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走在情感的路上
2018-12-29杨新莉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点,语文教学要走在情感的路上。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材文本感染、熏陶学生的情感,教师通过教材文本向学生传输情感,学生被文中的深情感动,这么多的“情”,引起师生与作者心灵间的默契和共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情感并进行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要善用情感
用情感拉近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主导地位,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应遵循这一原则、规律。教师在实践活动是组织者,学生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师生在互动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同进步共发展。学生在情感渲染下,懂得用情感进行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激情飞扬中学习,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好处的。
用情感调控学生情绪
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没有生活经验,他们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自身情感的控制,提升他们的智力、情感能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用深情去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灵魂,点燃学生的情感激情,与思维的火花碰撞,语文教学才有成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要丰富并要流露出来,它是拨动学生情感的“催化剂”,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拨动其心弦,让他们的情感升华。
用情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道德情感等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书”中要注重“育人”:要传授学生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同时要引导学生把亲情、友情等情感升华更高级别的情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在“情感动力”的推动下,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的发展、人生价值观、审美情趣等都会发生改变,小学生就会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要妙用情感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不仅要善用,更要妙用,以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让学生的思想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妙用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情感,教师不应把情感教育拘泥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社会,在实践中延伸情感教育。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春节等,学生与家人团聚,让学生体验与亲人相处的幸福、甜蜜的情感,许多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氛围,在社会中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等情感。有了这些体验,学生在理解教材中的情感时就会更加深刻。
妙用课堂进行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推动教学活动最强的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情感带动下,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与教材产生共鸣,那么,课堂教学便会水到渠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凭借自身语言魅力,借助教材中优美词句,带动、熏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在情感教育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的第3至6自然段,认真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其内心活动,体会他的心情。同时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将地震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对比朗读,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妙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不同的文本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情感流露课文中的角角落落,字里行间。在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要深挖文本内容,用教师的情感影响并带动小学生的情感,形成师生与教材情感的共振,让这三方面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有的人》时,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诗歌中,进一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两种人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升华学生的情感,向鲁迅学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并激励学生,要发奋图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以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文中这句话,点明了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阅读,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语调中要有起伏,平淡语气中有激昂。在读第3自然段时,要采用图文、读想、读议结合,再现美丽的景色,在读中要表达出作者对这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让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学生的情感便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有真情,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围绕情感教育设计课堂,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学习之中,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怎样做有感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