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段数学的小组合作教学
2018-12-29孟繁俊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差。而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刚刚起步,有待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所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对于小学生学习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小组合作,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能力,又能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笔者也在课堂上不断尝试和改进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上的小组合作分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好小组合作,那么分组必须合理、科学,让学习属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
分组的特点
按照成绩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档次的,这4个档次各取一人,组成一个4人合作的小组,设立组长一名由A或B档的学生担任,小组成员的座位摆放也是有规定的A和B同桌、C和D同桌,这样摆放是根据智力差异所决定的,在新授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答案有些复杂或不唯一,如:学习“进一法 ”“去尾法”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时两个智力差不多的学生才能较为公平的把想法进行交换,拓展各自思路,如果C、D同学没有交流出来,那么可以去请教A或B同学。等到教师再点拨时好学生的思路已经得到拓展,差一些的学生在本组也基本学会,教师再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便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分组的效果
数学这门学科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有必要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后,让差一些的学生回答问题,弥补了学习缓慢、表现能力差、懒惰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上图)是4人小组的桌椅摆放及4个同学的座位位置,在交流想法时上面已经介绍过A和B,C和D讨论,但在做练习题时,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互查,这时A和C,B和D落实对方做题的情况,根据座位方便和学生的水平差异可以互查和监督。如: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运算0.78×199。在互教时也是A和C,B和D这种方式,好学生教学困生。在互问时也就是说题目会做了还要会说计算过程,还要互相提问有关这个的新问题,那么采用的搭配办法是A和B,C和D互相提问并且回答,认知水平差不多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自习课时,教师可以布置自学的作业,如:做口算题卡时可以互相监督。在这些环节中,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楚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为了使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既让学困生学会了知识,又不能让好学生的努力付之东流,笔者考虑小学高段的整体特点后在教学中采用很多激励办法如:以加分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里“分”就好比“金银”那么重要。
第一,在新授课教学环节自主探究时遇到较为困难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中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的结果,在小组汇报时尽量让本组D档的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给该小组加0.4分,如果回答的不是很完整由C档同学补充,那么只能加0.3分。这样做法可以使本小组的A、B档的学生在讨论时帮助差一点的学生,又不失学习热情,还能促进本小组的学生共同进步。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怎样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差一点的学生或许不会,好一点的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书上的方法,更好的同学还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时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就掌握了多种方法。再通过全班交流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掌握新的方法,一举多得。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都可以这样利用小组合作等交流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第二,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上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出示标准答案,做完后小组互查互助,不会的学生求助本组同学,本组同学也很愿意帮助学困生,在小组汇报时,还是让C档或D档的学生汇报,到黑板上进行计算题板演,做对了给小组加分,尤其是D档的学生做对题目,给小组加帮助分0.4分,教师的评价使小组成员学习劲头十分充足。给小组加分的机会要尽可能均等,让每一节课,每一个小组都齐头并进,争优胜。这样对各小组不失公平,又能刺激各小组的竞争意识,对学困生、对全班的学生学习劲头都有显著提升。
第三,许许多多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数学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变少了,说话的声音也变小了,开展小组合作解决了举手少的问题,加分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大声发言的问题,对学生在课上大声发言的学生奖励该组0.1分,如果题目回答完整在追加该组0.1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空前的增强。
小学高段数学小组课外拓展
对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虽然提高了,但由于智力等因素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在课下本组的成员如果能帮助他学会知识,那么给该小组追加得1分。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增强集体凝聚力,还能给教师留下了时间去辅导其他学生。如教学简易方程时,列方程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讲,在课堂的40分钟内学会是极其困难的。笔者在小组内帮学困生结对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天所学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会,天天会。
在本学科中把发挥小组合作的延续性
每天的分数,记在记分牌上,由班上的两名公正的学生统计一天的分数,每周做一次周统计,对所有小组进行奖励,对得分最多的小组评周冠军,再给周冠军奖励,增强小组竞争力。每4周评一次月冠军,给月冠军的奖励是学习用品和奖状。这样做加强活动的持续性,以周、月做统计图,让学生时刻了解到本组的阶段数学成绩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学习中来。
对在小学数学高段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