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解决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
2018-12-29张小玲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数学的逻辑性一直都很强,所以保证数学教学前后的连贯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中小学数学在衔接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所以也是时常在教学过程中被提起的一个话题。小学数学是学生在进入更高级学府学习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基础工作也十分重要,促进小学和中学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飞跃提升。基于此研究分析如何解决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希望所得结果能够为相关教学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学生升入初中以后会存在很多的不适应情况,特别是教学方式存在差异性,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开展学习。因为小学学习的科目较少,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讲得较为细致,那么就会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对于一个问题会讲很多遍,多遍的讲解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而与小学教学不同的是,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讲解的时候就相对于讲得更加精细,但是学生练习的机会大大减少,这种教学过程当中逐渐地体现出数学学习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初中学生不能适应,这就会使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为有效地解决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精讲多练的教学。但是因为初中课程有限,时间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发挥一题多练的效果,所以也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把课堂变得活跃,比如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学习有理数加法,可以使学生在数轴上进行推导,将相关法则推出以后使学生进行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也可以采用小组分组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当中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作业也能够通过学生自己出题来进行完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
除此以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量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举一个例子:如果把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硬纸板四周都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然后再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如果要求长方体的底面积必须为81平方厘米,那么裁剪的长方形的边长为多少合适?对于这个问题在进行解决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所有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且阐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各个小组在对自己的解题方法题型掌握的同时,也能够对其他组别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而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最好能够鼓励学生通过采用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归纳等能力,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中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十分重要,中学和小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存在有差异性。小学生一般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之下学习,所以在学习当中存在有模仿性,缺乏主观性。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并不能强制进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学生原有的好奇心和好动的特点,需要尽量地将课程设计得生动有趣,这样能够使学生喜欢上数学,那么学生在参与到数学教学当中就变得十分的主动。
培养学生学会产生疑惑,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到了不会的习题,一般学生会表示出不理解,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深入进去,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会提升。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和小学知识的衔接,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小学教师觉得学生听话,上课认真听讲,就是好学生,但是因为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使学生如何深入地思考和寻找问题就有一些勉为其难。因此在进入初中以后,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到学生能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推导出新的算法和定理,这样教师将相关的算法和定理再赋予学生,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牢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预备一个错题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所遇到的错题或经常做错的题目记下来,同时让学生经常对错题进行重复练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可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如何解决中小学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让小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化学生的自觉性,促进学生进行良好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