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问题”儿童,我们的做法科学吗?
2018-12-29谭红梅
当我面对一些“问题”儿童时,会胆战心惊,胆战是因为我的专业能力不足以解决遇到的问题,心惊是因为我竟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或科学帮助。
“问题”儿童,就在我们的身边
作为幼儿园教师,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班的某某某,今天故意把别人推倒,也说是别人干的”“某某某老是趴在厕所的门上,总是插队”“某某某一下子冲过去撞到别人身上,还把人压在地上”这些情况都是真实存在的,我所在的班级也有这样的情况。
什么是“问题”儿童?并不是说他的身体有明显的缺陷,也不是说他的行为形成了严重的后果,我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阅,找到了一条解释。“问题”儿童区别于特殊儿童。通常指品德上存在较严重缺点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的是由于不良需要或开始是因为好奇、试探等幼稚的心理引起的,有的是由于遭受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引起的,家庭教育不当是形成问题儿童的主要根源。
“问题”儿童存在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以我工作过的两所幼儿园为调查样本,经过和班级教师的交流和实地的观察,大致有了这样的结果,每个班级的教师都认为本班级有1到2名幼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使她们感到了力不从心。
“问题”儿童面临的社会现状
前段时间看的一部电影引起了我的思考,这部电影是一部1999年拍摄的,电影名字《第六感》,主要讲述麦克一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有心理问题的男孩柯儿的故事,电影中男孩表现了诸多的“问题”行为,同学教师都多对他“另眼相看”,他甚至没有一个朋友,他的父母教师尝试了一些办法,但都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最后是一名专业的儿童心理学家帮助了他。当然电影为了效果,编剧会融入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但恰恰说明了社会是存在这种问题的,少数“问题”孩子得不到专业的帮助,以至于人们给他们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
同时我也查找了一些学前教育专家的微博、网站、论坛,我摘取了一些文字,供大家参考:
情景之一:家长和孩子共同来到了我的面前,我自然会问:孩子上几年级?多大了?在哪个学校?等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结果回答的全是家长,我发现,我问孩子的所有问题几乎家长都争着回答,更可气的是这样的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严重错误——你把孩子说话的权利都剥夺了。我不得不劝家长能不能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家长才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暂时算是憋住了,可我跟学生好不容易说了几句,家长又把话题抢了过去。
情境之二:家长和孩子来到了我的面前,一般的家长都会先流泪,因为近几年找我的人太多,我的时间精力又有限,所以有很多家长等我几天才能见到我,这种流泪可能也含有这种成份。情绪调整好了,便开始说孩子问题了:老师,我可见到你了,我有希望了,我先跟你说一说我孩子的问题:我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其次的问题是……再次的问题是……还有的家长怕我对孩子的问题理解不透,干脆就提前写了一张纸,标题就是:孩子的主要问题,我发现当家长洋洋洒洒控诉孩子的问题时,一般都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以谈孩子的问题而激动,可是这些家长们在当着孩子的面大谈孩子的问题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有很多家长已经发现了孩子的一些“问题”现象,也积极地向专家求助;同时专家也从家长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了孩子的一些情况,了解了家长的一些情况,肯定也根据孩子的情况给出了科学的建议和指导,也把自己的专业性建议在平台进行发布。但是家长具体能接受多少,学会了多少,实际应用了多少;孩子得到了多少,改变了多少,成长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种我们无法确认的事实,有多少孩子表现出的“问题”是需要专家帮助的呢,需要帮助的又有多少是真要去找专家解决“问题”的呢?
面对现状,我的思考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电视媒体开设的关于“问题”儿童的节目,我关注过两个节目,一个是国外的叫“超级保姆”的节目,一个是国内的“超级育儿师”的节目,两个节目所关注的点都大同小异,都是请专业人士,到有“问题”孩子的家里去解决问题。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在看到这个节目后受益很多,当我们遇到这些无从下手的情况时,是非常需要帮助的。面对现状,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第一,是否可以分市、区、片有专门的儿童教育专家给教师们咨询,必要时进班指导。
第二,贮备资源库,建立问题儿童案例资源库,供新教师、青年教师学习、掌握具体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世界在发展,孩子也在变化,教师的专业能力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这是一个一线幼儿教师的心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