行让这个充满大爱的华夏民族,永远散发独有文化的魅力,把和谐的文化精髓传送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