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情境的创设案例分析
2018-12-29张义红
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常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课堂导入环节的运用,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成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创设教学情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导入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形式趋于多元化发展,而其中较为常见且成效较好的一种方式就是情境导入法。对于情境导入法而言,当中不仅对语言手段进行了运用,还结合了设备、音乐、环境等各种因素内容,使其与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情境相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从而为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提供保障。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有效情境,既能够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有效调动,又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内容对其课堂导入情境进行有效创设。
提高导入情境的探究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多事物都能够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而小学数学教师既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教学活动,又要确保其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由此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提供保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竞猜活动,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将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巩固学生的知识体NKdymEpghiv8g0Y6f5q1iw==系,又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物体,倘若观察角度不同,那么也将会看到不一样的形状,所以教师需要利用这种观察角度所导致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在观察中得到有效提高,这样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有助于教师将“观察物体”的课题导入课堂教学中。
运用具有活动化的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力,形象、直观的物体更能够使他们记忆深刻,满足学生的活动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对其知识内容进行掌握。比如说在开展“认识物体”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具有活动化的情境。
教师:(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圣诞老人相关的视频动画)“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谁,你们认识他吗?你们知道他最忙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吗?”
学生:“这是圣诞老人和圣诞节。”
教师:“那你们希望圣诞老人在圣诞节的时候给你们送什么礼物呢?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圣诞老人给大家准备的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桌上这个漂亮礼盒里装的是什么礼物吗?那我们就一起打开它。”
教师:“这么多礼物在桌上摆着,显得有些凌乱,你们能不能通过分类帮忙整理一下呢?动脑好好思考一下,看谁想到的分类方法最有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思考分类方法)
教师:“同学们都想到好的分类方法了吗?有没有哪位同学想要跟老师分享自己所想到的方法?”
学生1:“我是通过大小不同对它们进行分类的,一边放大的,另一边放小的。”
学生2:“我是按照它们能不能滚动对它们进行分类的。”
学生3:“我想的是根据它们的形状不同将它们进行分类。”
教师:“你们真是太聪明了,能想到这么多有创意的分类方法,并且这些方法都能够很好地帮忙整理这些礼物,(接着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同学们所提出的分类方法)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在数学王国里都叫什么名字吗?你们想和他们认识一下吗?”(导入主题:认识物体)
【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运用活动化教学情境,既能够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自然而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又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事物的感官刺激以及思考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有效创设情境,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进而使其数学教学情境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其情境进行创设时既要结合其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其教学引导,对其教学知识内容进行掌握。使课堂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此于课堂导入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有着极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