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浅析
2018-12-29余俊强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每个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利用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上好信息技术课与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件相辅相成的事情。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优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
解析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使用信息工具、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人们如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鉴别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能够根据需求灵活使用现代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加工利用信息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
分析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对于以信息学内容为主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信息科学,灵活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也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规范信息技术教学,指导信息技术教学法策略。
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生在学感兴趣的东西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比较高。课堂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力图要让每一位学生热爱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对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都提不起兴趣,何谈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网络的优势,把信息课堂变得轻松而有趣。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利用网络视频、游戏等资源,把学生引入预设的教学情景中,让其主动探索,用心去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充满热情地操作计算机、去网络世界遨游,从而自觉地提高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具体信息认识过程及对信息的判断、捕捉,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信息意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QQ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等,没有把宝贵的网络时空与现实学习生活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让该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效的资源,引导学生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者,达到强化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做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工作,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的操作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是有关信息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认真思考如何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引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让学生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未来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增加信息综合实践活动
除完成教材内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根据探究任务的需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信息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培养的需求。
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网上却也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只学习理论技术的现象,要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思辨能力。从而让学生明辨是非、规范网络行为,懂得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成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总之,信息素养运用在课程中,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纲要,并在教学中认真体会并运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不断探索各种教育方法,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然而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一的学科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信息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实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高信息素养的新世纪人才。