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探析
2018-12-29张君玲
对于低年级音乐教学,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这么认为:应该用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这些与《新课程标准》(2011版)有着如出一辙的指导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从审美教肓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
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笔者对低年级音乐教学方法有了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在此阐述一下教学中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体验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体会。
在信息技术平台上,恰当运用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参与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与理解
教育学家斯特金是这么定位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效果基本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确如此,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是正比关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又会调节着情感和态度。这时候,如果指导方法运用恰当,那么,教学效果一定就会具有生成性、创新性。优美、生动的语言,会给音乐增添艺术魅力,正所谓“言为心声,音为心语。”辅助想象,可以使学生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理状态,就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与理解。
比如说,在指导学生欣赏《春之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乐曲作背景音乐,配合温婉的语调对乐曲的意境表达进行简述:“从温柔的春风吹醒了大地讲起——小草悄悄钻出了脑袋,惊奇地打量着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岸边的柳枝在春风中静静的吐芽出絮,摆动着柔美的身体;河水快乐地流淌,奔向不远的黄河入海口……”这时,学生的联想视野瞬间开阔,仿佛感受到春天已然来到了教室里,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在唯美动听的乐曲中感受作品情绪,学生的理解和表达就会更加深刻。
遵循身心发展规律,运用体验性教学方法,准确落实音乐审美教学理念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是天性。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验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通感”的作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激发参与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音乐课堂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聆听一遍,明确歌曲欢快的情绪后进行第二遍聆听,提示学生感受小马车跑的“嗒嗒”声的特点:第一次“嗒嗒”声由远及近,第二次“嗒嗒”声由近及远。引导学生尝试用打击乐器——串铃,把这一部分表现出来。通过适时引导,小组合作体验,交流汇报,最后学生准确地表现出时间流逝的过程。这时,就会发现不需要多遍的重复播放,也不需要更多的举例示范,学生在聆听体验基础之上,已经对音乐作品表现部分有所感触,再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探索体验,学生就会准确地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体现音乐审美理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选择有效实践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所谓实践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手段,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结合各类资源的综合教学法。著名的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过:“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无论是直接的音乐表现、歌唱、演奏及游戏,还是间接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及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有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在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扎实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才会对节奏的变化,速度的变幻,多种音乐的表达手段产生兴趣,才会获得愉悦的音乐感受,提高课堂目标达成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时,先引导学生进行恒拍训练,按照节拍器的速度,稳定数数。然后过渡到离开节拍器,以比较稳定的速度数数。初步聆听后,根据节奏实践感觉读儿歌;熟悉之后借助第一单元学习的“红绿灯”规律,再次读,进一步提升对儿歌的实践感受。接下来,结合指定位置加上打击乐器,起初徒手练习,再加上打击乐器尝试,最后进行合作表现。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循序渐进的目标设置,给予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与合作探索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使儿歌学得很扎实。在最后儿歌创编中,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浸润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搭建合理平台,多样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自然得以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在众多教学法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需要我们在下一步教学过程中实践归纳,使学生真正享受音乐带来的喜悦,在音乐课堂上找到最美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