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表演区游戏化的艺术教学策略
2018-12-29王艺
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主要按照教学预案自顾自地“教”,忽视了幼儿的“学”。而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靠“接受”型的学习途径获得的,而是通过与周围环境和学习伙伴的互动中,通过意义建构而习得的。因此,在区域活动表演区的游戏活动中进行互动交流有其充分的必要性。本文将以区域活动表演区音乐游戏化教学中互动交流的情感策略为例,阐述通过师幼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幼幼互动,体会协作、游戏的快乐。
通过师幼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新课改以来,我们摒弃了以往“知识本位”教育理念,把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那么,与此相适应的就是要改变过去以“宣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游戏化的教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区域活动的主动性。而通过师幼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使游戏化教学更加有效。如在教授《我会变》这首歌时,我设计了一个魔术,幼儿们根据魔术师的要求“变变变”。我首先宣布了游戏的规则:魔术师有节奏地问:“你会变,我会变,变成一个什么啦?”幼儿要有节奏地回答并做出相应的动作:“×××I×××I×××I×-I变成一个××I×-I……”对于是否要参与到游戏当中来,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游戏都由幼儿自主选择和决定。
教师(有节奏地):你来变,我来变,变成一个什么啦?
幼儿1:我会变,我会变,变成一个大香蕉。
(幼儿1有节奏地答并且把身子一弯变成了一个大香蕉。教师跑过来在学生旁边做出剥香蕉皮的动作,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
教师(有节奏地):你来变,我来变,变成一个什么啦?
幼儿2:我会变,我会变,变成一个大西瓜。
(幼儿2有节奏地回答并蹲下来把身子一团变成了一个大西瓜。教师过来拍一拍,并问这个大西瓜有没有熟,学生们也跟着开心地问“熟没熟”。)
《我会变》是一首生动活泼、节奏感很强的乐曲,它本身就是幼儿们表现自我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加之教师通过师幼互动营造的愉快氛围,使这堂音乐游戏化教学活动开展得相当成功。
幼儿园的孩子们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更加缺乏情感调控能力,小班孩子的情感变化受情绪因素的影响更加深刻。因此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通过情感互动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送来的一个微笑、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句轻声的提醒、一个温柔的触摸都会令幼儿们感受到来自成人的关照,从而怀着愉快地心情积极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去。
通过幼幼互动,体会协作、游戏的快乐
西方美学家罗恩菲尔德说过:“艺术对儿童来说与成年人太不一样,它对儿童来说纯粹是表现自己的手段。由于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他的表现就与成人不同。由于成年人同儿童在趣味方面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一致,就造成艺术教育中的困难和干扰……”由此可见,在艺术学习领域中成人和幼儿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当教师放手让幼儿在艺术的世界里自主学习时,尤其是在幼幼互动中,一jB6xNm0R/stxOunu44xVXqI7v1VWeSwUZmwlTgkIfrU=定要发现幼儿们的学习更显得富有创造性。
如在音乐游戏《两只小鸟》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点兵点将”的游戏环节,通过边唱边与同伴们打招呼的方式展开游戏教学,在与同伴打招呼时,有的幼儿或摸摸同伴的头,或拍拍同伴的肩膀,或拉拉同伴的小手,在幼幼的情感互动中,加深了对音乐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他们演唱歌曲的热情。又如在音乐《蚂蚁搬豆》的游戏活动中,为了使幼儿们快速产生愉悦的情绪,我设计了一个“接头”的表演环节,就是让幼儿们表演蚂蚁如何唤起同伴一起搬豆豆。幼儿与学习伙伴一起合作探索“接头”的方式时,他们有的击掌,有的抱抱,有的背贴一下背,有的用脚踢踢……这节课的游戏现场气氛异常活跃,不时传出愉快的笑声。
幼幼互动可以使幼儿之间通过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对幼儿在区域活动表演区中的学习活动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幼幼互动交流中,还可有效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提高他们与同伴交流、协作的能力。因此在表演区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一定要使学习活动游戏化,努力创设幼幼协同学习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在愉快地氛围中游戏,在游戏中体验艺术的魅力。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尤其是在区域活动表演区,更应该给幼儿们创设自由选择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希望本文所阐述的“师幼互动 ”“幼幼互动”中的情感交流策略能给您带来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