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时效策略浅析

2018-12-29张永忠

家长·下 2018年1期

目前,在教育工作中,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是当前新课改形势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义务教育中,中小学两者间具有很强的关系性,从整体上来看,两者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将中小学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进一步落实,才能保证新课改目的的准确实施,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所以,本文便以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作为主要的叙述内容,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相比,两者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存在极大的区别,在小学阶段中,教师需要以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任务的开展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辨别意识,教学内容较为直观、形象,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任务的重点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两个阶段的教学特点不同,因此完善小学初中之间的教学衔接是极为重要的,一旦方式合理,那么便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快速的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熟练,如果相反,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升,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需要对此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提出应用的重视,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产生不衔接情况的原因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些实际存在的差异并没有得到重视,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实际教学内容严重不相符合,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需要一段的适应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常会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强教学体制的改革。在中小学教学衔接中,存在下述问题:

1.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心理具有差异性。

2.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动力。

3.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4.学生家长没有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变化。

加强教学衔接的途径

加强教材以及教师的工作

首先需要从新课改的角度来思考,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较为简单,并且在逻辑思维以及作业难度上的强度不高。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中学教师并没有关注此特点,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错误,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内容不相符合,学生不能充分吸收知识。而且在小学,教师往往仅为完成教学内容而开展教学活动,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进行培养,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改变。

客观因素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学生没有任何的升学压力,可以直接升入初中接受教育,并且在升学前的假期更是轻松,没有作业的压力,在升入初中后,思想上没有发生转变,面对新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环境,没有主动去适应,缺少积极性,具体的体现为:

1.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认真对待。

2.在初中课堂中,由于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因此一旦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一知半解,随着时间的积累,各类问题越来越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压力。

加强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小学教师

首先,小学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不能仅满足目前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使学生可以接受学习观念,并且可以独立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入研究小学数学的教育体系

作为初中教师,只有对小学数学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才可以将小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改变,加强学生的客观认知能力,使初中新生可以搭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使学生主动地改变当前的学习习惯,搭建合适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可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改变习惯的同时,将小学数学思维方式也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变,将旧的学习方式进行妥善的嫁接,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中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法,以初中几何知识为例,可以在课前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变化,加强对点、线、面、体的了解。

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

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关系性,同为基础教学的一部分,小学教学为初中教学提供基础运算知识,初中数学则是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来应对衔接问题,例如,在初一数学教材中,教学大致分为四个内容,分别为有理数、整式以及运算以及方程组,在引入新知识时,很容易引起学生思维混乱,新概念的接受程度不够深入,为应对此类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思想,例如在进行负数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例如海拔、温度等,在传统的传授课本知识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增加改变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方式。

结语

在中小学阶段,教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生的初一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此阶段的学生特点,加强指导工作,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