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探析
2018-12-29崔倩
对于当前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个话题,很多从事康复教育的工作者都投入了较大的心血来进行研究,以帮助这些“折翼的天使”直面社会,去适应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因此,作为康复中心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康复中心、康复期间可以学习到能够融入社会的方法,促使特殊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将爱心作为主要突破口,提高智障儿童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智障儿童是我国特殊教育对象,所以家长和教师在早期阶段便开始对智障儿童进行干预。尤其是智障儿童家长应对儿童的教育进行早期干预和积极参与,以使智障儿童能够学到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够对其他人照顾的依赖性进行有效降低。与此同时,为使社会运转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智障人士家庭的负担得到有效减小,应向智障儿童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智障儿童,由于具有先天性身体缺陷,自出生以来,周围其他人便常常会欺负、歧视他们,导致智障儿童常常会对陌生人士产生恐惧感,内心充满自卑感,同时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从社会适应方面教师应采取有效对策,将他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拉近,为有效树立智障儿童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手工劳动活动和游戏活动,对智障儿童的动手能力进行有效提高。例如,教师可以举行一场互动性游戏活动,要求孩子和家长共同参加:在游戏进行之前,教师和家长应对这次游戏表示自己具有非常大的兴趣。假如游戏没有对智障儿童产生吸引力,则游戏就是不好玩的。所以,我们应举行家长、教师、智障儿童都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另外,针对游戏的规则,教师和家长应耐心对智障儿童进行讲解,关于游戏的活动顺序,应对智障儿童进行示范,有助于智障儿童和教师、家长之间的密切互动,使其之间的感情得到有效加深,同时智障儿童也能够通过游戏,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通过实际生活来进行学习,提高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
在康复中心康复期间,教师只有不断重复对智障儿童进行的各种培训和训练,智障儿童才能够掌握到更多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对于智障儿童教师,应对智障儿童的教育重点进行明确,即对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进行有效训练,能够对智障儿童家庭负担进行有效减轻。例如,在讲解穿脱衣裤课程时,除了要带着智障儿童根据图例,对穿脱衣裤的方法进行模仿以外,教师还应为智障儿童们预留出更多的实践时间,来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巩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智障儿童家长也能够参与其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应进行经常性交流,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智障儿童自身大小便问题,智障儿童应尽量自己进行解决,同时家长对智障儿童多多进行教导,而不是替代智障儿童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开展一些集体性活动,提高智障儿童的实践能力
帮助智障儿童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学习的技能和知识进行有效实践,为智障儿童融入社会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这是特殊教育学习开设的主要目的。在集体性活动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谨记:智障儿童应以群体为主,参与活动,不得独自玩游戏。其中闯关游戏、暖场游戏等均为团体游戏,通过开展集体性活动,能够加深智障儿童之间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对智障儿童之间的默契进行有效培养,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协调性、审美能力、团队精神,进而有助于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对智障儿童的生活进行深度关怀,帮助智障儿童逐渐对社会进行适应
目前大多数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不是平衡的。在独立生活能力、自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智障儿童对其具有比较好的发展,但是在认知能力方面,智障儿童对其的发展却比较差。和正常儿童比较,尽管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是比较低的,不过智障儿童还是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适应行为发展水平、智力水平方面,智障儿童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其适应行为发展水平、智力水平比较低;对于轻度智障儿童,其适应行为发展水平、智力水平比较高。因为人类是在劳动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而产生思维、心理、能力的,智障儿童在成年以后,如果成年智障人士具有比较合适的继续康复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出成年智障人士的潜能,则成年智障人士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教师应对智障儿童的多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如安全、大小便、饮食、睡眠、穿着等,对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和提高。
在教育智障儿童时,其教育核心内容就是生活教育,生活习惯的有效培养,而教育重心就是生活教育。所以,教师应先有效训练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衣着自理、饮食自理等,在自然情境之下,遵循对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严格遵守,不要过多责骂智障儿童,而应对其进行更多的赞扬,提高智障儿童的自信心,不断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