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研究
2018-12-29马晓霞
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日益丰富和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校园中的教师真的幸福吗?而女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职业幸福感又如何?这个问题引起笔者的关注和思考。
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临夏回民中学女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对工作的主观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对她们的职业幸福感现状作出一些分析。参与调查的共有100名女教师。在工作方面认为“很幸福”的仅有15%,认为“一般幸福”的占47%,“谈不上幸福”的有38%;认为“工作压力很大”的有63%,“压力一般”的28%,而“没有压力”的仅占9%;在问到“结束一天的工作时,你的感觉”这个问题时,62%的女教师表示“疲惫不堪”(这部分主要是班主任和高三任课教师),感觉“有些累”的有23%,而觉得“轻松”的只有15%;对于“工作的感受”,说“非常热爱”的有13%,“喜欢但有压力”的有34%,认为“比较复杂,难以言表”的有23%,感觉“厌倦”的则占到30%;“最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中,排序依次是“积极正面的社会认同 ”“学生考出好成绩 ”“自我能力得到提升 ”“较高的收入”;在工作中“感觉不幸福的主要原因”里,排序依次是“学生的不配合和家长的不理解 ”“很少获得成就感 ”“工作繁琐机械 ”“评价机制不合理”。以上调查结果总体上表明,临夏回民中学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偏低。
现状分析
临夏回民中学所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历史上对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情况在近些年来有了明显改善,学校基础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高中教育,学生人数骤增,生源素质却堪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女教师一方面背负着传统社会沉重的责任和负担,另一方面面对的是升学压力与工作压力的倍增。
在极大的升学压力下,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使教师身心疲惫,易产生职业倦怠。同时,教学评价、职称评审等压力使教师难以感受到教育本身带来的幸福,职业幸福感越来越低。临夏回民中学的女教师受地域特色影响,大部分家庭分工的负担更重,而且由于生理原因,男女教师在精力上有差异,尤其在有孩子以后更为明显,使得她们在完成同样的工作量的时候,身心疲惫的程度更深,更容易感到焦虑。“女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角色给她们带来的压力远远大于“光环”。
临夏回民中学作为州府高中,招生面向周边县乡,大部分学生在校住宿,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使得教师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生源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难管理、难教育,教师的精力不仅仅花费在教学上,还要浪费在事无巨细的管理上。更有甚者,由于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少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配合,一味地认为教育的全盘任务都是学校和教师的,遇到学校发生的一些偶发事件时,常常直接向教师兴师问罪,使得教师身心俱疲。而女教师应对类似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承压能力相对较低,性别特点又使得她们更为敏感,所以她们的职业幸福感更易受到类似负面事件的影响。
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注重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教师的职业性质以及女性的特殊角色使她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因此,来自社会的公正的评价、学校领导的关爱、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生的尊重,都能让她们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不仅能够增强她们工作的信心,职业幸福感也会随之提升。
改进评价机制
给学生减负的同时,给教师减压也非常必要。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往往是单一单向的评价体系,其弊端在于缺乏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的有效沟通,缺乏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成功的教师评价机制应该不仅能使实施教师评价机制的组织受益,而且能使得这一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受益。它将重新激发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改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自我调节,践行积极心理学理念
女教师也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改变陈旧观念,对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正确合理的认识,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增强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由于情绪的弥散性和感染性,教师的情绪往往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幸福、仁爱、激情、欣喜、幽默、乐观等积极情绪成为教师的主导心态。可以通过分享彼此的积极情绪、相互关心来建立爱,也可以通过包容、承诺、共鸣来形成爱。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笔者希望,通过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研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加强科学管理,维护并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良性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